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 BCA 法测蛋白浓度
一、实验步骤
在进行生物医学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实验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以下物品:蛋白样品、96孔板、计算器、白枪头、黄枪头、排枪、2.5μL枪、20μL枪、BCA试剂盒、涡旋仪以及垃圾桶。
1、标记与加样
在96孔板上清晰标记好每个孔的上样名称,以便后续操作时能够准确区分。对于标准品孔,分别加入20μL PBS缓冲液;对于样品孔,则分别加入18μL PBS缓冲液。这一步骤是为后续加入蛋白样品和标准蛋白溶液做好准备。

2、蛋白样品的加入
在样品孔中一一对应加入2μL的蛋白样品(注意:蛋白样品需提前稀释10倍)。稀释后的蛋白样品浓度应适中,以便在后续检测中获得准确的吸光值。
3、标准蛋白溶液的梯度稀释
在标准品孔的第一个孔中加入20μL标准蛋白溶液(浓度为2μg/μL)。随后,将该孔中的溶液充分混匀后,吸出20μL加入到下一个孔中,继续混匀后再吸出20μL加入到下一个孔,如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孔(第8个孔)不加标准蛋白溶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依次获得浓度分别为1μg/μL、0.5μg/μL、0.25μg/μL、0.125μg/μL、0.0625μg/μL、0.03125μg/μL、0.015625μg/μL和0μg/μL的标准蛋白溶液梯度。这一步骤对于后续绘制标准曲线至关重要。
4、BCA工作液的配制与加入
根据96孔板的总孔数,额外多计算5个孔的损耗量。每个孔需加入200μL BCA工作液。按照BCA试剂盒的说明书,计算总共需要的BCA工作液用量。BCA工作液的配比为A液与B液的比例为50:1。准确配制好工作液后,将其均匀加入到每个孔中,确保每个孔的液体量一致。

5、去除气泡
使用注射器针头轻轻戳破液体表面的气泡。这一步骤是为了避免气泡对后续孵育和吸光值检测产生干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孵育
将96孔板放入37℃的孵箱中孵育30分钟。孵育过程中,蛋白样品与BCA工作液会发生反应,生成可检测的显色产物。
7、吸光值检测
孵育结束后,将96孔板取出,放置在酶标仪上进行吸光值检测。将酶标仪的波长设置为562nm,分别读取每个孔的吸光值。吸光值的高低将直接反映蛋白浓度的大小。
二、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生物医学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需要严格遵守:
1、标准品与工作液的准备
标准品溶液可以根据实验需求现配现用,也可以在配制后置于-20℃保存长达一年,但需注意其保存条件必须严格控制,避免反复冻融导致变性或降解。然而,BCA工作液则必须现配现用,切勿提前配制或保存,以确保其反应活性和稳定性。
2、复孔设置与数据处理
为了提高蛋白浓度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建议每个样品至少设置3个复孔。在数据处理时,如果发现某些复孔的吸光值与其他孔相差较大,可能是由于加样不准确或反应不完全导致的离群值,应考虑剔除这些异常数据,以避免对最终结果产生误导。
3、标准曲线的重要性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时,结果容易受到孵育时间、温度以及操作步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建议每次实验都重新制作标准曲线,而不是依赖以往的数据。通过每次实验都绘制新的标准曲线,可以有效校正实验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标准曲线绘制的准确性
在制作标准曲线时,务必明确横纵坐标的意义。通常,横坐标表示标准蛋白的浓度,纵坐标表示对应的吸光值。在绘制曲线时,应仔细核对数据,确保不会因坐标混淆而导致错误的浓度计算。
5、加样操作的规范性
加样时必须确保加样量的准确性,避免因加样不准确导致的浓度偏差。同时,尽可能避免气泡的产生,因为气泡会干扰后续的孵育和吸光值检测。如果在加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气泡,可在加样结束后使用注射器针头轻轻戳破气泡,并将96孔板放置在摇床上轻轻混匀片刻,以确保样品与BCA工作液充分接触,从而保证反应的均匀性。
6、吸光值检测的及时性
孵育结束后,应尽快进行吸光值检测,并尽可能加快检测速度。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体系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导致吸光值出现偏差。因此,建议在孵育结束后立即进行检测,以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7、样品稀释的合理性
通常情况下,样品的蛋白浓度较高,直接测量可能会超出标准曲线的范围,导致无法准确计算浓度。因此,在测量之前需要用PBS溶液对样品进行适当稀释。稀释倍数可以根据样品的预估浓度和以往的经验进行调整,但务必确保稀释后的浓度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以便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同时,记录稀释倍数,以便在最终计算蛋白浓度时进行相应的换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