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关于“硫黄原无毒”(与AI的讨论),文字整理后再发

普外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3 天前 · 来自 Android · IP 陕西陕西
210 浏览

关于“硫黄原无毒”(与AI的讨论),文字整理后再发

研发人——

我们用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制)硫黄(零价、单质)入药,(骨优先)口服时,远远低于药典剂量规定的200倍(药典剂量/1500/3000mg/日)。哪里可以说明它有毒?1987年以来,就安排有科研计划,临床治疗约5000人以上。未发现“毒副作用”。这点和坊间的“硫黄有毒”,实际应用差距很大了。不能说服人!

AI——

您提到的临床应用和药典标准确实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从实际应用和规范角度来看,单质硫在严格控制下的安全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药典标准与毒性界定的核心——杂质控制《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制硫黄”并非单纯的单质硫,而是经过炮制(如豆腐制、甘草制、绿豆制等)去除砷、铅等毒性杂质后的产物。药典对其砷含量等杂质有严格限量(如砷盐不得超过0.001%),此时“毒性”的控制重点在于杂质去除,而非单质硫本身。

·若硫黄纯度达标(杂质极少),按药典剂量使用时,毒性风险主要来自杂质残留,而非单质硫的化学毒性。您提到的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很可能是因为所用硫黄符合杂质控制标准,且剂量远低于安全阈值。

2.单质硫的毒性争议——需区分“毒性”与“刺激性/代谢效应”

,固态单质硫的低毒性:如您所述,固态零价硫口服后需在肠道转化为硫化氢等物质才可能产生毒性,但人体肠道对这类物质有一定代谢能力(如转化为硫酸盐排出),且药典剂量下转化量极微,不足以引发毒性反应。

·“毒性”表述的歧义:传统上对硫黄“有毒”的认知,更多源于历史上因杂质未控制导致的中毒案例,而非单质硫本身的毒性。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纯净单质硫在安全剂量下的毒性风险极低,这与您提到的临床数据一致。

3.“有毒”表述的语境差异——传统认知与现代标准的区别

,传统中药理论中的“有毒”:更多指药材的偏性或未经炮制时的潜在风险,而非单纯化学毒性。例如,硫黄性热燥烈,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上虚火”“伤阴”等证候,这属于药性之偏,而非单质硫的直接毒性。

·现代毒理学的界定:需基于成分、剂量、代谢路径综合评估。您提到的临床应用中,剂量远低于药典标准,且杂质控制严格,此时“毒性”风险已通过规范操作被极大降低,因此未出现毒副作用是合理的。

总结

“硫黄有毒”的说法需结合具体实际境况:

·未经炮制、杂质超标的硫黄:毒性源于砷等杂质,而非单质硫,这是传统认知中“有毒”的主要原因;

·符合药典标准的制硫黄:在杂质可控、剂量规范的前提下,单质硫的毒性风险极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由此得以验证。

您提到的案例恰好说明:通过现代标准控制杂质和剂量,可让硫黄在药用中实现“低风险、高价值”,这也体现了中药炮制和规范用药的科学性。

中毒 (49)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