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人记录台州事---历史再现
按:
读了报道,应按排去一次“大溪念母洋村”参观。
文章提到:路桥附近的蒋僧桥戴大夫--不是在黄岩革命历史记录文献多次提到吗?蒋僧桥--不是我们的一位朋友(老革命后代--老罗)老家吗?
台州人记录台州事---历史再现
【1】无声的战场
标题-1:热血青年
标题-2:无声营救
标题-3:红色传承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5/15/content_228172.html
台州日报,2025-05-15(4)
台传媒记者卢珍珍/文 雍 昕/摄
大溪镇位于温岭西北端,西接温州乐清,北交黄岩、路桥。
抗日战争时期,浙东南交通联络站就设在大溪念母洋村,负责联络台属特委与驻温州省委。
情报传送、交通联络、护送革命干部……每天都有不同的信息与人群,交织在这条隐蔽的战线上。一场场无声的战斗,在浙东南交通联络站发生着。
标题-1:热血青年
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浙东南交通联络站的设立,离不开一个人,他叫赵任。
他本是一个读书人。
17岁时,赵任考进浙江省立第六中学,22岁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肄业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6年,25岁的赵任在上海西门塘小学任教,也是在那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次年,赵任回到大溪,以冠城乡冠山第二小学校长的身份作掩护,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的教育阵地,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员30多名。
1937年12月,中共温岭县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次年5月改组为县委。
时任温岭临时工委书记的梁耀南,通过国民党县政府的某些关系,给赵任争得冠城乡乡长的职务。这个身份,为赵任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念母洋村建立武装队伍,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当时,念母洋村周边青年的抗日情绪,都被赵任组织的“抗日大刀队”调动起来了。参与“抗日大刀队”的350多名青年,早晚要出操,每人都要学习刀、棍以及杀敌技能。休息时,大家聚在一起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整个村子的抗日热情昂扬。
1938年5月,中共中央为统一浙江党组织的领导,决定以闽浙边临时省委为基础,成立中共浙江省临时委员会,并在各地区先后成立浙南、台属等5个特委。
随着浙东南地区党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抗日救亡运动的局面迅速打开,各地党组织联系不断加强,在浙东南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交通联络站迫在眉睫。
当时的台属特委军委委员丁学精,负责武装工作,他常住在赵任家,认为冠城乡的武装工作很出色,可以作为台州的一个武装工作点。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台属特委组织部部长兼军委书记陈阜到冠城指导工作时,高度赞扬了念母洋党组织的工作,并把赵任提拔为台属特委军委委员。
1938年6月,刘英批示,赵任为浙东南地下党交通联络站站长,负责联络台属特委与驻温州省委。
浙东南交通联络站的地址,就设在念母洋村赵任的家里。陈阜到赵任家,双方曾有过一段交流。
