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183讲:阳明病(204条 · 阳明呕多禁下)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7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83讲:阳明病(204条 · 阳明呕多禁下)
伤寒有表正邪争,胃气上出呕逆生,
虽有腑实先解表,治疗大法不可扔。
今天我们讲一条比较有争议的条文,第204条。我们先看这条条文的原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那么这个条文呢,由于它的字数很少,那么解读起来,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800多年来,各位医家对它的解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我也不一定肯定的说是我讲的是对的,别人讲的是错的,我只是提出我的观点,我仍然会以以经解经的形式来抛出我的观点,证明我所说的,我所解读的,可能会更接近仲景本意。
好,那么这里有歧义的几个地方,导致很多医家的这个解读出现多种多样。首先,第一个词“伤寒”这两个字就出现了不同的解读。那么有的医家认为这里的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了《伤寒论》里面所有的六经的疾病,都包括,这是一种解读。那么这种解读的人还居多,很多人认为这里的伤寒就是指广义的伤寒。所以呀,很多医家就把《伤寒论》里面与呕有关的所有的内容都拿出来排比、对比。说,伤寒,所有的六经里面有伤寒里面出现呕的,都拿出来。我个人认为,此乃严重违背仲景本意。
我认为这里的伤寒是指伤寒表证。为什么说我认为这里仅仅只是指伤寒表证呢?我先解读完之后再跟大家来对比分析一下。如果说这里的伤寒我们仅仅代指伤寒表证的话,那么这句话就很好解读。
好,我们看一下怎么翻译?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意思就是说,如果患者感受到了伤寒表证,也就是外感表证,出现了呕这种症状比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非常明确的阳明腑实证,也不能用攻下法来进行治疗。
那么这里虽有阳明证的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这个是没什么问题。这个“虽”是“即使”的意思。比方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即使楚国人只剩下三户人家,那么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我们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那么这个虽就是即使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呢,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大家都知道,《史记》是汉朝的时候的作品,而我们《伤寒论》也是汉朝的作品,因此它们在用词的习惯上是一致的。这个虽有阳明证,是即使他有阳明腑实证,也不能用攻下法,那么后面这个阳明证呢?肯定是阳明腑实证,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没有便秘,没有阳明腑实证,他凭什么要攻它呢?用攻下法呢?这里的攻之是指用攻下法。说白了,就是泻法,承气汤类的,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之类的。
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再整理一下这条条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那么这里的伤寒是指外感表证,呕多是指呕吐比较多,这里的呕吐不一定吐出来了,肯定是有呕这个临床表现的,其实就是胃气上逆。虽有阳明证,这里的“虽”是“即使”。即使有阳明腑实证,这里的阳明证是阳明腑实证,即使有阳明腑实证,也就是说,即使有承气汤证。不可攻之,也不能用承气汤去攻下,就这个意思。
这里讲的是什么?是阳明病禁下的一条条文。包括我们后面的第205条,第206条,讲的都是阳明病禁下的条文。就是指阳明病禁止用攻下法治疗的几条条文,都在一起。那么我们这一条204,以及后面的205,206这三条条文,讲的都是这个。只不过我们第204条的这个阳明病禁用攻下法的这种情况是指有表证的情况下,而且是有表证,呕这种现象比较多的情况之下,即使具备阳明腑实证,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如果一个病人有伤寒表证,说白了就有太阳病。而呕呢,比较多。呕多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呕得多,次数多,或者程度大,对吧?那么这个意思呢,就是说他本来就有呕,只不过这个病人呕得多,针对于这种情况之下,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从这个逻辑上讲就证明了什么?他本身就有呕。那我们看一下,他本身就有呕,伤寒表证是不是本身就有呕呢?好,我们看伤寒论第3条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你看这里有“呕逆”两个字,说明什么?