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监测的"分子警报器"——D-二聚体

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重要标志物,在临床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血栓性疾病的筛查、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D-二聚体,它的功能及临床意义有哪些?
一、D-二聚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 结构特征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产生的特异性产物,由两个"D"结构域通过γ-γ链交联形成。其分子量约180-240 kDa,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的最小稳定片段。
2. 生物学功能
作为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的标志物:
-血栓形成的"分子证据":只有当活化的XIII因子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稳固血栓后,才会在纤溶过程中释放D-二聚体。
纤溶活化的"指纹标记”:其浓度直接反映体内纤维蛋白生成与溶解的动态平衡。
凝血系统的"报警信号":当D-二聚体异常动态升高时,通常提示凝血存在一定的病理过程。
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 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DVT):D-二聚体阴性,可有效排除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敏感性>95%)。
肺栓塞(PE):结合临床验前概率评估,阴性结果可安全排除诊断。
适用于急诊胸痛/呼吸困难鉴别、术后卧床患者筛查等。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监测
动态监测价值:进行性升高常提示继发性纤溶亢进。
诊断标准:ISTH评分系统中常作为关键实验室指标,升高反映纤溶亢进和微血栓的形成。
3.辅助诊断其他血栓性疾病
(1)动脉系统血栓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持续性升高提示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与预后相关。
缺血性卒中:辅助评估血栓负荷及再发风险。
(2)主动脉夹层
敏感性约60-80%,联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可提高诊断效率。
4.高凝状态与血栓风险的监测
(1) 恶性肿瘤患者
监测化疗、手术或晚期肿瘤相关的高凝状态,预防VTE发生。
部分肿瘤(如胰腺癌、肺癌)患者D-二聚体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
(2)术后患者的评估
骨科大手术、肿瘤手术后动态监测,预警术后血栓的形成。
5.妊娠并发症预警
子痫前期:早孕期D-二聚体异常升高可能预示子痫前期风险。
胎盘早剥:突发升高需警惕胎盘血管病变。
复发性流产:联合抗磷脂抗体等指标评估血栓性病因。
6.治疗监测与预后评估
(1)抗凝治疗监测
治疗期间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抗凝不足或血栓复发。
VTE患者停药后D-二聚体再次升高,提示复发风险增加。
(2)溶栓疗效评估
溶栓后D-二聚体短暂升高(纤溶激活),随后逐渐下降提示血栓溶解。
作为凝血系统的"分子信使",D-二聚体检测为临床提供了独特的血栓形成"生物证据"。但其本质是病理过程的"结果"而非"病因",临床解读必须结合患者整体状况、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分析。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密切沟通是发挥其最大诊断价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