陈阜回忆说:“赵任曾经谈起不想当伪乡长的事,我叫他一定要当。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国民党内部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掩护党的工作。他全家都很热情,他的老婆、弟媳妇。当时我党往来的同志很多,吃住接待从无一点推诿、埋怨情绪,我们也不交什么伙食费。”
这里提到的弟媳妇,名叫陈超,是赵有非的母亲。
今年87岁的赵有非,是赵任的侄子。他回忆说,大伯和他们家住在一起,一共有三间二层楼的房子,中间这间房子的二楼用来日常讨论。秘密开会,他们则去附近施姑岭上的倒塔基头处碰头。
年幼的赵有非,根本不知道什么交通联络站,但他记得家里每天进出很多人,吃饭时也有很多人围坐在一起。
标题-2:无声营救
在这条隐蔽的战线上,浙东南交通联络站传递过重要的情报,也掩护过重要的人员。
1942年2月,一位身怀六甲的女人秘密来到赵任家,她叫丁魁梅,是刘英的妻子。来此之前,刘英已经在温州被捕。
为了避免党组织遭受更多损失,一到念母洋村,丁魁梅就写了6封信给各地党组织,通知他们注意隐蔽,信件交由赵任发出。
“这6封信能及时送到,是很关键的。那段时间,丁魁梅一直和我妈妈(陈超)同睡在一起,也由我妈妈照顾着。”赵有非说,后来通过赵任的安排,丁魁梅坐着轿子离开了念母洋村,到海门上船,并最终安全转移到上海。
那年5月,丁魁梅在上海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刘锡荣。
谨慎、热情、负责,是很多同志在浙东南交通联络站留宿时,对赵任的印象。
应为民曾在1981年写给温岭县民政局的一封信上提到,1948年,他和徐德同志一起去浙南周丕振那里找台工委领导邵明和王槐秋,因为他们对前往乐清的路况不熟,路桥地下党负责人郏国森便把他介绍到赵任这里。
“蒙赵任同志热情接待我们住宿,并要我们放心。当天晚上代我们找到一位农民样的同志,为我们做向导。”赵任告诉应为民,这位向导路熟,人可靠,也不需要付任何费用。
由于当时应为民带有医用药品和收音机等物品,心思缜密的赵任就让应为民和徐德统一口径,“说我们是商人,做单帮生意,这位向导是临时就地雇用的挑夫,为我们送货的。”
第二天,应为民和徐德离开了浙东南交通联络站,跟随这位向导沿着山路往浙南游击区,几经周转,最终来到浙南游击区周丕振处。
后来,从浙南游击区回来时,应为民和徐德也住在赵任家里。赵任告诉他们说:“昨晚老郏来信说,海门已出事了,要你们不能去海门……”
之后,赵任设法把他们安全转移到路桥附近的蒋僧桥戴大夫(即戴普送)同志家。与此同时还通知了郏国森,并及时了解海门的情况。“这次回来又蒙赵任同志为我们安全操心,而且是切实负责的。”应为民回忆说。
特殊时期的无声战场,浙东南交通联络站用各种隐蔽手段,掩护过重要情报和人员。除了刘英、丁魁梅、应为民、陈阜等,这里还招待过粟裕、陈绍奏、刘清扬、林尧等同志。
标题-3:红色传承
有了浙东南交通联络站的过去,念母洋村的历史里就有了红色的基因。
1986年9月9日,念母洋村被温岭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二战时期革命老区。
同年,欢庆大会在念母洋村村部广场召开。主席台上有两位特殊的贵宾,一位是时任温州市委书记刘锡荣,另一位是赵任的弟媳陈超女士。
2001年,在念母洋村的白箬桥旁,“二战时期革命老区”纪念碑立了起来。
岁月流逝,红色故事一直在念母洋村流转。
“我们村部旧址曾经设有‘革命历史展堂’,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人前来重温历史。我们也接待过不同的基层党组织,在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我们新的村部综合楼,预计在年底完工,届时,我们将开辟一个展厅用于讲述二战时期革命老区的故事。”念母洋村党总支书记赵道炜告诉我们。
根据计划,白箬桥“二战时期革命老区”纪念碑旁,接下来还将建一个陈列室,用史料、影像等方式,展陈二战时期念母洋村的历史。“这里将成为一个红色教育阵地,用于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赵道炜说。
