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认识“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和韧性降低,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任何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患有OP,但绝经后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估计全世界有超过2亿人患有这种疾病。在美国和欧洲,绝经后妇女中大约有30%的人群患有OP。OP发生时,骨量减少的速度超过了身体更新增加的速度,从而导致骨量的持续降低。据文献报道OP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2-3),患者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绝经期后的妇女。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于胸腰段椎体、髋部(股骨近端)、腕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2015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治疗指南指出,我国OP的发生率约为6.6%,老年性(超过60岁)OP发病率,男性为60.72%,女性则达到90.84%。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数据和年龄构成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从2016年到2018年3年时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863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655万人。那么,预计我国每年将有不少于9000万人受到OP的困扰。
最后编辑于 05-13 · 浏览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