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三盲试验:脐带干细胞外泌体2周显著改善干眼,泪液分泌提高200%以上

引言
今日跟大家分享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干燥综合征相关干眼症(SS-DES)的临床试验数据。这项临床试验是该领域的全球首个三盲随机对照试验,共有16名受试者。结果显示:
(1)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泪液分泌量,减少了角膜荧光素染色点数,延长了泪膜破裂时间,而且还能有效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增加有助于伤口愈合的关键蛋白表达。
(2) 干细胞外泌体干预2周, 眼部不适感减轻、泪液分泌增加
(3) 干细胞外泌体干预,可使泪液分泌提高2倍以上
这些发现为未来开发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干眼改善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正文
当眼睛持续干涩、灼痛,甚至视物模糊时,你可能正在经历干眼症的困扰。
干眼症(Dry Eye Syndrome, DES)是一种常见的眼部问题,其主要特征包括泪膜不稳定、眼部表面损害以及持续的刺激性症状。
这种病症尤其在患有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 SS)的人群中更为普遍和严重。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 SS) 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产生泪液的泪腺,导致泪液分泌严重不足。

传统上,针对SS相关的DES治疗方法众多,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常见的治疗手段如人工泪液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往往难以达到长期有效的治疗效果,而抗炎药(如环孢素A、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副作用。
面对这类“难治性干眼”,患者和医生都迫切需要一种既能精准抗炎又能促进修复的新型疗法。
近年来,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基于细胞治疗的技术——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及其衍生的外泌体(Exosomes)。
MSCs因其强大的再生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而备受关注。它们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通过促进组织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来改善病情。
更重要的是,从MSCs中提取出来的外泌体继承了母细胞的部分特性,具备类似的治疗潜力,同时避免了直接使用活细胞可能带来的风险。
2025年发表在国际权威眼科期刊《BMC Ophthalmology》 上的一项临床研究(Habibi et al., 2025),首次将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HWJMSC)来源的外泌体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相关干眼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研究人员探讨了局部应用来源于人脐带华通胶(Human Wharton’s Jelly)的MSCs所产生的外泌体制成的眼药水对于SS相关DE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初步结果显示,该疗法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泪液分泌量,减少了角膜荧光素染色点数,延长了泪膜破裂时间,而且还能有效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增加有助于伤口愈合的关键蛋白表达。这些发现为未来开发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干眼症治疗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
为了科学地评估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滴眼液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相关干眼症(SS-DES)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严格控制的三盲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注册号:IRCT20211102052948N1)。该设计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后续推广此类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球首次:
三盲RCT试验,从症状、体征到分子层面提供完整证据链
这项研究首次在严格的三盲随机对照(RCT)框架下,证实了HWJMSC外泌体滴眼液治疗免疫性干眼的安全性和显效性。
不仅揭示了MSC外泌体滴眼液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善干眼症相关症状的强大潜力,同时也通过对比分析和生物化学检测展示了其背后的治疗机制,从症状、体征到分子层面提供完整证据链。
(1) 试验对象选择
首先,在确定参与者的资格时,研究人员遵循了严格的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需符合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关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并有明显的干眼症状。
此外,考虑到潜在变量的影响,排除了近期接受过其他形式眼科干预或存在严重全身性疾病史的个体。
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受试者共16名,其中每位患者左右眼分别被随机分配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包含8只眼睛。

图片引用自文献1
(2) 三盲随机对照(RCT)设置
为了保证分组均衡性并减少偏倚风险,本次试验采用了基于骰子掷点数来进行随机分配的方法。
具体而言,每位参与者会收到两瓶外观完全相同但标记不同代码(A或B)的眼药水;只有监督员知晓每瓶内容物的真实身份,即哪一瓶含有MSC来源外泌体而另一瓶则是磷酸盐缓冲液(PBS),以实现真正的三盲操作。
这种高度隐蔽的设计有效地屏蔽了来自医生、患者乃至数据分析人员的主观影响,使得最终得出的数据更加可信。
(3)干预方案说明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属于处理组的眼睛每天两次接受含有10微克MSC外泌体成分的眼药水滴注,而对照侧则仅使用PBS作为安慰剂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密切监测了所有参与者的健康状况变化情况,尤其是眼部相关指标如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
同时,通过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等方式全面记录可能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事件,以此评价所用制剂的安全性能。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眼症患者研究设计表

(4)疗效评估指标
疗效评估指标表

总之,通过对上述细致周密的研究计划执行,不仅成功构建了一个可靠的临床测试平台,也为进一步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临床试验结果:MSC外泌体2周显著改善干眼症状喝泪液分泌
(1)关键指标变化:外泌体干预2周, 眼部不适感减轻、泪液分泌增加
经过为期两周的干预,研究团队对参与者的各项眼部健康指标进行了详尽的评估。
数据显示,与基线相比,实验组(使用MSC外泌体滴眼液)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均展现出显著改善。
首先是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分数明显下降,这表明患者感受到的眼部不适感减轻。
其次,泪液分泌量有所增加,平均Schirmer测试得分从基线时的约4mm提升到了治疗后的7mm左右。
此外,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也降低了近一半,意味着角膜损伤程度得到了有效缓解。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 TBUT)延长了大约2秒,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泪膜稳定性的提高。
这些积极的变化不仅发生在治疗期间,在接下来三个月内也能持续观察到其效果。

图片引用自文献1
(2) 对比分析:外泌体干预,可使泪液分泌提高2倍以上
当将接受外泌体干预的实验组与仅接受PBS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差异同样十分明显。
例如,在第14天时,实验组的平均泪液分泌量达到了对照组的两倍以上;
而在角膜荧光素染色方面,则显示出更低的染色点数,证明了MSC外泌体对于促进角膜修复具有独特优势。
类似地,TBUT值的增长幅度也远超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外泌体增强泪膜完整性的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三个月后随访阶段,尽管某些指标开始出现轻微回落,但总体上仍保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之上,显示出良好的长期维持效应。

图片来自文献[1]
(3) 生物标志物检测:外泌体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炎、稳定泪膜结构
为进一步探究MSC外泌体如何发挥其治疗作用,研究人员还对参与者泪液样本中特定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定量分析。

图片来自文献[1]
结果发现,治疗前后泪液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浓度显著上升,而EGF作为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维护角膜上皮细胞完整性及加速伤口愈合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泪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水平则大幅减少。
两者含量的降低共同促进了干眼症状的好转。
小结
MSC外泌体作为新兴干预手段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抗炎作用以及精准靶向递送等多种机制,为干眼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过未来实现其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和实践上的障碍,例如如何优化生产工艺、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深入探讨其长期影响,以期为干眼的改善提供更加可靠的选择。
Habibi A, Khosravi A, Soleimani M, Nejabat M, Dara M, Azarpira N. Efficacy of top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 in Sjögren's syndrome-related dry ey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BMC Ophthalmol. 2025 May 20;25(1):299. doi: 10.1186/s12886-025-04078-9. PMID: 40394561; PMCID: PMC120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