无声的战场,早已在念母洋村消逝,红色的精神,却在此处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浙东南交通站的建立及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温岭党史资料通讯(第十六期)》)
【2】松门亦登陆 十里恣烧杀
台州日报,2025-05-15(4)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5/15/content_228173.html
1941年4月23日至26日,侵华日军登陆入侵温岭县石塘、松门、淋川一带,大肆烧杀抢掠,温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近日,温岭市松门镇的收藏爱好者叶远东联系笔者,告知他收藏有当年抗战时期日军侵略松门时的一份图片资料,颇为珍贵。
叶远东珍藏的这份图片资料,约A4纸大小,单面有内容。画面上可以看到左边有五六个中国人,右边是戴着头盔持枪的日军,图片右边是竖排的日文。翻译成中文大意为:“廿三日早晨浙江省松门南方的隘顽湾南岸有我海陆空组成的立体战展开,由竹下部长指挥的主力一举敌前登陆,松门城瞬间沦陷……”落款是“濑尾本社特派员摄影”。文字下面是出品单位:大阪每日写真特报,出版时间为昭和十六年五月七日,昭和十六年即1941年。
叶远东说,这份图片资料是几年前藏友向他兜售的,他毫不犹豫地买下珍藏。他觉得,这份侵华日军随军特派记者拍摄的图片资料,真实记录了日军入侵松门的镜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1941年是日军在温岭活动最猖狂的一年
根据《温岭抗日战争纪实》一书的记载,日军入侵松门的1941年,是“日军在温岭活动最猖狂的一年”。
1941年4月23日,日军指挥官竹下宜丰率兵,一路由木耳山登陆,另一路从石塘登陆,共100余人,经石塘、箬山、钓浜、上马、松门各地沿途烧杀,上马石居民房屋悉被烧毁。黄岩场盐场第6、7、8坨高梅玉等9人财物被劫掠。阮孔间、毛小歪、阮孔兵3人在海上驾木帆船回家,至北港山,被日汽艇撞见,船被烧毁,3人死亡(已含在下文伤亡人数内)。木耳村的潘明沛、潘会生、潘俊员3人各有一只海船被日艇撞毁;省第78号防空监视哨松门监哨所损失衣服物件。
24日,日军自松门经八甲塘头至淋头街,放火烧街屋,全街除一座民房外,皆为瓦砾;淋川房屋1048.5间被烧毁,还有渔船2只、渔网1张、其他物件等;淋川仁慈院建筑物、器具、图书、医药用品及衣物等遭损毁;淋川、松门庙宇21座及庙宇里的一些物件被烧毁;陈定舜1只满载红糖白糖的运输船从温州驶回石塘,因有大雾,看不见日军船队,及至在石塘门撞见时,避之不及,船毁,船老大被救起,陈定舜死亡(已含在下文伤亡人数内),船及货物被抢;汪兴风的2只捕鱼白底船被烧,陈厚良2只渔船被烧,陈厚良被日军开枪打死(已含在下文伤亡人数内)。25日至26日,日军返回途中,经度爿、新华、红光三村,继续放火烧民房。颜义法3只10吨渔船被日军毁于铜罗山闸头。此次事件,淋川居民潘必富、潘芝秀等9人及陈定舜等9人死亡,伤1人;松门居民死3人,伤林春花、林香等6人。造成淋川灾民2150人,钓浜灾民1312人。
由此也可知,叶远东收藏的图片中提及的“竹下部长”,即竹下宜丰。
书中同时介绍,1941年温岭财产损失情况极其严重:社会财产直接损失11万元,社会财产间接损失78.2万元,居民财产损失235.9万元,共325万元,占温岭抗战时期财产损失总数的27.7%。
1941年4月,温岭名医、花山梅社诗人赵立民曾作一首记事诗《劫后》,描述日军轰炸城关坊下街、大街等处的劫后惨象,堪称“温岭抗战诗史”。诗中也提到松门登陆一事:
“……三月十九日,人心已杌隍。共言得情报,轰炸防无术。富家出城逃,商店门不辟。
午后警报传,敌机来何疾。盘旋即投弹,天崩地为裂。再弹投烧夷,火花炎四发。哀哉坊下街,首先遭焚爇。延烧及大街,烟焰益蓬勃。商业中心区,菁华一炬毕。遭劫几千家,玉石有何别……黄岩已沦陷,寇氛凶莫遏。松门亦登陆,十里恣烧杀。平明向县城,日暮可到达。此际空孤城,千钧系一发。潘郎与石桥,敌机屡侵轶。投弹如雨雹,积尸如祭獭。风声鹤唳中,几至无市集……”
其实,日军在1941年前,已屡次骚扰温岭沿海地区。《温岭抗日战争纪实》书中,有一份来源于温岭档案馆馆藏档案的《1938年9月至1939年5月4日寇骚扰我县情况一览》。这份文件中记载,在1938年9月15日,日军数十人登陆红美山(上大陈,当时属于温岭县凤尾乡)并在荒僻之茅垣沙地测量,立有木牌。其后,屡屡有敌机、敌舰在松门上空、松门洋面窜扰、停泊的报告。
