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第三单元淋巴瘤 第五单元 血细胞数量的改变

消化内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06-27 · IP 湖北湖北
605 浏览

【考纲要求】

淋巴瘤的基本病理分类、临床分期、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常用化疗方案。

一、基本病理分类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二、临床分期

:病变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Ⅰ)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ⅠE)。

:病变累及横膈同侧二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ⅡE)。

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Ⅲ),可伴脾累及(ⅢS),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ⅢE),或脾与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ⅢSE)。

: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如肝或骨髓受累,即使局限性也属Ⅳ期。

各期按全身症状有无分为A、B两组。无症状者为A,有症状者为B。


三、临床表现

(一)霍奇金淋巴瘤

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占60%~80%),左多于右,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并可有相应组织器官的压迫症状。

另有一些HL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患者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漫,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特别是女性。 全身瘙痒可为HL的唯一全身症状。

脾大者并不常见约10%,脾受累多为血源播放。肝实质受侵引起肿大和肝区压痛,少数有黄疸。带状疱疹好发于HL,约占5%~16%。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

咽淋巴环病变通常占恶性淋巴瘤的10%~15%, 发生部位最多在软腭、扁桃体,其次为鼻腔及鼻窦,临床有吞咽困难、鼻塞、鼻出血及颌下淋巴结大。NHL较HL更有结外侵犯倾向。


四、淋巴瘤诊断

① 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约占60%~80%。②饮酒后引起淋巴结疼痛是HL所特有的。③30%~40%的HL患者首发症状为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约1/6病人表现为周期性发热(Pel-Ebstein热)。④另有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全身的顽固性瘙痒,多为年轻女性。

原发结外淋巴组织多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外累及以胃肠道、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为多见。胃肠道累及以小肠为多,尤其是回肠,其次为胃,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腹块,甚至引起肠梗阻。骨髓累及者,骨髓涂片中霍奇金病可找到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找到淋巴肉瘤细胞,晚期亦可并发淋巴细胞白血病。此外,肝脏浸润、脾肿大、肺浸润、胸腔积液、骨骼损害、皮肤浸润也不少见。


五、鉴别诊断

1.慢性淋巴结炎:多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灶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不超过2~3cm,抗感染治疗后可缩小。临床上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的是有些儿童反复扁桃体炎发作。

2.巨大淋巴结增生:为一种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与肺内。其他受侵的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患者常以肿块为其体征,位于胸腔者可出现压迫症状,但常偶被发现。


六、辅助检查

1.外周血:早期患者血象多正常,继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肿瘤累及骨髓可发生 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约9%~16%的患者可出现白血病转化,常见于弥漫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及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等。

2.生化检查:可有血沉、血清 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碱性磷酸酶升高,单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以上改变常可作为肿瘤负荷及病情检测指标。

3.免疫学表型检测:单克隆抗体免疫表型检查可识别淋巴瘤细胞的细胞谱系及分化水平,用于诊断及分型常用的单克隆抗体标记物包括CD45( 白细胞共同抗原)用于鉴定其白细胞来源;CD19、CD20、CD22、CD45RA、CD5、CD10、CD23、免疫球蛋白轻链κ及γ等用于鉴定B淋巴细胞表型;CD2、CD3、CD5、CD7、CD45RO、CD4、CD8等鉴定T淋巴细胞表型;CD30和CD56分别用于识别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及NK细胞淋巴瘤,CD34及TdT常见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表型。

4.遗传学:90%的 霍奇金淋巴瘤存在非随机性染体核型异常,常见为染色体易位、部分缺失和扩增等。

5.病理检查:恶性淋巴瘤一般说来应由病理检查证实,由于在显微镜下不但要观察细胞的形态,而且需要观察整个淋巴结的结构和间质细胞反应,所以 最好取完整的淋巴结送检,尽可能地不要取部分淋巴结。

6.X线检查。

7.CT、MRI、B超检查:对发现纵隔腹膜后及其他隐匿部位的病变有很大帮助。


七、治疗原则和常用化疗方案

(一)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可用高能射线治疗,HL的I A及ⅡA。用扩大淋巴结照射法。

扩大照射除被累及的淋巴结及肿瘤组织外,尚需包括附近可能侵及的淋巴结构,如病变在膈上采用斗篷式,照射部位包括两侧从乳突端至锁骨上下、腋下、肺门、纵隔的淋巴结。要保护肱骨头、喉部及肺部免受照射。膈下倒“Y”字照射包括从膈下淋巴结到腹主动脉旁、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同时照射脾区。

