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为什么医学博士找工作这么难?

已认证的机构号 · 最后编辑于 05-16 · IP 上海上海
3103 浏览

在当今医学界,博士学历曾被视为无上的荣耀,是对专业能力、科研素养、知识积淀的最高肯定。

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医学博士在踏上求职路时,却遭遇了一堵冰冷的现实墙:三甲医院进不去,地方医院也不买账,博士“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正逐步走向常态。

很多人会困惑:医学博士找工作,真的有那么难吗?

是的,难,而且是“内卷”到骨子里的难。

img
img

医学博士的就业困境

不是没有岗位,而是你进不去

你以为博士毕业了,就能自然地留在自己所在的医院?图样图森破。

就拿2021年某非985医学院博士毕业生的案例来说:文章发得晚,毕业证虽有,学位证还未下,一心想留在原本实习过的医院,结果今年医院只招一人,还早早内定。这位博士试图另辟蹊径,把简历投向北上津多家三甲医院,可惜如泥牛入海,毫无回音。

难吗?难。

而这,已经不是个例。

从北京协和、上海复交,再到天津医科,哪一个不是本地医学博士扎堆、招生自给自足的地方?外地医学院的博士想来碰碰运气,无异于“北漂”逆袭当CEO。

一线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有自己的“嫡系院校”和人脉体系,不是“圈内人”就算你有两篇SCI也可能被pass掉。甚至,哪怕你拿了国自然基金,没有合适的关系和导师背书,也难进这些单位的核心科室。

而当你试图转向回老家县医院躺平,问题又来了:你有规培证吗?你能接受“全能型临床医生”的定位吗?你能适应那里科研环境近乎荒漠的现实吗?

现实告诉我们——在这个医学博士“泛滥”的年代,单凭学历根本撑不起你想要的职场未来。

img


img

一线城市三甲饱和

小城医院看“成色”

曾经,一篇10分以上的SCI文章,就能轻松叩开北京或上海三甲的大门。但现在,这只是一块入场券的“门槛”。附加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有无国自然项目、有无海外留学背景、是否是“导师嫡系”、是否规培齐全……

有医生这样形容:“现在的大三甲医院,年年只扩床不扩编,医生招得不多,要求却一年比一年高。”

以南京鼓楼医院为例,博士想进面试,简历上起码要挂着一篇一区10分以上SCI;有的岗位甚至要求必须主持国自然项目。这种要求已经不是卷,而是“血海修罗场”。

当然,如果你“降低姿态”,转向地级市的三甲医院、部分二甲医院,可能会发现另一片天地。像温州、台州等地,不仅对博士给出百万安家费,有的甚至送120㎡全产权人才房。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高枕无忧。在很多地方医院,博士更多是“门面工程”,作为引才数据的存在,实际发展路径、科研支持,依然极其有限。如果你不是那种“讲课教学生、做行政、搞临床全能型”,日子也未必轻松。

img


img

医学博士面临的“错位焦虑”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岗位少,而在于医学博士自身存在一种“错位焦虑”:

一方面,他们被灌输“非北上广三甲不成材”的成功学;另一方面,市场早就变了,顶级医院只接受头部名校+资源+关系的“三合一”博士,普通博士只能靠边站。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最直接的影响是:

一线三甲容不下你;

二三线觉得你眼高手低;

县级医院怕你不稳定,甚至害怕你“太聪明”搞不定;

民营医院可能会高薪招你,但你能忍受每天看几十个门诊、几乎没有科研时间的生活吗?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博士,明明学历很高,却找不到心仪的岗位,只能不停地“陪跑”。

某医学博士在知乎上写道:

“我不是不愿意回县医院,是我知道一旦回去,这十年的医学理想、科研积累、导师关系、人脉网络全都清零了。那不是重新开始,而是彻底沉没。”

img


img

医学博士之间的“内战”

拼的是文章,更是资源

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人数已突破12万,其中医学博士超过2万。而2023年全国所有公立三甲医院(不含民营和非直属单位)新增的博士招聘岗位,不到8000个,其中有编制岗位更是稀缺。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医学博士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进入理想单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士战争”中,拼的不再是学历,而是文章数量、影响因子、基金项目、导师背景。

某知名高校一位博士分享求职经验时提到:他的同门博士,拥有四篇SCI一区文章,平均IF达8分以上,同时还主持一个省基金项目,最终才拿到某顶级三甲医院的offer。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编制,只是劳务派遣,5年后能否转正,还要看院里的“业绩考核”。

可以说,医生们每天早上在病房里抢床位,晚上回去还要码字写基金,休息日还得去进修或带学生,活得比任何一个行业都辛苦。

更悲催的是,科研“拼到死”,也未必就有结果。

有业内人士指出,“医学科研现在的走向越来越产业化,资源高度集中在部分高校、医院和‘关系户’手中。中基层医生即便努力,文章发出来也难以有高影响力。”

img


img

“脱不下的长衫”

博士身份成了枷锁

说到底,医学博士其实也想活得轻松一点,不必每天凌晨查房、不必为了发表文章凌晨写代码、不必为了一项基金和导师撕破脸。但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继续奔跑。

曾有一位小镇出身的医学博士在知乎自述:

“我三十多岁才毕业,头发花白,家在东北老家,但我从不敢回去。不是我嫌弃家乡,而是我知道,回去意味着我十年的努力会在那座城市被埋没。我脱不下这身长衫。”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博士的心声:不是他们不想躺平,而是现实根本不给你“躺”的资格。

img
img

那医学博士的出路到底在哪?

一是调整心态。别再盯着北京协和、上海中山那样的单位。天花板再高,也未必为你预留天窗。转向地级市或部分医学院附属医院,也许能收获另一番天地。

二是增强科研规划意识。文章要早发、基金要早申、技术要早学。医学行业是一个高度“计划型”系统,拖延一项成果,可能意味着你会错过整整一轮招聘。

三是广撒网,精准投。要善用各种渠道,如丁香园、医直聘、各地卫健委人才网等,关注公众号和院系公告,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四是利用好“导师资源”和“同门人脉”。很多岗位并不公开,靠的就是内部推荐和圈子认可。不是你没能力,而是你压根没进入这个“信息分发系统”。

img
img

这不是一个浪漫的时代

医学博士找工作难,从根本上说,是这个时代对“知识高地”的重新定义。

它告诉我们:学历不是万能,资源才是资本;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一定会被淘汰。

它也提醒每一个仍在攻读学位的医学生:

未来属于那些不仅能“刷分刷文”,还能看清形势、合理布局、懂得借力的人。

在这个不允许失败和退场的医学战场上,每一次决定,都是职业生命的跳板或陷阱。

医学博士,请务必小心走路。

5 5 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