说明太阳伤寒是有呕这种临床表现的。但是他并没有说呕多,是吧?好,我们再看第12条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很显然,这里是太阳中风,也出现了呕,而且是干呕。看到没有,是桂枝汤,而我们第3条条文其实是麻黄汤证,它有呕逆。它们都有呕,而无论你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它都属于表证,是太阳病,它都会有呕。那么我在之前的条文当中早就讲过,为什么太阳病会有呕这种现象?大家记不记得?这个呕其实是胃气上逆的表现,那么一个人感染了太阳病表证,为什么会有呕呢?无论他是伤寒还是中风,都会有呕。为什么会有呕啊?因为人体正气在抵抗外邪的过程当中,那么当邪气入侵人体,正气与之抵抗,这个时候我们胃里面的一部分胃气如果抵抗寒邪,就是胃阳,那么它就会什么?它就上出,出来干什么?帮助正气来抵抗邪气,因此,那么胃气在上出出来抵抗邪气的过程当中,胃气就会上逆。胃气上逆就表现出什么?呕。
那么用仲景的话来说,如果是伤寒,他用的呕逆,如果是中风,他用的是干呕,是吧?那么这种呕其实是正气在抵抗邪气的过程当中,从胃这里面借了一部分正气去抵抗邪气,而出现的胃气上逆的现象。
好,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太阳表证它是会有呕这种现象的,但是第204条也就是本条条文,他说的什么?呕多。呕多证明什么?呕多证明了胃气出表去抗邪,出的比较多,或者说,这个人本身平时胃气就虚,现在抵抗外邪,那么他就更虚,所以他呕的现象或者次数就比一般的情况要多。是吧?好,那既然他比一般的情况要多,这个时候又于有表证,胃气呢,又出表抗邪,所以胃气更弱。这个时候,胃气这么弱的情况下,即使这个病人有阳明腑实证,也就是说,阳明腑实证是在肠,是吧?那么在肠道即使他有便秘,这个时候你也不能用攻下法。
为什么?因为当你用攻下法,第一,你会引邪入里,把外面的邪气引到里面来,加重里面的症状,这是第一。第二,用攻下法进一步伤胃气,因为他的胃气已解表去了,你还去趁他这一个大本营亏虚之际,你还去攻他,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变生他证嘛,是不是?所以他就:不可攻之。
那什么情况下才能攻呢?那必须要先解表啊,就是把伤寒的表证,外感病的表证解决了,这个胃气得到恢复,那么出去支援抗击表邪的这一部分胃气,它就回来了,班师回朝,回到胃里面,那么胃气这个时候充足,表证解了,胃气回来,那么胃气充足,这个时候他又有阳明腑实证的话,就可以怎么样?用攻下法,所以表解则可攻之,就这么个意思。
我们回过头看看开篇诗:伤寒有表正邪争,伤寒如果有表证,正邪就相争于表;胃气上出呕逆生,那么胃里面的正气要出去,要帮助人体表面的正气的抗邪,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呕逆;第三句,虽有腑实先解表,那么这个时候,即使这个病人具备阳明腑实证,也不能够攻,要先解表。这叫先表后里,这是仲景给我们的治疗大法,我们在太阳病里面早就讲过的。所以最后一句是:治疗大法不可扔。哎,你看多好。这是对第204条的高度总结。
好,这就是我对第204条条文的解读。那有的人说,那么这个伤寒呕多,这个伤寒为什么不能指广义的?指广义的,难道这句话就不通吗?的确。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有其他的原文做支撑。比方说我们翻到《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我们看一下它的原文。它有几条这么多原文,其中有一条原文,它说: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意思就是说病人想要吐的,就不能用攻下法来治疗。
那么这里呢,是指病人的胃气上逆,应该因势利导。我们可以用吐法将邪气驱出体外,再来下,这叫其高者因而越之,如果它是由邪气引起的话。所以说我们每一条条文,它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这里的前提条件呢,是指有邪气在胃,欲吐者。如果说病人本有欲吐之势,而误用下法,这是与病势相逆,这会导致正虚邪陷,使邪不能去,反而使病势加剧。
好,接着呢,它有这么一条条文,它说: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你看这个说的很清楚。他说,吃完食物马上就呕吐的,用大黄甘草汤来治疗。我们想一下,如果说第204条条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个伤寒呕多的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是什么都包括的话,那么请问:这条条文岂不是和《金匮要略》的“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自相矛盾吗?大家知道大黄甘草汤它就是一个攻下的药,是不是?那么一个攻下的药,它可以治疗食已即吐,是不是?这不是原文吗?也就是说,呕吐可以用攻下法,那《金匮要略》里面呕吐用攻下法,而且还方子都给了:大黄甘草汤。那为什么《伤寒论》里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因此,我们只有一种解读方法,就可以让它不自相矛盾,那就是什么?那就是第204条条文里面的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里的伤寒是指外感病的表证,也就是我那种解决方法。否则第204条条文就会与《金匮要略》里面的大黄甘草汤证的原文怎么样?自相矛盾!
