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一种特殊的动脉结构-蹼

核医学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06-25 · IP 广东广东
313 浏览
icon胡志勇HZY 达人已点赞

作者: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放射科段飞


01病例一:病史摘要

男,56岁,于2025年6月16日来高尚健康集团西安中心体检筛查心脏及头颈部CTA。

 

02冠脉CTA影像图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03影像诊断

图像所见:         

冠脉起源:正常,均衡型。

右 冠:全程未见明确斑块及狭窄,各分支血管未见异常走行及狭窄;

左 主 干:显示正常;

前 降 支:6段近端可见混合斑块,管腔狭窄约18%,其余各分支血管未见异常走行及狭窄;对角支显示;

回 旋 支:全程未见明确斑块及狭窄,各分支血管未见异常走行及狭窄;

其 他: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未见增厚、钙化;心包未见积液,增厚及钙化;未见心肌增厚、心室扩大及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所示层面双肺野及支气管未见异常。 

主动脉弓、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左侧椎动脉颅内段管壁钙化,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征象;右侧椎动脉纤细。左侧颈总动脉近分叉水平可见混合斑块影,斑块直径约4mm,管腔狭窄约20%-30%;右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可见一棘样低密度影向腔内凸起。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分支走行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及扩张正常,内部未见充盈缺损征象。

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主干分支走行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印象:

冠脉CTA示:

1、均衡型。

2、左前降支6段近端混合斑块,管腔轻微狭窄。

标准化报告分级推荐:CAD-RADS1。

建议必要时内科治疗后复查。

头颈部CTA示:

1、左侧颈总动脉近分叉水平混合斑块,管腔狭窄约20%-30%。

2、右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一棘样低密度影向腔内凸起,考虑颈动脉蹼。

3、主动脉弓、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左侧椎动脉颅内段管壁钙化。

 

04病例二:病史摘要男,51岁,右下肢不适于2025年6月14日来高尚健康集团西安中心检查,行冠脉CTA、头颈部CTA及胸腹盆CTA。

​05冠脉CTA影像图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06影像诊断图像所见:

冠状动脉平扫:右冠、左主干、前降支及回旋支未见钙化。钙化积分评价无可识别的钙化。

冠脉起源:正常,均衡型。

右 冠:全程未见明确斑块及狭窄,各分支血管未见异常走行及狭窄;

左 主 干:显示正常;

前 降 支:6段近端可见非钙化斑块,管腔轻微狭窄;中间支可见非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其余各分支血管未见异常走行及狭窄;对角支显示;

回 旋 支:全程未见明确斑块及狭窄,各分支血管未见异常走行及狭窄;

其 他: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未见增厚、钙化;心包未见积液,增厚及钙化;未见心肌增厚、心室扩大及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所示层面双肺野及支气管未见异常。

双侧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分支走行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及扩张正常,内部未见充盈缺损征象。

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主干及分支未见明显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腹主动脉下段管壁可见非钙化斑块及钙化点,管腔轻微狭窄;胸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双侧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未见明显异常。

右侧髂总动脉近段可见斑块状低密度影,直径约7mm,残留管腔直径约8mm,管腔最窄处约50%-60%,CPR重建像可见细棘样低密度影向腔内凸起。双侧髂内、髂外动脉、股动脉起源及走行正常,未见明显钙化影,管腔内对比剂充盈良好,管腔未见扩张及狭窄;双侧腘动脉向下延续为胫前、胫后动脉,双侧腘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走行正常,双侧胫腓干、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显影良好,管腔内对比剂充盈佳,血管显示清晰,足背动脉、足底外侧动脉显示良好。

印象:

冠脉CTA示:

1、均衡型。

2、左前降支6段近端非钙化斑块,管腔轻微狭窄;中间支非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

标准化报告分级推荐:CAD-RADS2。

建议内科治疗后复查。

全身血管CTA示:

1、腹主动脉下段管壁非钙化斑块及钙化点,管腔轻微狭窄。

2、右侧髂总动脉近段斑块状低密度影,管腔最窄处约50%-60%,CPR重建像可见细棘样低密度影向腔内凸起,考虑动脉蹼合并血栓形成。

建议血管外科会诊。


01概述

动脉蹼是一种起源于动脉壁且向血管腔内延伸的薄层内膜增生性组织,多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也有报道,但较为少见。Rainer等早在1968年就描述此结构,并认为其是肌纤维发育不良(FMD)的一种特殊表现,至1973年,Momose等在7000余例非动脉粥样硬化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发现4例患者存在上述异常结构,首次将其命名为颈动脉蹼。Choi等通过对颈动脉蹼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其病理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明显区别于由脂质核心及纤维帽构成的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img

