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分析(2025.7.12):磨玻璃肺癌术后五年复发!原因何在?我们该如何注意?
前言:我们平时看文献或报导,都说磨玻璃肺癌预后良好,切了后基本不需术后辅助治疗,也鲜有复发转移的,尤其是不含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少的病灶。但前段时间有位网络咨询的结友,其于2020年时做的手术,此后规律复查,居然复发了!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分析考虑?
病史信息:

提供的信息比较简单,也没有手术后的病理结果。
影像展示与分析:
先来看2020年术前的影像:

左上叶靠胸膜下混合密度结节,有血管进入,表面不光滑,轮廓较清楚,灶内密度不均,有偏实性成分,但说不上纵隔窗可见的实性。应该说仅从术前影像上看,应该是微浸润性腺癌或浸润性腺癌贴壁为主型可能性大些。

左下叶背段有混合密度结节,实性成分较上叶的明显,伴空泡征以及叶间胸膜牵拉,灶内密度显杂乱,也有小血管进入,考虑浸润性腺癌腺泡与贴壁型可能性大。
再来看2025年复查时的影像:

左上叶散在的淡磨玻璃影,轮廓较清。

有的灶内有条索状密度增高成分。

部分磨玻璃影似乎与原手术区域的疤痕在一块,又有的离其较远。

多处磨玻璃影,红色箭头这处有实性条状成分。

有的磨玻璃影有微小血管进入,散在多病灶似的。

越来越往中间集中。

快要连成片了,这些病灶可能并非多灶,而是表面不平深分叶导致的横断面上看着像多个病灶。

果然连上了!疤痕附近最明显,密度也相对较高。

病灶范围较大,密度较低,轮廓较清,深分叶明显,纵隔侧胸膜有轻微牵拉。

整体疤痕区域内显得杂乱,磨玻璃成分轮廓与界限较为清楚。

病灶内部密度杂乱,有的穿行血管有异常增粗。

疤痕区实性成分明显,但是肿瘤的关系还就是疤痕的关系不能确定。

疤痕区域的边缘部分是磨玻璃成分。

磨玻璃成分较淡。

但轮廓与边界仍是清楚的。

病灶边缘很淡的密度。






再来看冠状位与矢状位,这些磨玻璃阴影与疤痕区域是混为一体的,显然是较大范围内的混合密度阴影,只是实性成分只是疤痕还是合并肿瘤复发不知道。但这些磨玻璃成分显然不能用纤维增生来解释,而要考虑肿瘤性质的。
不同时间复查的对比以及展示其发展情况:

右侧胸膜下也有处混合密度的,但一直没有进展,从2020年7月到2025年6月都没有显著变化。考虑是慢性炎伴纤维增生,不似肿瘤性质。

左上叶原手术区域从开始的疤痕状条状密度增高影,到了2023年7月时,已经明显见到新出现的磨玻璃成分,到了2024年6月更明显,到了2025年6月范围明显扩大,更确切了。这样的表现不能用慢性炎或纤维增生来解释,而该考虑肿瘤性质。
我的意见:

感悟:
这个病例目前仍没有反馈给我结果,但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首先是要考虑肿瘤复发的。若是左上叶原病灶术后,五年内出现了新的病灶并刚好围绕在原疤痕周围,这太巧合了,也无法完美解释。而若是原病灶存在气腔播散或切缘很近,则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复发。因为没有提供当时手术的情况描述以及病理报告的结果,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病理类型以及切缘情况和高危因素有无等信息。查阅指南与共识,对于亚肺叶切除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应该是:1、亚肺叶切除术的切缘要求:亚肺叶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需保证肺实质切缘≥2cm或≥结节最大直径,以确保切缘阴性。若切缘不足(如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切缘阳性或距离不足),需扩大切除范围至肺段或肺叶。对于不同结节类型有部分差异,纯磨玻璃结节楔形切除时,肉眼可见切缘需>5mm,若≤5mm需术中冰冻病理证实切缘阴性。含实性成分的结节(CTR>0)则是楔形切除需保证切缘>肿瘤最大直径。2、切缘不足与局部复发的相关性:切缘阴性(R0)代表了完整切除,是降低局部复发的基础。切缘阳性或不足(R1/R2)直接增加局部复发风险,因残留肿瘤细胞可导致原位复发。尤其在高危病理类型(如微乳头/实性亚型)或存在气腔播散(STAS)、脉管侵犯(LVI)时,切缘不足使复发风险显著升高。总的来说:亚肺叶切除术的切缘需严格满足≥2cm或≥结节直径,否则需扩大切除;切缘不足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在高危病理类型中更为显著。术中冰冻病理评估切缘及淋巴结状态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