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病例报告丨急性冠脉血栓栓塞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例

中医内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15 小时前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237 浏览

作者:吴瑕 梁颖 黄炳辉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平远县中医医院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9岁,主因"胸痛2 d"入院。入院前1 d因"持续胸痛18 h"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前壁导联ST段抬高。心肌钙蛋白17.25 ng/ml,肌酸酶同工酶115.2 ng/ml,肌红蛋白85.38 ng/ml。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行冠脉造影,术前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180 mg,阿司匹林300 mg),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未见狭窄及阻塞性病变;前降支近段可见巨大血栓影,对角支分叉以远可见斑块,前降支远端可见大量血栓影,前向血流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缩写为TIMI)2级;回旋支未见狭窄及阻塞性病变,前向血流TIMI 3级;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及阻塞性病变,前向血流TIMI 3级。予以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术后造影示前降支近段、远段血栓明显减少,前向血流TIMI 3级。术后右股静脉加压包扎。于次日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

既往病史:胃区不适病史,无其他特殊病史。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2/81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正常,心率7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右股动脉穿刺处无明显渗血,加压包扎良好,双下肢动脉搏动良好,右桡动脉伤口愈合良好。

二、检查

入院心电图( 图1 ):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前壁V 2~V 5导联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并T波倒置。

img



图1 患者入院心电图

入院前胸CT:双下肺胸膜反应;脂肪肝。心脏彩超结果:(1)各心腔内径正常范围;(2)室间隔与左室壁对称性增厚,左室心尖部心肌运动及增厚率减低,余室壁运动正常,TAPSE 20 mmHg;(3)各瓣膜形态及运动未见异常;(4)主动脉、肺动脉未见异常;(5)心包腔内未见明确液性暗区。结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肥厚。入院初步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术后),心功能Killip Ⅰ级。

病情变化:患者入院后5 h于床上小便时突发呼吸困难伴大汗,烦躁不安,持续不缓解,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律,血压127/86 mmHg,心率115次/min,呼吸频率升至41次/min,双肺听诊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杂音,予坐位,双通路10 L/min吸氧,予吗啡3 mg、静脉注射,速尿20 mg、静脉注射,测血压83/53 mmHg,心率升至140次/min,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3%。

立即复查心电图( 图2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21次/min,aVR导联R波增高,S ⅠQ ⅢT Ⅲ改变,V 1~V 4导联呈rS型,R波消失,J点上抬伴ST段呈弓背向下,并T波倒置。

img



图2 患者呼吸困难发作时心电图


由心电图改变可知,入院时患者心电图呈典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的心电图改变,呼吸困难发作时因缺氧及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窦性心动过速,同时右心室压力骤然升高,故代表右室导联的相应导联除极及复极延迟,从而出现典型的S IQ IIIT III改变。故高度可疑急性肺栓塞,立即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1)右心增大,余心腔内径正常范围;(2)右室壁运动减低,左室受压,呈D字形;(3)各瓣膜形态及运动未见异常,CDF1收缩期三尖瓣房侧见少量反流信号,TRV max 319 cm/s,PG 40 mmHg,TI法估测SPAP 50 mnHg;(4)肺动脉主干分叉处可见低回声附着,厚约5 mm,延续至左右肺动脉起始处;(5)心包腔未见明确液性暗区。超声结论:考虑肺动脉栓塞、右心增大、右室壁运动减低、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轻度,低估)、右心功能减低。完善超声心动图明确肺栓塞诊断。进一步完善肺动脉CTA及复查抽血化验,评价血栓负荷。

