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丝路问道,规范领航 —— 2025乳腺癌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报道
提要标题
【673】丝路问道,规范领航 —— 2025乳腺癌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报道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2025-04-17(B4-B5)
2025乳腺癌新进展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和上海同步召开,
三个大标题:
标题-1,院士讲座,
标题-2:名家重器,
标题-3:学术争鸣
标题-1,院士讲座
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
■徐兵河院士系统总结了中国在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指出,中国乳腺癌新药研究经历了从参与到原创的转变。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方面,徐兵河院士牵头的DAWNA-1、DAWNA-2研究为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增加了更多中国证据
■江泽飞教授牵头的ACE研究为绝经后HR+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三阴性乳腺癌(TNBC),德国和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推荐含铂方案作为转移性TNBC标准一线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
■徐院士等建立的“PyHT方案”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并改写了国内外指南。
标题-2:名家重器。
2,1,多中心协作下的乳腺癌精准治疗
2,2,早期乳腺癌诊疗国际共识若干问题之我见,
2,3,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决策。
标题-3:学术争鸣,
3,1,全身治疗降阶梯策略对手术时机与范围的影响,
3,2,学术专题会丨唯聚高危,领绽华章:CDK4/6抑制剂奏响HR+/HER2-高危早期乳腺癌(EBC)辅助治疗变革三部曲,
3,3,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优化策略,
3,4,晚期乳腺癌患者CDK4/6抑制剂再挑战策略
3,5,热点讨论:SGBCC 2025乳腺癌外科及系统治疗,
4,小结
全文:
【673】丝路问道,规范领航 —— 2025乳腺癌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报道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2025-04-17(B4-B5)
京城春意浓,浦江映新绿。2025年3月30日,在礼来中国支持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领航计划·跟着‘国家队’学乳腺癌规范化诊疗——丝路问道,规范领航·2025乳腺癌新进展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和上海同步召开,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在内的国内二十余位乳腺癌领域顶尖专家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北京场和上海场会议分别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海波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莫雪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宋传贵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朱丽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邓甬川教授主持。
标题 -1:院士讲座
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
徐兵河院士系统总结了中国在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他指出,中国乳腺癌新药研究经历了从参与到原创的转变。中国专家参与了很多改变国际乳腺癌指南的临床研究,同时中国很多原创性研究为全球乳腺癌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方面,徐兵河院士牵头的DAWNA-1、DAWNA-2研究为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增加了更多中国证据;由江泽飞教授牵头的ACE研究为绝经后HR+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针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基于CBCSG 006研究等中国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德国和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推荐含铂方案作为转移性TNBC标准一线治疗;徐院士还分享了邵志敏教授团队、江泽飞教授团队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袁中玉教授团队等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徐院士等建立的“PyHT方案”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并改写了国内外指南。徐院士最后呼吁国内同行加强合作,推动更多中国创新药物进入国际市场,为全球乳腺癌治疗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标题-2:名家重器
2,1,多中心协作下的乳腺癌精准治疗
邵志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乳腺癌治疗已迈入分子分型时代,分类而治提升了临床疗效,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然而,其他乳腺癌亚型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限,需要开展多中心高质量临床研究,制定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新策略。近年来,邵志敏教授团队的临床研究从优化传统治疗方案向建立“复旦分型”临床试验体系转变。他们构建了中国人群乳腺癌多组学图谱(CBCGA),在TNBC中建立了乳腺癌分型精准治疗新模式,并开展了系列临床试验,实现分型精准全覆盖,大幅提升了乳腺癌患者的疗效。邵志敏教授团队的腔面型乳腺癌“复旦分型”研究成果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邵教授牵头成立的乳腺肿瘤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已吸纳34家分中心,开展13项多中心临床试验,覆盖新辅助、辅助及晚期治疗全场景,旨在通过高质量协作研究,深化精准医学研究,改变临床指南,发出中国声音。