如HL有B组症状、纵隔大肿块、属淋巴细胞消减型,分期Ⅲ~Ⅳ者,均应以化疗为主,必要时再局部放疗。 化疗采用MOPP方案,MOPP方案耐药者,可采用ABVD方案,也可用MOPP与ABVD交替治疗,MOPP主要副作用是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及引起继发性肿瘤的可能。ABVD方案对生育功能影响小,不引起继发性肿瘤,而且ABVD方案疗效与MOPP方案相同。

目前治疗HL的策略是化疗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决定于病理组织类型,而临床分期的重要性不如HL。

1.低度恶性组:Ⅰ及Ⅱ期放疗后可无复发,Ⅲ和Ⅳ期放疗和化疗都未能痊愈。主张尽可能推迟化学治疗,定期密切观察。如有全身症状可单独给予苯丁酸氮芥或环磷酰胺。如病情有进展或发生并发症者, 可给COP或CHOP方案治疗

2.中、高度恶性组:根据NHL跳跃性播散并有较多结外侵犯的特点,治疗策略应以化疗为主。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患者即使临床分期在Ⅰ~Ⅱ期也应化疗,仅在必要时补充局部照射。 CHOP方案为中、高度恶性NHL的标准治疗方案。新方案中加入中等剂量甲氨蝶呤,目的是防治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高度恶性组的淋巴母细胞型及Burkitt淋巴瘤进展较快,如不积极治疗,几周或几个月内即死亡,强烈的化疗方案予以治疗,或许有效。


3.骨髓移植:55岁以下,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的患者,如属中、高度恶性或缓解期短,难治易复发的淋巴瘤,可考虑全淋巴结放疗及大剂量联合化疗,结合异基因或自身骨髓移植,以期取得较长期缓解和无病存活期。

淋巴瘤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是

A.肝脾肿大

B.长期周期性发热

C.盗汗、体重减轻

D.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E.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并有粘连


『正确答案』D 

男,14岁,颈淋巴结肿大2周,活检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可见里-斯细胞。可诊断为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C.霍奇金病

D.非霍奇金淋巴瘤

E.淋巴结结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活检发现里-斯细胞为霍奇金病的特点。

【考纲要求】

1.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诊断标准、病因。

2.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发病机制分类、病因。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病因。

4.淋巴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病因。

5.红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分类和病因。

6.血小板增多的诊断标准、病因。

【考点纵览】

1.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诊断标准。

2.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以急性感染或炎症多见。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

4.红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成年男性RBC >6.0×1012/L,Hb>170g/L;成年女性RBC>5.5×1012/L,Hb>160g/L。临床上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

5.原发型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


一、诊断标准

(一)白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参考值低限(成人为4.0×10 9/L)称白细胞减少症。

(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 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三)中性粒细胞 缺乏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O.5×10 9/L,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二、原因

(一)感染

1.细菌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

2.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带状疱疹、风疹、巨细胞等病毒感染。

3.原虫感染 疟疾及黑热病等。

(二)血液系统疾病

1.某些贫血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2.非白血性白血病。

3.恶性组织细胞病。

4.骨髓转移癌。

(三)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1.物理因素 X线、γ射线及放射性核素。

2.化学因素 苯、铅、汞等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

(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等。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经典例题

粒细胞缺乏症

A外周血白细胞(1.5~4.0) ×10 9/L

B外周血白细胞 <2.0 ×109/L

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5 ×109/L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3.0 ×109/L

E外周血白细胞数(2.5~4.5) ×10 9/L

『正确答案』C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一、发病机制分类

1.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二、病因

(一)生理性增多

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比早晨高。

2.妊娠后期及分娩时。

3.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4.饱餐或淋浴后。

5.高温或严寒。

(二)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或炎症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均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严重的组织损伤、坏死和大量的血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 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刺激骨髓贮存池释放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4.急性中毒 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及安眠药中毒;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

5.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

第三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5×10 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二、病因

(一)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二)寄生虫病 (三)皮肤病 (四)血液病 (五)某些恶性肿瘤

(六)某些传染病 (七)其他

第四节 淋巴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4.0×10 9/L称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二、病因

1.感染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

2.肿瘤性疾病 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第五节 红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

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超过参考值的高限。一般成年男性红细胞 >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即认为增多。

二、分类和病因

(一)相对性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二)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1)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1)生理性增加 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2)病理性增加 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全身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及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加。

经典例题

外周血反映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程度的最可靠指标是

A.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B.网织红细胞百分率 C.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D.出现有核红细胞 E.红细胞内出现Howell-Jolly小体

『正确答案』C

第六节 血小板增多

一、诊断标准

外周血血小板数超过 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


二、病因

(一)原发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二)反应性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等。

回复收藏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