肺动脉CTA( 图3 ):主肺动脉显影可,肺动脉主干分叉处及左、右肺动脉主干内见充盈缺损;左上肺动脉近段可见充盈缺损,其分支尖后段、舌段近段见充盈缺损;左下肺动脉近段及其分支背段、内前、外后基底段近段管腔内可见广泛充盈缺损,远段未显影;右上肺动脉近段管腔内见充盈缺损,其分支尖、前、后段见显影。右中叶肺动脉内见充盈缺损;右下肺动脉近端管腔内见充盈缺损,其分支背段、内、前、外、后基底段断续显影。诊断意见:多发肺栓塞,累及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

img



图3 患者肺动脉CTA

化验室检查:D-二聚体458 ng/ml;B型钠酸肽(BNP)81 pg/ml;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39.8 ng/ml;肌钙蛋白I测定5575.8 pg/ml。究因检查:超声示下腔静脉、双侧髂静脉、双侧下肢深、浅静脉未见明显阻塞。

易栓症检查: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171%(正常70%~140%,以下同)、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测定38%(83%~128%),血浆蛋白S、血浆纤溶酶原活性、dRVVT筛查、dRVVT确认、狼疮抗凝血因子实验(dRVVT比值及SCT比值)、SCT筛查、SCT确认均正常。磷脂抗体正常。抗核抗体阴性。抗核抗体谱正常。红细胞沉降率18 mm/h(0~15 mm/h)。肿瘤标志物测定示仅铁蛋白(Fer)测定653 ng/ml(30~400 ng/ml)。尿酸测定529.5 μmol/L。血脂示甘油三酯2.91 mmol/L,总胆固醇6.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3 mmol/L。同型半胱氨酸24.1 μmol/L。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持续胸痛发病,心电图提示前壁导联ST段抬高,急诊冠脉造影明确前降支近段血栓,故此诊断明确。

(2)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初期因右股动脉行介入手术,右下肢制动,床上排尿后突发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指氧下降,心电图S ⅠQ ⅢT Ⅲ改变,超声心动图明确肺栓塞,进一步完善肺动脉CTA检查急性肺栓塞诊断明确。

2.鉴别诊断

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突发喘憋,需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相鉴别。

(1)急性左心衰:患者虽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当地医院及时行血栓抽吸,术后心电图前壁导联R波存在、EF 60%,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受损,BNP正常,同时查体可知患者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无明显啰音,心音正常,故排除。

(2)心脏破裂:为心肌梗死少见的并发症,常在1周内出现,心脏破裂后造成心包积血可引起急性心脏填塞而猝死,患者查体未闻及杂音,床旁超声心动图不支持心脏破裂。

(3)风湿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患者狼疮抗凝血因子实验(dRVVT比值及SCT比值)、SCT筛查、SCT确认、磷脂抗体均正常。抗核抗体阴性。抗核抗体谱正常,同时检查全身多处血管超声,未见相应狭窄,故暂不考虑此病。

四、治疗

患者明确急性肺栓塞,血流动力学不平稳,PESI评分Ⅲ级、sPESI评分3分,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功能不全,肌钙蛋白阳性,肺动脉血栓负荷重,立即给予再灌注治疗,予静脉输注rt-PA 50 mg溶栓,之后泵入肝素序贯抗凝,维持APTT目标范围内,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律失常情况,并血流动力学支持,肝素化48 h后改为皮下低分子肝素抗凝,并根据患者体重给予足量抗凝治疗,待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后改为口服利伐沙班。

五、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患者溶栓结束后即刻体格检查:血压115/84 mmHg,心率96次/min,呼吸频率23次/min,血氧饱和度98%。牙龈少量出血,右桡及右股动脉穿刺处无明显渗血,加压包扎。溶栓后5 h患者血压升至120/70 mmHg,心率降至89次/min,呼吸频率降至18次/min,指氧饱和度升至100%(2 L/min),考虑溶栓成功。患者病情稳定,于溶栓后第10天复查冠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情况:右冠优势型,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中段浅肌桥,收缩期压缩约30%,TIMI血流Ⅲ级;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TIMI血流Ⅲ级。进一步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左前降支内膜及管腔正常,未见斑块及血栓负荷。明确诊断:冠状动脉肌桥。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均是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但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栓塞病例鲜有报道。以心肌梗死死亡原因为主要研究目的的尸检报告显示,肺栓塞为死亡原因的比率为9.8% [ 2 ],说明临床实践中肺栓塞的漏诊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呼吸困难,往往第一时间考虑急性心衰发作,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心律失常等 [ 3 , 4 ]。两者都有胸闷和胸痛等典型症状,心电图也都有动态ST-T改变,都可能伴随心肌坏死标志物、BNP升高,故两者极其容易混淆,或误判为急性心衰发作。

