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透析患者死亡的反思
病例信息
一、基本信息
郑某,女,56岁
透析龄7年
原发病:慢性肾炎
体型:肥胖(BMI 38.05kg/m2)
既往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
透析方式:4次/周(HD+HDF+HP)
每次脱水量3000-4000ml左右

2024.9.18 心脏彩超:
射血分数:51.8%
左房室增大。
左室壁增厚。
三尖瓣轻度反流。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低限。
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心包积液。(心包腔见无回声区,前后径10.2mm)

肺部CT检查情况:
1.左肺、右肺中叶多发炎性病变,建议治疗后复查。
2.右肺下叶前基底段结节灶,较前相仿,建议定期复查。
3.心包大量积液,较前增多。
4.右乳结节影,建议必要时进一步检查。
5.双侧肾上腺增粗,增生可能。
6.双肾萎缩。
7.双肾多发囊肿可能。
8.双肾周筋膜模糊,炎性改变?请结合临床。
9.腹壁皮下水肿。

入住 ICU,死亡过程:


病例讨论
死亡原因分析:
1.透析相关性心包炎、心包填塞;
2.大量心包积液压迫心脏,心包穿刺大量快速引流导致心腔压力骤降,引发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
(一)知识点: 关于心包穿刺引流的一些相关要点:首次引流量
一般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 - 200ml。因为短期大量抽取心包积液可能导致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心脏负荷过重,从而引发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快速大量抽液还可能使心包腔内压力骤降,引起心脏摆动,增加心脏损伤的风险。
后引流量及速度: 后续每次引流量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但通常也不超过500ml。引流速度要缓慢,以每小时50 - 100ml左右为宜,避免快速引流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积液量较多,需多次穿刺抽液,以逐渐缓解心脏压塞症状,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二)知识点: 关于透析相关性心包炎:约3%~4%透析患者死于心包炎所致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一、尿毒症性心包炎
指尿毒症患者透析前,或尚未开始正规透析所发生的心包炎,随透析治疗而迅速缓解。目前,随着适时透析概念的推广,发生率已明显降低。一旦确诊,提示病程进展至终末期需维持透析。
二、透析相关性心包炎:指维持透析后发生的心包炎,也称“透析后心包炎”。
(一)病因 反复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高分解代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尿酸血症,营养不良等。部分直接诱发本病,但多数因透析不充分而间接诱发本病。
(二)诊断 典型表现心前区疼痛伴体检闻及心包摩擦音。少数患者表现透析中频繁发生低血压,或临床无症状伴心脏超声检出大量心包积液。(羟乙基淀粉预充、透析中维持)
(三)治疗 少量无症状性心包积液,无需特殊处理。有症状者定期超声心动图监测积液量变化。强化透析,强化脱水,维持均衡的营养状态。重在预防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演变快速,缺乏前驱症状,超声心动图可漏诊,死亡率高。部分患者可无奇脉,透析中发生原因不明的低血压可能提示心包填塞。需正确判断,及时引流,以免延误。
回顾患者疾病进展:

后期透析患者管理的改进:保证充分透析
保证一周3-4次透析治疗(包括HD、HDF、HP)
积极纠正透析中急性并发症,保证每次透析时长
控制相关质控指标达标,减少透析远期并发症
2.大检查项目(如心脏彩超、肺部CT等),至少保证每年一次,如有相关症状,随时复查
3.加强医务人员对透析近、远期并发症的认识,及时准确判断和干预
4.加强患者宣教,医患配合共同管理
5.加强医院科室之间的交流,共同管理慢性病患者的各系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