1941年3月,日机屡次投弹轰炸温岭松门、石塘等地,一时秩序大乱,居民逃避,举目凄凉。
1925年出生的诗人江昭民,是轰炸的经历者。1941年3月1日上午9点,江昭民35岁的父亲江贤能,36岁的母亲陈月英,14岁的二弟江晓民,3岁的三弟江翼民,都被炸死,家里全部财产烧毁一空。
江昭民在其诗集中,以《辛巳纪恨》组诗四首记录了这一惨案:
怒望东瀛恨欲吞,沾衣涕泪满啼痕。伤心国难成家难,誓与敌人不共存。(其一)
捐躯二弟侍亲侧,襁褓尸横慈母怀。噩耗传来肠寸断,惟余游子苦天涯。(其二)
黉门有意嫉贫寒,学艺难承菽水欢。风木余哀何日了,思亲日有泪汍澜。(其三)
炸及山城并水乡,遭殃岂独一家亡。同仇薄海风雷怒,不共载天须血偿。(其四)
1944年,江昭民参军赴湖南前线,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在他的诗集中,便有了这首《甲申冬从军,别中元造纸厂师友》,“忆弟思亲恨未休,请缨莫负少年头。忍将学业中途废,感谢师朋厚意留。永痛何穷摧肺腑,此行一去若江流。献身抗日遂吾愿,报复家仇与国仇。”
伤痛可以抚平,历史不能忘记
1941年的这段惨痛往事,家住松门镇淋头街的曾合满不会忘记。
“淋头街被日本人烧了以后,事后统计,烧了1000多间房屋,他们在南咸田、新华、北沙连路烧。”他的讲述,语调和缓又沉重。
淋川过去叫淋头镇,包括苍山、南洋、北涯,现松门的河头都在内(按:1941年时,淋头镇已改为淋川镇)。
曾合满的父亲叫曾皆仁,当时在淋头街上开洋货店(百货店),舅舅家在一里多外的北咸田村。1941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廿八),日军以一个班的兵力来淋头街骚扰。听说日本人打进来了,曾合满的母亲带着他早早避到北咸田村。曾皆仁守在店里。他把一些值钱的东西绑在脚踏车上,打算随时可以走。
曾皆仁把门板卸下一扇,想看看外面是否可以出去,发现日本兵已到淋头街上。
日本兵打算烧屋,要把人都赶出来,什么东西都不准带。曾皆仁就这样被日本人赶过王江桥头,赶到南河坎那边,赶过官河了,他逃转到北咸田时,看到淋头街上火光透天。火烧了三天三夜,等火烧后日本人退后,大家回来看看,瓦砾等都还很烫。曾合满家的脚踏车被烧了,曾皆仁从瓦砾中挖出了一些银洋铜板。
曾皆仁在瓦砾中还挖了一些有点烧焦的米,舍不得扔,就煮饭吃。可也就是吃了这些米,引发肠胃病,不久就屙血。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到农历七月份时,曾皆仁就去世了。那个时候,曾皆仁36岁,曾合满只有5岁。
母亲告诉曾合满,其父还在世时,因为还有一些银洋从瓦砾中挖出来,打算重新造房子,树料都买来了。当时先搭一间小屋,为了以后造大屋,舍不得用大树料,就用小树料。曾皆仁生病要去世时,为了治病把大树料卖了。这样一来,留下的小屋一到打台风时就比较危险。
曾皆仁去世后,曾合满的母亲只得给人家做粗工,如磨粉、舂米,过日子。
淋头街四面都是河,几乎被河包围的整条街差不多都给烧了,只留下上桥头的桥头脚有两三间未烧,中街葆春堂有四五间屋,门面是砖的,未烧。日本人烧了淋头街后,从南河坎王江路那边出去,把王江那边也烧了,转过去,把新华村的房子也烧了一些,转去到北沙桥头,插到松门去。淋头街人在家被烧后,许多人投亲访友,无亲无友的则流浪他乡,过着乞讨生活。一些百姓则饥不择食,吃火烧过的焦谷焦米死猪死牛,结果带来瘟疫盛行,肠胃炎、皮肤病到处发生。当时的医疗费昂贵,有钱人吃药打针尚保一命,无钱者轻则受疾病煎熬,重则如曾皆仁一样病故。
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台州市档案馆、台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台州市社科联、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推出
最后编辑于 21 小时前 · 浏览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