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186讲:阳明病(207条 · 调胃承气汤)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7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86讲:阳明病(207条 · 调胃承气汤)
不因吐下心烦实,区分虚烦栀子豉,
少少和胃顿服泻,调胃承气此方值。
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好,这条条文呢,并不长,但是争议的地方就在四个字:不吐不下。
这个不吐不下呢。成无己认为: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郁热。他说的呢,问题不大,后世医家呢,绝大多数都认为成无己说的是对的,符合张仲景本意。
但是我认为这个地方,这么解读欠妥。为什么呢?如果这么解读的话,也就是说阳明病没有经过吐下心烦的,可以调胃承气汤,那么如果经过了吐下心烦的,难道就是虚烦?难道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吗?
由于这种说法是绝大多数医家所采纳的说法,所以我首先通过以经解经来攻击这条说法啊,这种说法。我们看《伤寒论》第123条条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这条条文呢?我们在前面已经详详细的讲过了,我们这里呢,再看一下啊。
回过头看一下,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而且他说的很清楚,郁郁微烦,腹微满,心下温温欲吐,又有烦又有吐是吧?还大便反常,说是拉稀是吧?那么我请问一下。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是极吐下后用调胃承气汤,而且也有烦。那么于我们本条第207条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以调胃承气汤的解读,如果解读成无己说的那样啊,下后心烦谓之虚烦。那么不吐不下心烦谓之实烦,实烦所以用调胃承气汤,是吧?虚烦就不用调胃承气汤,是这个意思吗?那第123条为什么仲景用了调胃承气汤啊?而且是极吐下,就大吐大下之后出现的郁郁微烦,也烦。那么这种烦?你说他是实烦还是虚烦,你说它能不能用调胃承气汤?
可是别人仲景明明就给出的是调胃承气汤,方子一模一样,所以第123条直接可以攻击历史上绝大多数医家所认同的成无己的观点。因此,成无己这么解读,表面上很有道理,实则违反仲景本意,仲景并不是这个意思。
另外还有医家说不吐不下是病人既不呕吐又不泻下,既不呕吐又不泻下,那么阳明病病人既不呕吐又不泻下,心烦的可以调胃承气汤。既不呕吐又不泻下,我们还是用123条条文来攻击这种说法。123条温温欲吐,大便反溏,郁郁微烦,别人用的就是调胃承气汤,怎么不能用调胃承气汤呢,啊?
就算这个不吐不下的下就算强行被你说成是下利,好吧,那123条也足以攻击这种说法,所以这种说法,毫无道理。更何况仲景如果是泻下的话,他常常用利这个字而不用下,比方说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他用的利,根本不会用下。仲景用下的时候是指什么?是指用攻下法,泻法,攻下法是这个意思,仲景是不会用下字来代表下利,代表拉肚子的,是不会的,所以这种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
那么,既然这两种说法历史上占主流,绝大部分认同成无己的观点,一少部分人说是既不呕吐又不下利,我刚才已经通过条文进行了反驳,不成立。所以这两种说法呢,都和第123条自相矛盾,仲景是绝对不可能在同一本书当中写两条自相矛盾的条文的。既然它们不是自相矛盾,那这207条它不吐不下是个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仲景在这里说不吐不下呢?我个人认为,它这里的不吐不下是为了鉴别,鉴别什么?是为了与栀子豉汤的虚烦相鉴别,因为栀子豉汤它也会心烦,但是栀子豉汤的心烦呢,仲景称之为虚烦。
我们看一下仲景对栀子豉汤的描述的相关条文,我们首先看第76条。
第76条条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这里就说了,是吗?明确的说是虚烦。
他为什么说是虚烦呢?因为说的很清楚啊,是吐下啊,发汗吐下后啊,所以呢,他这里有吐下。吐下之后呢,产生的弥漫性的热,仲景称之为虚烦。那么这种呢,用栀子豉汤,也就是说是一种弥漫性的热,产生的热啊,这个仲景称之为虚热虚烦,其实它不是虚热啊,但是它称之为虚烦。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怎么可能是治疗虚热的呢?这里的虚和我们脏腑辨证里的虚热不一样,我们脏腑辨证的虚热是阴虚火旺的虚烦,要养阴,而这里的虚烦是指没有实质性的积聚在一起的东西。只要没有成实结在一起的东西,或者是病理产物,哪怕就是这个热是实热,它是弥漫性的,只要它是弥漫性的,仲景都称之为虚。所以呢,栀子豉汤虽然是泻实火,但是它却是治虚烦,这个虚烦不是阴虚而烦,而是热弥漫,没有成实。没有成实际的东西和病理产物,是弥漫性的一种啊,这样的呢,仲景称之为虚,所以栀子豉汤的虚烦一定要注意啊,不是阴虚火旺而烦,而是邪热弥漫,没有结实成聚,所以称之为虚,栀子豉汤。
我们再看一下第221条条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看到没有阳明病,本来就有栀子豉汤证,他胃中空虚,客气动膈,这客气是邪恶之气啊,而形成什么?可能会形成啊,心中懊憹啊,烦躁不得眠呐等等,哎,这个也会烦。那么仲景用的什么?栀子豉汤,而这个是怎么来的啊?若下之,看到没有,是通过下法下了之后,那么胃中就空虚,那么邪热之气就弥漫在这里,形成了栀子豉汤证,是邪热弥漫引起的,而这里用了下法。
我们再看第228条条文: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但凡栀子豉汤,他都会有虚烦啊。这里是阳明病,又是下之,又有下法啊,下了之后出现的。又是虚烦,是不是?所以呀,仲景为了区分栀子豉汤的这个心烦啊,于是乎在调胃承气汤这一条文里面就说了一个不吐不下啊,没有因为误吐或者误下,这个阳明病它就具有心烦了。
