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电烧伤深度创面——『任意皮瓣』与『改良菱形皮瓣』的对比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男性患者,30岁左右,工作中前臂被被电击致伤。
查体可见右前臂尺侧两个直径两厘米左右的圆形深度创面。寻找全身未见其他出口创面。进一步询问患者,当时工作时前臂接触了电源的两个电极触电,导致的电烧伤。所以这两个创面一个是出口,一个是入口,没有其他的出口。电流只经过了局部没有造成其他部位的损伤。
患者受伤当时也没有一过性意识丧失的情况。只是觉得被电打了一下,然后迅速脱离了电源。右前臂局部就被电击烧伤了。入院的相关心肌酶化验及心电图均未见明确的异常。所以跟患者叙述的损伤原因还是相符的,电流没有经过全身,只是局部的一进一出,造成的局部深度创面、局部的损伤。
【临床诊断】:前臂Ⅲ°电烧伤1%TBSA
【治疗经过及结果】:
术前创面照片,我本来打算是两个深度烧伤创面扩大切除后,均做菱形皮瓣予以封闭
但是当时有点意见分歧,所以同事做了一个任意皮瓣,我做了一个菱形皮瓣,想看一看这两种皮瓣设计方案的效果差异。

上面这个扩创切除后,圆形的组织缺损使用的任意皮瓣方案修复的

下面这个创面我做了一个改良菱形皮瓣。

术后即刻效果

下图术后8天效果



病例讨论
查了一点资料,分析总结一下『任意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区别与效果。
1️⃣设计原理与形状
任意皮瓣: 这类皮瓣的血供依赖于皮下血管网,而非特定的血管蒂,因此其设计相对灵活,形状可根据缺损部位调整,如旋转皮瓣、推进皮瓣等。其血运稳定性较依赖局部组织条件。
改良菱形皮瓣: 基于经典菱形皮瓣改进而来,通常采用几何菱形设计,通过皮瓣旋转或易位(如“Z”字成形原理)覆盖缺损。改良后的菱形皮瓣在张力分布和修复效果上更优化。
2️⃣张力改变方式
任意皮瓣:主要通过皮瓣的旋转或推进来闭合创面,张力分布较均匀,但可能在某些方向上产生较高的机械应力。
改良菱形皮瓣:能更有效地改变张力方向,通过增加轴线距离减少局部张力,尤其适用于需要较大组织延展性的部位。
3️⃣适应症与修复效果
任意皮瓣: 适用于较小或中等面积的皮肤缺损,尤其在不规则创面修复中表现灵活,但对深部组织缺损的覆盖能力有限。
改良菱形皮瓣: 更适合修复规则形状的缺损(如菱形或三角形),在面部、骶尾部(如藏毛窦修复)等区域应用广泛,其术后瘢痕更隐蔽,满意度较高。
4️⃣手术复杂度与并发症
任意皮瓣: 手术相对简单,但血运依赖局部条件,若设计不当可能导致皮瓣远端坏死。
改良菱形皮瓣:技术要求更高,需精确计算角度和张力,但术后一期愈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
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设计规范性和张力调控方式:改良菱形皮瓣通过几何学优化张力,而任意皮瓣依赖术者的经验灵活设计。临床选择需结合缺损部位、深度及患者需求综合评估。
我个人觉得,菱形皮瓣设计后周围的张力更小一些,菱形皮瓣的蒂部更宽一些,血运影响的更小一些。两种方式的好与坏很难去界定,都能够解决问题。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多多批评指教,我平时皮瓣做的少一些,在平台上跟各位老师也学习到了很多,思路也扩展了许多,现在治疗方法也多样化了、观念也有所改变—— 对一些小范围的深度创面,能做皮瓣的尽量做皮瓣,实在做不了的再采取其他的治疗方案。
先前也发过『菱形皮瓣』相关的帖子,附带链接感兴趣的可以点击进入共同学习:
#病例分享#致敬经典(一)——改良菱形皮瓣处理肘部低温烫伤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1458506?sf=1&sr=1
#经验分享#致敬经典(二)——改良菱形皮瓣与传统菱形皮瓣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