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相表里”源流考证
中医认为人的脏与腑之间不是相互孤立而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典型的观点即“肺与大肠相表里”,因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则有利于肺气肃降功能的发挥。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肺病会传变到大肠,大肠之病也会传变至肺。并由此衍生出了“上清下泻法”,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上下同病,则上下兼取,即肺肠同病则上清肺热,同时下泻大肠之热的治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
理论溯源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首先在经络关系上提出了“手之阴阳,互为表里”,即分布于手臂的经络是有相互表里的关系,进一步提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表里关系,进一步提出肺合大肠,且认为肺病会传变给大肠。
《难经》也提出:“大肠者,肺之腑。”
“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
提出了肺在上为阳,大肠在下为阴,确立了两者的阴阳表里关系。
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基础,中医发展出了“上清下泻法”这一中医治法。
上清下泻法
上清下泻法的原则是肺病可以治大肠,大肠病可治肺,肺肠同病则肺肠兼治,由于肺居上,大肠居下,故称上清下泻法。
早在《伤寒杂病论》其实就已经有上清下泻法的雏形了。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这三种都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我们传统的认知一般认为大承气汤是泻下的经典方,但是在《伤寒杂病论》原文中,都有“喘”这个肺病的征象。其实就是用大承气汤泻大肠之热来治肺病的“喘”。是上病下取的典型。
《温疫论》也有相关记载:
“温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
外邪侵入人体先侵入肺但不会止于肺,病重或病久能传变到“胃”或“大肠”,因此不能单独治肺,需要用大承气汤来清大肠之热。
《证治汇补》记载:“肺热移肠。下为肠癖。”
提出了肺受热邪,不独于肺受,热邪会传变至大肠,导致便秘。
《丹溪心法》记载:“肺与大肠为表里,肺藏蕴热,则肛门闭结;肺藏虚寒,则肛门脱出。又有妇人产育用力,小儿久痢,皆致此。治之必须温肺藏,补阳胃,久则自然收矣。”
首次明确的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脱肛虽然为大肠之病,但与肺有关。
到了清朝中西医汇通派唐容川的《医经精义》也记载:“而大肠所以能传道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道。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
依据上清下泻法,也诞生了一批代表方。
上清下泻法代表方
1.宣白承气汤
《温病条辨》记载:“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都是肺气不降的表现,但是组方中却用到了大黄这样的泻下药。
宣白承气汤的组方是:生石膏,瓜蒌皮,杏仁和大黄。
肺其色应白,杏仁,瓜蒌皮宣通肺气,故称宣白。大黄承顺大肠之气,故称承气,生石膏能兼清肺胃之热,故四药合用,称宣白承气汤,杏仁,瓜蒌皮清上,大黄泻下,是上清下泻法的代表方之一。
2.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风壅,并宜服之。”
既有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的肺病的征象,又有肠胃燥涩,便秘的大肠病的征象,就是肺热传变到大肠了。
凉膈散的组方是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
其中连翘,黄芩,薄荷清上,大黄,芒硝泻下,也是上清下泻法的代表方。
1978年,王今达教授对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学说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对有肠道功能紊乱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采用凉膈散上清下泻的治疗方法,从而使患者肺换气功能迅速好转,24小时内测得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即能接近正常。
其余如三黄泻心汤,防风通圣散都有上清下泻法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