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性传播比例达 98.5%,如何实现 2030 年消除艾滋病流行?

已认证的机构号 · 最后编辑于 06-27 · IP 浙江浙江
658 浏览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检测与诊断管理专家共识(2025)》显示,截至 2023 年底,中国报告存活的 HIV 感染或 AIDS 患者共有 129 万名,2023 年新报告病例 11.05 万例,其中性传播比例达 98.5%[1]。在「2030 年消除艾滋病流行」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如何通过多维度推进防控体系建设、提升早期筛查效率与治疗精准度,成为了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议题。

随着诊断技术的迭代升级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持续优化,HIV 的早期发现、耐药监测及全病程管理能力已显著提升[2]。在此背景下,我们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韩扬教授,分享其团队在 HIV 诊断相关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展望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如何推动防控策略升级,助力实现「零艾滋」愿景。

丁香园:您长期从事 HIV 领域诊断和临床研究,可否分享一下您团队正在开展哪些重点研究?

韩扬教授:作为临床实验室,我们的研究重点聚焦于 HIV 诊断和临床研究。首先是耐药性研究,涵盖治疗前的耐药、传输性耐药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获得性耐药。临床上还存在治疗后低病毒血症的问题,我们正研究其发生机制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此外,功能性治愈和免疫重建评价与干预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之一。为支持这些研究,我们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动态监测病毒含量、耐药情况以及微量蛋白(如 P24 抗原),并结合低病毒血症与抗病毒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丁香园:您如何理解「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的「四早」原则?

韩扬教授:「四早」原则是基于我国 HIV 流行趋势与防控目标制定的核心策略:

早筛查: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众对 HIV 感染特点和传播途径的认知,鼓励更多人主动参与筛查,及早发现潜在感染者。

早诊断: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采用更灵敏和可靠的检测技术。在病原水平较低,尤其是蛋白或核酸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时,借助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及时筛查出极早期感染者,能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

早治疗:目前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早期治疗对 HIV 感染者至关重要。及时发现并启动抗病毒治疗有助于缩小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储存库,减少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减缓免疫耗竭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始终坚守「一旦发现感染即启动治疗」的临床准则。

早管理:HIV 感染抗病毒治疗具有特殊性,因目前尚无彻底治愈手段,患者需终身服药。长期治疗所伴随的依从性低下、药物毒副作用及耐药性等问题,会对患者的长期健康产生显著影响。2024 年版《艾滋病临床诊疗指南》提出全病程管理理念,要求患者自确诊或治疗启动时即纳入标准化管理流程,通过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效果,最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临床预后[3]


丁香园:为什么强调 HIV 早期诊断和急性感染检测?这对控制艾滋病疫情有哪些关键意义?

韩扬教授:在艾滋病防控战略中,HIV 早期诊断与急性感染期检测已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关键突破口。急性感染期是 HIV 病毒复制最为活跃的阶段,感染者在此期间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加之处于抗体尚未形成的检测窗口期,传统检测方法往往难以捕捉病毒踪迹,导致大量感染者处于「隐形传播」状态,极大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

随着检测技术的迭代升级,第四代 HIV 联合检测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抗体和抗原,显著提升了早期筛查效率,但窗口期仍存在 10~14 天的检测盲区[4]。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实现突破性进展,通过捕捉血浆中的 HIV RNA 或细胞内的前病毒 DNA,窗口期进一步缩短至 3~7 天。最新动物模型研究数据显示,前病毒 DNA 检测可在感染后约 3 天内被精准识别,而转录生成的成熟病毒颗粒的 RNA 则通常需要 5 至 7 天才能被检测到。

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在抗病毒治疗中得到充分验证。及时发现急性感染者并启动抗病毒治疗,能够迅速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指数级扩增,不仅有效降低个体传染性,更能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与远期预后,进而推动实现 2030 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


丁香园:蛋白是行使生命功能的最小单位(执行者),因此蛋白质标志物的检测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 HIV 急性感染早期诊断中,具备超高灵敏度的 Simoa® 单分子蛋白检测技术具有什么优势?与传统的核酸检测方法相比,该技术存在哪些关键差异?

韩扬教授:Simoa® 单分子蛋白检测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超高的检测灵敏度,能够精准捕捉早期感染及监测长期治疗后微量 P24 抗原的动态变化。

传统 HIV 实验室诊断技术长期依赖抗体、抗原联合检测与核酸检测,尽管第四代检测技术与核酸检测显著缩短了窗口期,但对极早期及治疗后微量病毒标志物的捕捉能力仍存在局限。Simoa® 单分子蛋白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其灵敏度是传统 ELISA 技术的 1,000 倍,极大提升了检测精度,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 HIV 感染在人体内的表现。

研究发现,基于传统 ELISA 技术「P24 抗原仅在急性感染期短暂表达」的认知存在偏差。Simoa® 技术凭借超高灵敏度证实,P24 抗原在 HIV 感染者体内呈持续性低水平表达,即使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病毒载量已降至检测下限的患者中,仍可稳定检出微量 P24 抗原。这一发现颠覆了「病毒完全抑制即无病毒复制」的传统认知,揭示了体内持续存在的微量病毒活动可能成为病毒学反弹的潜在风险源。

因此,Simoa® 单分子蛋白检测技术拓宽了我们对 HIV 感染从初期到治疗过程中的监测能力,为评估疗效效果、预测病毒学失败风险和免疫功能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工具,弥补了核酸与抗体检测的局限性。


丁香园:您团队在使用 Quanterix Simoa® 平台的过程中有哪些实践经验?这一平台在哪些研究和场景中最具优势?