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深静脉,当前壁急性心肌梗死较严重,发生透壁坏死并损伤右心室间隔面时,可形成右心室附壁血栓,并导致肺栓塞。本例患者虽为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但从入院超声心动图可知,左心功能正常,右心功能更无受累,因此右心室附壁血栓可能性极低,故不考虑由此导致肺栓塞。结合患者2次冠脉造影结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栓塞导致,故考虑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因其急诊冠脉造影入路为右股动脉,术后需加压包扎及制动,存在静脉血流淤滞的静脉血栓的易感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有高凝危险因素时会引起血小板、纤维蛋白及凝血系统的激活,可直接导致肺动脉内形成血栓 [ 5 ]

同时患者年龄较小,同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需考虑有易栓症可能,故应完善相关检测,可通过检测Leiden Ⅴ因子、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可明确有无遗传性易栓症,这类患者易反复出现肺栓塞和急性心肌梗死,需终生抗凝治疗。获得性易栓症相关疾病包括抗磷脂综合征、肿瘤、血脂异常、炎症性疾病、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及滥用药物等,可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并导致血栓风险增高。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栓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 6 ]。研究还表明,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死亡相关,是急性肺栓塞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7 ]。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介导炎症反应,可以改变血浆凝血状态;肺栓塞后体循环低灌注、低氧血症状态、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介质释放,容易使原有冠状动脉病变加重,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

从本例患者可总结的以下临床经验:(1)对于冠脉介入后,尤其是以股动脉为穿刺部位的患者,往往需要加压包扎、下肢制动,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可增加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2)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出现突发气短,不能单纯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本例中患者虽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但超声未见左心功能下降,发作喘憋后与心脏相关查体无异常,伴有不可解释的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指氧下降及血压下降,需想到有急性肺栓塞的可能。(3)对于D-二聚体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检测,现在有POCT的快速检测方法,可缩短检测时间,而肺动脉CTA检查需要患者具有一定条件及相关检查科室如CT室的配合,临床上并不能短时间内获得检查结果,均有一定局限性。而床旁心电图检查及床旁超声心动图均可快速获得结果,对于鉴别是否为心肌梗塞再发、心肌梗塞相关并发症及肺栓塞具有重要价值。12导联心电图结果可增加CTPA前PE的概率 [ 8 ]。PE的心电图表现各不相同,如缺血型、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和完全右束支阻滞、V1~V4导联T波反转、aVR导联ST段抬高、房性心律失常等,如着重关注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以及观察超声心动图三尖瓣流速、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内径的动态改变,可早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9 ]。(4)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标志物及BNP均可升高,故动态监测其变化更有临床意义,且不能以心肌标志物及BNP升高作为评价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的标准,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超声的右室负荷评估及肺动脉CTA的情况,综合评估并治疗。(5)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医师易在介入治疗成功后放松警惕。但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仅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一环,而并非全部。对于有长期卧床、易栓症、肺部感染等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是否合并发生急性肺栓塞。(6)易栓症、感染和炎症、高龄、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为心血管疾病及肺栓塞的共同危险因素,在治疗方面,除"治已病"外,我们还需综合防控,除进行药物干预外,还需向患者宣教,干预饮食、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病及肺栓塞的再发。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肺栓塞可能互为因果或合并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仔细甄别,避免漏诊和误诊,警惕急性肺栓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二次打击。

肺栓塞 (194)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29)
纠错
回复2 3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