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病几则细节

近几十年随着科技进步,临床医疗技术随之发展,尤其是辅助检查技术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这是好事儿,但是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临床大夫诊疗疾患者,过于依赖辅助检查,甚至只是简单问几句,就一通全面撒网式大检查,也就是使用自己大脑之前,辅助检查成了前置程序,这个现象的出现,是综合因素的作用结果,包括经济效益考量,医患关系考量,以及医疗小环境不良习惯的传承与传染,等等。
作为一个守旧老古董式大夫,我坚持认为,我们的眼睛/双手/以及大脑,才是我们对付疾病帮助患者的最有效武器。问病史,查体,然后才是辅助检查,这是传统诊断程序,也是符合经济学上的收益与成本最大化的最佳程序。正如一位美国医学家所说:我们需要耐心,只要你足够耐心,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人,自己会告诉你他得了什么病。
记忆中遇到的几个罕见病病例,都是和问病史和查体的细节有关。西人谚语有曰:魔鬼出在细节。诚不我欺也。
一,
高中老同学的四岁闺女,经常莫名其妙昏睡过去,很久才会醒来,看过神经科及儿科,无法诊断,问同学孩子平时生活,试图找到诱因,未果。让孩子妈妈仔细回忆,似乎与吃肉多少有关。
诊断:尿素循环障碍。
预后:后来基因检测确诊,再后来做了肝脏移植。目前生活如常,正常上学。
二,
年轻男性,高度黄疸,有贫血,近期腹痛一周,剧烈,持续胃管胃肠减压基本无效,入院初诊肠梗阻可能。
第一次查房接诊,直觉不像肠梗阻,原因:肠梗阻尤其是年轻患者,绝大多数经治疗后大约3天内缓解,极少数发生绞榨需要手术,并且胃肠减压一般有效减轻疼痛。
查体:按压和突然松开(反跳)腹部,疼痛并未减轻或加重,内脏器官对牵拉敏感,不太符合肠梗阻。
结合黄疸贫血腹痛,有了方向,追问:你是不是很怕太阳光?患者及家属有点惊呆,说你怎么知道?小时候就怕太阳光,容易皮肤红肿发炎。
诊断:血钋啉病
预后:自行联系血液科,无下文。
三:
老年女性患者,以肝脏衰竭入院,进病房看患者,奇怪两侧腮腺部位莫名肿大,问老太饮酒习惯否?老太说滴酒不沾。问生活习惯,家人说消化力弱,吃油吃肉稍微多点,就拉肚子。回办公室读上腹部CT片,发现胰腺有点异常增大,再追问病史,老太走路多点或者上楼,容易接不上气,去过外院呼吸科,考虑肺慢性纤维化可能。
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
预后:入ICU后,死亡。
四:
二十来岁女患者,肝脏功能损害,胸部游走性疼痛,外院曾诊断为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还没见到人,看到这个诊断,又好笑又好气,这个蛋扯得太远,PBC的临床自然病程约40至45年,二十来岁姑娘,如果是这个病,如何能发展到主动就诊地步?
查体:肝脾异常肿大,质近硬,肋骨和胸骨,均有局部压之不适疼痛。
胸部CT:肋骨及胸骨多处骨质破坏。
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淀粉样变性?)
预后:建议转血液科就诊,无下文。
五:
还有几个少见病例,比如无发热却高度黄疸的甲亢危象,药物超敏综合征,金葡菌烫伤样综合症,横纹肌溶解,腹型癫痫,混合型脚气病(多脏衰),Alport综合症,记忆中的诊断过程,都是主要依靠问病史查体然后思考所得。
最逗的是,三年前初诊一个十六岁男孩,良性家族性胆汁淤积(BRIC),后来肝脏穿刺病例结果和基因检测均证实,近期接诊同样十六岁男孩,也初诊这个病,病理已经证实,下步要去做基因检测进一步确定。这两个孩子的诊断过程中,有个相同的细节,就是:普通肝脏损伤性疾病,黄疸水平和饮食食欲差/乏力或者其他并发症,应该比较平行,而这两个孩子都不是这样。
查了一下Deepseek,说这病全世界就报道过一百多例,我三年遇到两个,怎么回事?可能很多病例没报道,还有更多病例被误诊漏诊吧,反正是良性疾病,大多自愈,糊涂诊断糊涂治,预后也不差,就算药物治好的吧?
六:
再次重温强调一位美国医学家所说:我们需要耐心,只要你足够耐心,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人,自己会告诉你他得了什么病。
最后编辑于 6 天前 · 浏览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