“钓鱼式”医疗似曾相识,如今又“卷土重来”患者被坑1.9万 卫健委又忙“调查”了
同一天,同一人,同一检测项目,两家医院给出天壤之别的结果——这不是医疗失误的灰色地带,而是可能涉及医疗欺诈的严重警示。寇先生的遭遇,暴露了部分医疗机构利用患者焦虑牟利的黑幕。




民营医院利用网络弹窗精准“捕获”焦虑患者,仅凭“肉眼观察”就武断确诊严重性病,并立即施以高额激光、输液治疗。当三甲医院的权威阴性报告出炉,其高达1.9万元的治疗方案瞬间让寇先生生疑。更讽刺的是,该院今年已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历史信誉堪忧。个人看法:
1. 网络诱导式问诊、制造恐慌促成“治疗”的套路,必须纳入广告与医疗行为监管重点。
2. 不同机构结果差异本有技术解释空间,但当结果直接导向天价治疗时,其客观性必然遭受严峻质疑。建立权威复核机制与严厉的违规惩戒刻不容缓。
3. 个案调查是起点,但行业整体规范与透明度提升才是治本之策。唯有真正以患者健康而非利润为中心,才能赢得社会信任。
卫健委的迅速介入调查值得公众期待,但不应只是个案处理,更是制度性防范措施的落地。唯有让监管利剑高悬、让违规成本远超收益,才能守护医疗环境的澄澈。对于这件“冰火迥异”的检测结果,以及“钓鱼式医疗”的做法你是什么意见?@丁香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