在这里为了区分栀子豉汤的虚烦,来说明这里的烦是实烦,那么既然栀子豉汤是虚烦,是指邪热未成实的一种弥漫性的热引起的烦。那么这样一对比的话,仲景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不吐不下,我既没有吐又没有下,说明我这个胃气并没有空虚,邪气并没有趁虚而入,而是什么?而是阳明的热聚集在胃肠,成实的初级阶段。说白了,就是为了强调这里的心烦是指燥热初结。这个热结在一起快成实了,初结嘛,就刚刚开始啊。
由于这个胃呀,与心是相通的啊,胃别通于心啊,这个我们已经讲过了啊,所以呢,胃热是可以扰心引起心烦的,所以这里的不吐不下其实是鉴别虚烦与实烦,就这么简单,没有其他意思。如果你非要说成其他意思的话,那就与我们刚才所讲的123条自相矛盾。
因此啊,这个历代医家对不吐不下的理解,都不够深刻,都没有这个全面的领会仲景的精神,所以说这条条文讲的是阳明病,没有经过吐下,是为实热留在胃肠之中这一个燥热初结,由于这个胃脉通于心,那么胃中燥实热邪或循经上扰,则神明不安而心烦。
好,这样一来,我们把这条条文白话解,就这么个意思,就是阳明病,没有经过吐法和下法而出现了心烦的这种情况,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调胃承气汤方: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以上三味,切好之后,用三升水煮炙甘草和大黄两味药,三升水煮成一升水,去掉渣子,然后呢,再放入芒硝,再在火上煮个一两沸,趁热顿服之。
就是趁药还是热的,一次性服下,以调和胃气。请注意顿服之这三个字,顿服之说明什么?说明本条条文的调胃承气汤是泻下法啊。因为这个调胃承气汤有几种服法,一种是少少温服,就是慢慢的喝进去啊,一种是顿服之。那这两种服用方法呢,针对的情况是不同的。少少温服呢,是以清胃燥和胃气为主,顿服之呢,是以清肠燥啊,缓泻热结为主,它的目的是。
那么在《伤寒论》这本书中,出现调胃承气汤的条文总共有8条,分别是第29条、第70条、第94条、105条、123条、207条、248条和249条。那么这8条条文里面大约有3条是少少温服,大约有5条是顿服。第29条、123条、249条这三条条文,是以清胃燥,和胃气为主的,因此是少少温服。第70条、第94条、第105条、第207条、第248条,这5条是清肠燥,缓泻热结的啊,因此用的是顿服之。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开篇诗,不因吐下心烦实,区分虚烦栀子豉,少少和胃顿服泻,调胃承气此方值。现在看起来就很清楚了吧?这条条文讲的意思啊,不因为吐或者下而出现的心烦啊。是一种实烦。仲景在这里写不吐不下四个字,是为了区分虚烦的栀子豉汤证。那么这种实烦呢,用的是调胃承气汤来治疗,调胃承气汤有两种服用方法,一种是少少温服,主要是为了清胃燥,和胃气。另外一种服用方法是顿服之。顿服呢,它就会猛烈一些,目的在于什么?目的在于泻,泻下,因为承气汤都属于泻下剂嘛,只不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它的程度一个比一个重,而调胃承气汤是燥热初结,所以它仍然是泻下的方子,不然的话,它怎么会有大黄芒硝呢?只不过它用的炙甘草啊,可以调和、缓急又能补虚啊。
有了甘草之后,大黄、芒硝这种迅猛的泻下药也变得温和起来啊。虽然说它的泻下比较温和,但是我们选取它的这一个泻法的时候,用的是顿服啊,既泻热又不伤正,谓之调胃承气。所以呢,调胃承气用在实烦,是因为阳明燥热初结,这样的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胃气不和为主的,仍然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少少温服。如果取它泻下功能的,那么就顿服。就这么简单。
如果说阳明热结再重一点,出现了大便硬,腹大满。这样的情况就可以用小承气汤。如果说燥热结实更厉害,出现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啊,重则循衣摸床,躁动不安,微喘,直视等等,这个时候呢,就要用大承气汤,所以这个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到大承气汤,它的这一个燥热结实的程度是一个比一个重啊。使用的方剂也一个比一个猛,那么承气汤系列的这三个方子,本条条文讲的是最轻的。所谓的燥热初结。主要是以心烦,大便不通,腹胀满,蒸蒸发热等这些临床表现。而本条条文讲的是这一个心烦,从心烦的角度来讲,这一个条文承气汤证。不吐不下,心烦,是为了区别栀子豉汤的虚烦,它是实烦,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调胃承气汤是实热,实烦啊。
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这里呢,说的是蒸蒸发热,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调胃承气汤。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这就说他腹部胀满,从腹部的胀满的角度来说调胃承气汤,因此我们一总结,调胃承气汤又有腹部胀满,又有蒸蒸发热,又有心烦,总结就是燥热初结,就这么简单。
所以调胃承气汤在阳明病里面出现了三条条文,第207条、第248条、第249条啊。说的基本上,就是散在的这些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四个字:燥热初结。
只不过这三条条文是从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不同的鉴别要点啊,来看调胃承气汤,来分析调胃承气汤。
好,关于这条条文我们就讲到这里,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如果大家想知道调胃承气汤这个方子的方义,以及在临床当中的治疗的一些奇效病案,大家可以回过头去听一下前面我所讲的第29条、第70条、第94条、第105条以及第123条条文啊。前面的条文我已经将调胃承气汤的方义啊,以及临床病案,平时在临床当中如何去运用,我已经讲的很透彻了。
那么由于时间关系,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在这里就不啰嗦了啊,如果要去听医案啊,就到前面去找条文啊,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