2,2,早期乳腺癌诊疗国际共识若干问题之我见
江泽飞教授在报告中精选了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 2025)上有关早期乳腺癌诊疗国际共识的一些热点问题及其投票结果,对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江教授强调,新诊断乳腺癌患者基因检测很重要,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检测。对于无术后放射治疗禁忌证患者,是否应实施保乳手术(BCS)?江教授总结为“可装修、不拆房、能保乳、别重建”。对于备受关注的一些内科热点问题,江教授结合临床证据和指南进行了解析和点评,包括TNBC化疗的必要性和肿块大小的重要性、TNBC新辅助免疫治疗及其术后治疗和雌激素受体(ER)阳性HER2-乳腺癌的一些热点问题。江教授强调,证据不足、证据不一致时,才需要投票征求专家意见,而投票专家来自五湖四海,专业背景不同,现场百分比仅供参考,还需要讨论定稿,专家共识不是指南、不是纲领,追求最佳治疗时,还是应遵循证据和共识,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和国情。
2,3,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决策
吴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外科治疗仍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环节,尤其在早期乳腺癌中,保乳手术仍是首选术式。保乳治疗的关键是确保切缘阴性。从美观的角度,肿瘤整形保乳已有多种技术方式,如容积移位技术、容积替代技术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对于无法保乳的患者,全乳切除术也存在保守化趋势。保留皮肤、乳头乳晕的切除术已成主流,乳房重建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吴教授指出,乳房重建和放疗应有序衔接,降低乳腺癌风险的预防性手术价值有待明确。在淋巴结处理方面,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已成为腋窝分期的标准术式,新辅助治疗后转阴或低转移负荷的患者,可以豁免腋窝手术负荷;豁免腋窝分期手术的探索正在高选择性患者(如肿块<2 cm、激素受体阳性、年龄>50岁)中推进,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吴教授强调,外科决策需要结合多学科协作、患者意愿及个体化评估,推动更人文、安全的治疗模式。
标题-3:学术争鸣
3,1,全身治疗降阶梯策略对手术时机与范围的影响
对于此话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军教授认为,不同分子亚型在个体化的全身治疗下均显示不同的肿瘤降期,鲁米那(Luminal)型尚需要探索更优的方法来筛选患者实现更优的个体化治疗,为实现外科降阶梯治疗提供更大的空间。SLNB让部分患者免除了腋窝淋巴结清扫,在全身治疗不断优化的今天,部分淋巴结(N)0~1的患者降阶梯豁免SLNB成为可能,N2~3的患者基于SLNB基础保腋窝值得进一步研究。全身降阶梯治疗后,实现了变不可保乳为保乳,变整形保乳为常规保乳,部分患者可能实现豁免手术,但原发肿瘤存在不同的退缩模式,如何选择合适的人群将真空负压活检pCR的假阴性降到合适的范围是关键。
上海长海医院李恒宇教授指出,特定早期乳腺癌患者(如肿瘤≤2 cm、术前超声腋窝阴性)可安全豁免SLNB。在低危患者中,NRG/RTOG 9804和ECOG-ACRIN E5194研究证实,对于“良好风险”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保乳术后仅采用他莫昔芬治疗即可获得良好局部控制。此外,EUROPA研究显示,70岁以上Luminal型早期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单纯内分泌治疗或放疗,两者在局部控制和生活质量方面表现相当。在化疗豁免方面,除了既往TAILORx、MINDACT和RX-PONDER等研究的证据,对于高危患者,ADAPT研究显示,联合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的内分泌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可能替代化疗。未来的降阶梯策略需要基于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结合多学科协作与患者个体化需求,平衡治疗毒性与长期复发风险,推动精准治疗模式。
3,2,学术专题会丨唯聚高危,领绽华章:CDK4/6抑制剂奏响HR+/HER2-高危早期乳腺癌(EBC)辅助治疗变革三部曲
海南省人民医院陈茹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芳萌教授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就HR+/HER2-早期乳腺癌高危患者的复发困局及CDK4/6抑制剂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指出,HR+/HER2-淋巴结阳性高危早期乳腺癌患者面临显著复发风险,术后2年内为复发高峰,5年远处转移风险是非高危患者的3倍。针对这一临床困境,CDK4/6抑制剂的辅助治疗探索逐步推进。早期研究PENELOPE-B和PALLAS等未达预期,铩羽而终。MonarchE研究通过精准聚焦HR+/HER2-淋巴结阳性高危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阿贝西利连续给药2年联合内分泌治疗,取得突破性成果:5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率(IDFS)绝对获益达7.6%,且停药后仍显示持续获益,各亚组(包括中国患者)获益一致;在安全性方面,阿贝西利的不良反应(如腹泻)多为1~2级,可通过剂量调整管理,剂量调整不影响阿贝西利的疗效,其心脏和肝脏毒性风险较低。目前阿贝西利已获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并纳入中国医保,覆盖早期及晚期适应证,成为兼具疗效、安全性和可及性的优选方案。