韩扬教授:Simoa® 平台具有显著的特点,尤其在低丰度靶标的检测中表现突出。在 HIV 感染者的血浆中,传统方法可能无法检测到 P24 抗原的低浓度,而 Simoa® 平台能够精确测量。此外,该平台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减少了人为干预,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它非常适用于临床上对 HIV 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进行某些特定靶标的精确检测,尤其是在病毒载量低的个体或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丁香园:结合中国「2030 年消除艾滋病」战略目标,您认为科研、临床、政策应如何协同推进诊断技术的转化和普及?

韩扬教授:我国「2030 年消除艾滋病流行」的战略目标,对艾滋病相关的科研、临床和防控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带来关键机遇与严峻挑战。

该目标的核心要求包括三个「95%」:首先,诊断覆盖率要达到 95%,即至少95% 的感染者能够被及时发现,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其次,至少有95%已被诊断的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第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至少有95%的比例病毒能得到有效控制[5]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各个环节形成综合的防控与治疗网络,涵盖社会层面、国家政策、疾控中心的预防策略以及临床机构的治疗和检测。在诊断方面,需尽早发现感染者,尤其是偏远地区或信息沟通较弱的地方,确保晚期患者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尽快纳入诊疗。在治疗方面,须确保大多数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进行全病程管理,避免耐药性和副作用。同时,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不仅要确保有效治疗,还要减少药物副作用,及时监测病毒含量、抗原变化、耐药情况和药物浓度,以确保治疗效果。

因此,需要更多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来确保这三个「95%」的成功,助力实现「2030 年消除艾滋病流行」的战略目标;也期望相关企业能加速研发,并通过与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深度合作,将最新的检测成果转化为临床可用的产品。


丁香园:作为资深专家,您对投身 HIV 研究的年轻科研人员有哪些建议?未来您团队计划在哪些新方向展开探索?

韩扬教授:自 1981 年全球首次正式报告 HIV 病毒与艾滋病病例已过去 40 多年,距离 1985 年中国报道的首例 HIV 感染者,至今正好 40 年。期间,国内临床与预防专家为 HIV/AIDS 的防控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艾滋病研究领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前沿的技术平台,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前所未有的探索空间。

尽管现代医学已实现抗病毒治疗的重大突破,但艾滋病至今仍是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这既是挑战,也为科研创新带来广阔机遇。当前,对 HIV 发病机制的认知仍存在诸多空白,这恰恰为年轻科研人员开辟了多条探索路径。例如,在预防领域研发更有效的预防工具或药物,缩短早期诊断窗口期;在检测技术方面,研发灵敏度更高、成本更低的检测方法;在治疗方面,研发针对 HIV 高耐药屏障和高抗病毒效率的新药物,同时减少副作用。此外,疗效评估、HIV 相关新标志物及免疫重建障碍的研究也亟待深入。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临床实践中暴露出低病毒血症、多重耐药等新挑战,这些都与 HIV 感染后的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年轻科研人员应聚焦于这些热点领域,探索新的治疗和治愈策略,尤其是在长期免疫异常激活、免疫抑制以及功能性治愈方面,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HIV 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科学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与可靠。韩扬教授的团队在耐药性、早期诊断和免疫重建等关键领域的突破,为未来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正如韩教授所言,年轻科研人员应在这些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继续深耕,推动 HIV 防控迈向新高度。通过科研创新和社会共治,我们将共同推动「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的愿景,携手实现消除艾滋病流行的目标,为全社会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内容审核:沈佳钰

项目审核:钟可可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检测与诊断管理的专家共识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5,59 (02):127-137.DOI:10.3760/cma.j.cn112150-20241014-00813

[2] 陈雅婷.赣州市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赣南医学院,2023.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银忠,等.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4, 25(12):1469-1497.

[4] 张敏.HIV(1+2)抗体联合P24抗原法及胶体硒法在临床HIV抗体检测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旬刊, 2012, 11(012):23.

[5] 张全斌,窦娟,李娇,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推行新政终结艾滋病[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4(6):1.DOI:10.3760/cma.j.issn.1674-1927.2014.06.05.

艾滋病 (36)
毒血症 (3)
3 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