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锥体束与病理征

急诊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06-20 · 来自 Android · IP 上海上海
544 浏览

锥体束受损后出现病理征(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的核心机制在于锥体束对脊髓低级反射中枢的正常抑制作用丧失,导致被抑制的原始反射“释放”出来。这是一个经典的“抑制解除”现象。以下是详细的机制解释:

关键机制:抑制解除(Release of Inhibition)

1. 锥体束的正常功能——抑制脊髓原始反射

在健康成人中,锥体束(上运动神经元通路)持续向脊髓发出抑制性信号,作用于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一种局部调节神经元)。这种抑制主要针对:

  - 原始的屈肌反射(Withdrawal Reflex):一种保护性反射(如踩到钉子时迅速缩腿)。

  - 婴儿期的趾伸反射:婴儿因锥体束未发育完全,足底受刺激时大脚趾会背屈(上翘),其他脚趾扇形展开(即巴宾斯基征阳性)。

2. 锥体束受损后——抑制消失,原始反射“释放”  

  当锥体束因疾病(如中风、脊髓损伤)被破坏时:

  - 对脊髓反射中枢的抑制作用解除 → 脊髓低级中枢“脱抑制”。

  - 原本被压制的原始屈肌反射环路重新活跃,且反应阈值降低。

  - 此时刺激足底(如划脚掌外侧),传入信号不再被正常抑制,反而过度激活脊髓的伸肌运动神经元,导致:

    - 大脚趾背屈(上翘) 

    - 其余四趾扇形展开  

    (即巴宾斯基征阳性)。

神经环路层面的具体过程

1. 正常情况下的足底刺激反应(锥体束完整):- 足底感觉神经 → 脊髓后角 → 中间神经元(受锥体束抑制)→ 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 无大脚趾背屈。

 - 反应表现为:足趾轻微跖屈(向下屈曲)或无反应。

2. 锥体束受损后的反应:

  - 足底感觉神经 → 脊髓后角 → 脱抑制的中间神经元 → 激活伸肌运动神经元(而非抑制)→ 大脚趾背屈 + 脚趾扇形展开。

> ✅ 简单比喻:  

> 锥体束像“刹车”,脊髓原始反射像“油门”。刹车失效(锥体束损伤)后,轻轻踩油门(足底刺激)就会导致车辆猛冲(病理征阳性)。

为什么是“原始反射”的再现?

- 巴宾斯基征阳性本质是婴儿期正常反射的重现。  

 婴儿因锥体束髓鞘化未完成(2岁前),缺乏对脊髓的抑制,该反射生理性存在。  

- 锥体束损伤使成人“退化”到类似婴儿的神经控制状态,故称为“病理征”。


其他病理征的类似机制

锥体束损伤导致的病理征不仅限于巴宾斯基征,还包括:  

| **病理征**   | **检查方法**        | **阳性反应**        | **共同机制**        |

|------------------|----------------------------|----------------------------|----------------------------|

| **巴宾斯基征** | 划足底外侧         | 大脚趾背屈+脚趾扇形展开  | 脊髓屈肌反射脱抑制     |

| **霍夫曼征**  | 弹中指指甲         | 拇指与食指屈曲内收     | 颈髓反射亢进(上肢对应征) |

| **查多克征**  | 划足背外侧         | 同巴宾斯基征        | 同上(敏感性更高)     |

| **奥本海姆征** | 沿胫骨前缘用力下推     | 大脚趾背屈         | 同上            |


临床意义总结

1. 定位价值:  

  病理征阳性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锥体束损害)的标志,提示病变位于:

  - 大脑皮层运动区

  - 内囊

  - 脑干

  - 脊髓(损伤节段以上)


2. 定性价值:  

  需结合其他体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判断病因,如:

  - 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脑肿瘤等。

例外与注意事项

1. 假阳性:  

  深度昏迷、麻醉状态、代谢性脑病(如低血糖)可能暂时抑制锥体束功能,导致一过性病理征,但原发病纠正后消失。

2. 婴幼儿:  

  2岁以下儿童巴宾斯基征阳性是正常发育现象(锥体束未成熟),不视为病理征。

结论:  锥体束受损后病理征阳性的本质,是高级中枢对低级脊髓反射的抑制作用丧失,导致婴儿期原始的屈肌反射“脱抑制”释放。这一现象是临床诊断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核心依据。

img


img
损伤 (11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