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HA | 江倩教授:整合基因组学与临床因素,助力AML精准诊疗蓬勃发展
2025年6月12-15日,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召开。大会主题涵盖血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每年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0000余名专业人士与会,分享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公布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团队的五项研究成果集中亮相本届EHA年会,其中包括1项口头报告和4项壁报。在五项研究成果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领域公布了两项最新成果,对国内AML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丁香园血液时间特邀江倩教授,针对入选本届EHA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两项研究进行解读,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江倩教授团队关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两项研究成果入选本届EHA
基因组学与临床整合研究
江倩教授
目前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即便预后良好的患者(如携带CEBPA-bZIP突变)也存在较高复发率与疾病进展风险。研究通过整合基因组学与临床因素,旨在筛选可从现有化疗获益的患者:对预后良好者,不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简称“移植”)作为一线治疗,建议复发后再行移植;对复发风险高、预后差的患者,建议需尽早准备移植。研究同时发现了预测不良结局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及临床因素。
老年及体能状态差患者的弱化疗方案研究
江倩教授
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联合BCL-2抑制剂(如维奈克拉)是国际公认的老年或不耐受强化疗患者的标准治疗。但国际疾病分层标准(预后好/中/差)主要基于强化疗数据,2024年推出的弱化疗分层标准是否适用于中国患者仍需验证:一方面,我国IDH1/IDH2抑制剂等药物未获批一线治疗或可及性低;另一方面,东西方患者基因分布存在差异。为此,国内多中心研究探索了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下的中国患者预后分层,发现该分层与国际2024年标准不完全一致,此研究对国内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来源:髓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