02病理与机制

典型FMD是一种主要累及血管壁中膜层的节段性硬化性动脉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影像学上表现为“糖葫芦”样,最常累及肾动脉。而颈动脉蹼恰恰相反,颈动脉蹼主要累及内膜层,在迄今为止的病例报道中,尚未有患有颈动脉蹼的患者具有FMD 全身性特征( 如肾动脉狭窄或多发性动脉夹层) 的报道。因此,目前尚不清楚颈动脉蹼是FMD的一种非典型的亚型,或独立于FMD的一类病变。在无其他的病因的隐源性卒中里,颈动脉蹼是患者反复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与颈动脉蹼血流容易形成旋涡,血流瘀滞,血栓形成并脱落导致有关。

 

03临床表现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复发的缺血性卒中,文献提示复发率约29%;

复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通常不会引起动脉足够狭窄致脑卒中:无症状患者;

 

04影像诊断

CTA被认为是无创检测CW的首选成像方法

增强MRA与CTA表现相似

CTA同时具有以下特征视为存在动脉蹼

1、动脉轴位见动脉腔内存在一膜样结构;

2、矢状位示该结构位于动脉壁并为一突向于腔内的膜样充盈缺损,部分病人动脉蹼上可见附着血栓。

 

05鉴别诊断

动脉夹层

影像学直径征象为双腔征和内膜瓣,间接征象为线样征、鼠尾征、火焰征及动脉瘤源于创伤性或自发性;创伤性夹层多为严重头颈部钝器创伤并发症,可导致血管壁内膜撕裂或血肿形成,导致管腔内狭窄和血栓形成;轻微压力性动作不会直接造成自发性夹层,但它们是有潜在动脉病变患者形成自发性夹层的触发因素,自发性夹层也是中青年患者脑血管事件日益被认识的原因。

img

06治疗

(一)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指导CaWs的治疗。现行指南建议对有症状的CaWs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证据级别较低。在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网站上发布的一项基于74名医务人员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单药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无症状和有1次卒中/TIA的症状性CaWs的一线治疗方法。仅有少量数据提到了抗凝治疗在预防症状性CaWs患者卒中复发中的有效性。目前,单药抗血小板、双联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尚不清楚。然而,CaWs的总体观察数据表明,尽管接受了药物治疗,症状性CaWs患者在2年期间的卒中复发风险可能高达20%。需要强调的是,伴有CaWs的隐源性卒中患者往往年轻,而由CaWs引起的复发性卒中累及大血管的可能性较高。对于发生多次与CaWs相关缺血事件的患者,现行指南建议考虑颈动脉干预。我们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评估单独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方案能否为特定患者(可能是CaW较小的患者)提供足够的卒中预防作用。

(二)颈动脉支架颈动脉支架置入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aWs。在一项纳入24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的前瞻性研究中,支架置入完全预防了卒中复发,且无围手术期器械相关并发症、迟发性狭窄或出血。对CAROWEB注册研究进行的一项分析也表明,对28例CaWs进行支架置入预防了所有的复发性卒中(中位随访9个月),同样没有围手术期并发症,也没有支架内闭塞或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架置入术不同,治疗CaWs的支架通常是直接释放,通常不存在病变穿过困难,也不需要在支架置入前进行血管成形。此外,鉴于只有少数CaWs伴有血栓,因此理论上导致围手术期栓塞事件的风险较低。支架置入后是否需要血管成形尚不清楚,因为大多数CaWs不会导致显著的管腔狭窄;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支架释放后血管成形是否可以使CaWs更好地贴合颈动脉壁,从而减少血流淤滞和血栓形成。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预防CaWs卒中的另一种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一项包含6例接受CEA治疗的症状性CaWs的病例系列提示,CEA围手术期无重大并发症发生,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期间也无卒中复发。另一个包含13例患者的病例系列也提示,CEA术后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治疗后无复发性卒中事件。行CEA治疗的一个优势是可以获得CaW的病理组织,以明确诊断;且这些信息对研究工作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肌纤维发育不良 (1)
肺动脉瘘 (6)
纠错
1 2 6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