我们看看其他医家的解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他说: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腹,故不可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呢?你看,我们《金匮要略》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别人胃肠都有火,还有便秘,用大黄甘草汤攻下它,别人也出现了呕吐。别人怎么用的攻下法?所以说他的解读与《金匮要略》里面的大黄甘草汤矛盾。因此,解读不能令人信服。
我们再看《医宗金鉴》他说:伤寒三阳多有呕证,以其风寒之表未除,胸中阳气为寒所郁,故皆不可攻下也。其干呕而恶寒发热者,属太阳也。喜呕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也。今虽只有恶寒不恶寒大便之阳明证,而呕多亦不可攻之,其气力在上而未免为实也。
没错,三阳都有多有呕证,我们说太阳伤寒,它呕逆用的是麻黄汤;太阳中风,它鼻鸣干呕,用的是桂枝汤;而少阳喜呕而寒热往来,用的是小柴胡汤。好了,现在我们有便秘,有阳明腑实证,就算你是有少阳证,也就是说呕、喜呕,有寒热,就算你有寒热往来,有少阳证,那也是一个少阳阳明合病呢,那也是可以用大柴胡汤的呀,是不是?大柴胡汤里面难道没有攻下的药吗?所以说你这样去解读也很牵强,是不是?
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经腑欲迫,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虽有阳明里证,不可攻之也。说了等于没说,而且还越说越狭隘了,谁跟你说呕是土虚胃逆呀?不一定吧?那别人,《金匮要略》里面,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当主之,别人是土虚胃逆吗?别人刚好胃肠有热呢。所以说啊,这个黄元御的《伤寒悬解》,是我最瞧不起的伤寒解读之一。很多地方牵强附会,又不分情况,又不搞清楚。
我们看看胡希恕胡老。胡老这个人非常喜欢脚踏两只船,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他解释不清楚的时候,他把别人有道理的都借一点,然后呢,总结成自己的。我个人认为刘渡舟刘老是最没有自己观点的《伤寒论》大家,基本上都是借用别人的。你看啊,他说,病是从伤寒来的,呕多多呕,也可以说喜呕,往往属于胃气不和,胃气上逆,呕是上逆偏于胃,而胃及肠。这个时候虽有阳明证,虽有阳明不大便,肚子疼,相似可下之证,不可攻之,不能用承气汤攻下,为什么?因为呕是胃气上逆,在胃而到肠,你攻下是泻下大肠,针对性不强。后世注家说呕多属于少阳之气不利,少阳病喜呕,所以虽然是阳明病,但见了少阳证,喜呕这个症状,怎么可以用阳明之法?总之,胃气逆也好,夹少阳证也好,胃气上逆,用泻下之法是不对的,这是阳明的禁下之证。阳明证见了呕多的,要禁用承气汤泻下。
你把别人的所有的情况总结了之后,当成自己的,那我反问你一句嘛,你说阳明证见了呕多的,都要禁用承气汤泻下。我还是用《金匮要略》这条条文来反驳你,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请问他呕的多不多?多吧,吃了就吐嘛,吃了就呕吐嘛,这呕多吧?能不能用攻下法?能吧。他大黄甘草汤来治疗,这属不属于攻下法?属于吧,这还不是一样的泻大便?胃肠有实热而引起的呕吐,怎么不能用攻下法?是可以的。
所以,很多人学《伤寒论》,就看谁名气大,就学,胡希恕名气大,学胡希恕的。其实胡希恕是个文盲,很多东西呢,文言文他都没解释清楚。有的人说刘渡舟,《伤寒论》讲得好。其实呢,刘渡舟是脚踏两只船,只要别人说的有一点道理,他全部拿来这样一总结,所以很多人根本搞不明白,人云亦云。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那别人明明没有穿衣服,所有人都说他穿的漂亮,因为如果你不说他穿的漂亮,你就是不会欣赏。你为了证明自己,你懂《伤寒论》,你就歌颂胡希恕,歌颂刘渡舟,说他们多厉害,其实跟皇帝的新装有什么区别?如果学习一样东西,不能去真知灼见的去有真实的想法,真实的看法和通透的研究方法去体会,去学习,那么我们学习《伤寒论》干脆就是皇帝的新装?是不是?有意思吗?过瘾吗?你学了你会看病吗?你成了高手吗?还有的说什么黄元御,多么厉害,佩服黄元御,他根本就不知道黄元御在说什么,你黄元御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怎么知道他在说什么?另外还有《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千古以来更改经典《伤寒论》更改得最多,越改越错的排名第一位。当然了,这个我刚才所说的这些人,他们并不是不厉害啊,我只是为了正一下大家的学风,就是你不要认为别人有名,别人是权威,你什么都认为他是对的,你得分析,得对比,你有自己的头脑啊,不然你的头脑去哪里啦?是不是?所以学习这种东西呀,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应该比巨人站得更高,是不是?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皇帝的新装。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得有自己的见解。
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如果大家喜欢我的讲课风格,请到喜马拉雅点击并关注“张胜兵品伤寒”,也可以在微信群加入“张胜兵伤寒论经方群”,更可以到淘宝、京东、当当网购买《张胜兵品伤寒》的文字版本。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