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佩尔-林道综合征

作者:昆明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放射科周熙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 VH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VHL基因突变引起,以多器官良恶性肿瘤为特征。常见于脑、视网膜、肾脏、肾上腺等部位。诊断依赖基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需多学科协作,重点在于早期筛查和手术干预。
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该疾病:
一、病因与遗传机制
1、基因突变
VHL综合征由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3p25-26)的VHL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该基因编码的VHL蛋白负责调控缺氧诱导因子(HIF)的降解。突变导致HIF-2α积累(注:原文档为HIF-2a,应使用希腊字母α),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包括血管母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嗜铬细胞瘤等。全球发病率约1/36000,多数患者有家族史,但约20%为自发突变。
2、遗传模式
显性遗传:80%的病例为家族遗传,父母一方携带突变基因时,子女有50%的患病风险。
新发突变:约20%的病例由生殖细胞或胚胎早期自发突变引起。
二、临床表现病因与遗传机制
1、典型症状
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最常见首发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小脑或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可引发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癫痫等。
典型病例影像展示: 患者女,34岁,“颅内肿瘤,术后九年”。
- MR复查显示:




“右侧小脑半球肿瘤”术后改变;延髓右侧及小脑延髓池斑片状异常信号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提示血管母细胞瘤残留/复发);扫描范围内脊髓见片状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颈髓见类椭圆形高信号影(新增,提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内脏肿瘤:
肾细胞癌:60%-70%患者罹患,是主要死因。
嗜铬细胞瘤:引发高血压、心悸和头疼,约20%患者出现。
胰腺囊肿或神经内分泌瘤:导致腹泻、脂肪泻。
2、其他症状:
肾上腺肿瘤、附睾囊肿、内耳肿瘤(损害听力)、眼部病变(如眼球萎缩)(注:病例中显示右侧眼球形态较对侧小、信号异常伴强化,符合VHL眼部并发症)等。
典型病例影像展示: 同例患者MR显示:右侧眼球形态较对侧小、信号异常伴强化(提示既往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或相关眼部病变后改变)。
三、诊断与筛查
1、 诊断标准
家族史,结合至少一个特征性肿瘤(如视网膜或中枢神经血管母细胞瘤)。
目前认为基因检测确认VHL突变是金标准。
2、影像学检查
MRI/CT:识别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血管母细胞瘤)、肾癌及胰腺囊肿。(注:病例中MR是核心诊断和随访工具)
超声:筛查腹部器官病变(如肾囊肿/癌、嗜铬细胞瘤、胰腺病变)。
3、眼科检查
定期眼底检查可早期发现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
四、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
控制症状: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控制嗜铬细胞瘤相关高血压;利尿剂调节电解质。
靶向治疗:
Welireg (Belzutifan):首个HIF-2α抑制剂,2021年获FDA批准用于无需手术的VHL相关肿瘤。临床试验显示,其对肾细胞癌(ORR 49%)、中枢神经血管母细胞瘤(ORR 63%)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瘤(ORR 83%)疗效显著。(注:需关注其不良反应,如贫血发生率较高)
2、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适用于威胁生命的肿瘤(如颅内血管母细胞瘤、肾癌)。
局部治疗: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可采用激光或冷冻疗法。
3、放射治疗
用于无法手术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血管母细胞瘤),减少囊液体积或控制实体部分生长。
五、预后与管理
1、生存与并发症
随着监测和治疗进步,平均生存年龄有所提高(当前数据接近或超过60岁),但主要死因仍包括中枢肿瘤出血/占位效应、肾癌转移和恶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危象)。
失明、慢性肾病、脊髓功能障碍(注:病例中颈髓为新发病灶)、恶病质是常见晚期并发症。
2、长期监测
每年需进行眼科检查、腹部MRI/超声及血压监测。
影像学随访:定期(通常每6-12个月或根据病情)进行颅脑及脊髓MRI、腹部MRI/CT,监测已知病灶变化及新发病灶。
基因检测推荐用于高危家族成员。
3、遗传咨询
患者子女有50%遗传概率,建议通过产前基因检测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评估胎儿风险。
六、新药进展与研究方向
Welireg的获批标志着VHL治疗进入靶向时代,其通过抑制HIF-2α通路延缓肿瘤进展,但仍需关注贫血(临床试验中发生率约90%)等不良反应。未来研究或探索联合疗法(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针对其他信号通路的药物以提升疗效。
总 结
VHL综合征需多学科协作(神经外科、眼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肿瘤内科、放射科、遗传咨询等)管理,早期诊断、定期影像学监测(如病例所示)和及时干预是关键。基因治疗虽尚未实现,但靶向药物Welireg等为患者提供了新希望。患者及家族成员应接受遗传咨询以降低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