3,3,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优化策略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薛妍教授指出,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多项关键Ⅲ期临床研究证实,CDK4/6抑制剂可将疾病进展风险降低约50%。在二线及后线治疗中,抗体偶联药物(ADC)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AM)通路抑制剂展现出显著疗效。对于CDK4/6抑制剂进展后的治疗,研究者正在探索多种策略,包括ADC药物、PAM通路抑制剂、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这些药物在特定人群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选择。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冀学宁教授同样强调,内分泌治疗仍是HR+/HER2-晚期乳腺癌的基础治疗策略,其疗效确切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基于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可选择CDK4/6抑制剂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或氟维司群。ABIGAIL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侵袭性疾病中的疗效,12周客观缓解率(ORR)达58.8%。对于未来的治疗方向,冀教授强调,精准医学时代需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针对性靶向治疗,并期待更多新型药物(如口服SERD、AKT抑制剂、ADC药物)的临床应用,以进一步优化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路径。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结果的公布,HR+/HER2-晚期乳腺癌将迎来新的治疗希望。
3,4,晚期乳腺癌患者CDK4/6抑制剂再挑战策略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薇教授指出,CDK4/6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也带来了新的问题。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有多种选择,包括CDK4/6抑制剂再挑战、换用其他靶向药物+内分泌治疗、换用细胞毒性化疗药或其他内分泌治疗等。CDK4/6抑制剂再挑战的策略包括继续使用原有CDK4/6抑制剂、更换另一种CDK4/6抑制剂、更换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新型靶点药物。postMONARCH表明,CDK4/6抑制剂耐药后换用阿贝西利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前线哌柏西利治疗进展后,阿贝西利再挑战仍有获益。此外,新型联合方案CDK4/6抑制剂+口服SERD或联合mTOR/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也展现出潜力。李薇教授还对CDK4/6抑制剂再挑战的用药顺序、治疗时机的选择及人群选择进行了探讨,这也是未来有待研究的方向。
冀学宁教授指出,不同CDK4/6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存在异质性,耐药细胞表现出不同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特征。哌柏西利耐药的乳腺癌对阿贝西利仍然敏感,这或许是阿贝西利跨线获益的理论依据。目前还不能回答阿贝西利耐药后(EBC患者辅助强化治疗后复发)是否会影响药物的再次使用。
3,5,热点讨论:SGBCC 2025乳腺癌外科及系统治疗
本次会议的讨论环节聚焦于SGBCC 2025乳腺癌外科及系统治疗的热点话题,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淼教授、唐山市人民医院马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宇教授参与北京场讨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孝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金贻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磊苹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郑亚兵教授参与上海场讨论,各位与会专家也积极参与讨论,针对乳腺癌领域热点话题进行了精辟分析并发表了独到观点。
讨论话题涉及70岁及以下新诊断早期乳腺癌患者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如何根据基因检测风险评分推荐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后残留病灶的腋窝管理、HR+ EBC的治疗方案选择、CDK4/6抑制剂在新辅助化疗后的应用策略、不同CDK4/6抑制剂的适用人群、HR+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内分泌强化治疗中对于CDK 4/6抑制剂不良反应(如腹泻等)的相关考虑、存在ESR1突变的乳房局部复发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寡转移性Ⅳ期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癌症专科医生对早期乳腺癌女性的合适随访时间等。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专家们各抒己见,既有观点交锋,亦有共识凝聚,通过学术碰撞,为复杂问题提供了多维度视角,为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注入新动力,也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维的盛宴。
标题-4,小结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专家们精心准备,讲题内容不仅紧贴临床实际,更引领了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专家们还围绕国际最新热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江泽飞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学术会议的交流非常重要,有助于传递国际前沿信息,改变医生的诊疗思维,进而规范临床诊疗和日常医疗行为,也希望今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抗癌协会(CACA)等学术组织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共同搭建更多会议与巡讲的平台,助力乳腺癌规范化诊疗的提升。(沐雨 整理)
肿瘤周刊2025年04月17日B版 (4)(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