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医学之二十六 恶性肿瘤及免疫逃逸可防可治
要谈免疫逃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免疫逃逸,如何免疫逃逸,免疫逃逸一定可以免疫逃逸吗?
一、免疫逃逸
免疫逃逸是指某些病原体或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的现象。
二、癌细胞免疫逃逸机制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如果从分子水平研究的话,非常复杂,可以说复杂到“大海捞针”,然文章是从宏观研究免疫逃逸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现代分子水平研究的免疫逃逸大体情况就好了,当然,也必须知道,万一真有“无法避免”的逃逸呢?
1. 抗原表达异常
2. 免疫检查点激活
3. 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4. 免疫细胞功能耗竭与凋亡
5. 外泌体与表观遗传调控
6. 肿瘤异质性与克隆进化
7. 酶介导的免疫抑制
就这些名词,对于宏观医学就是一本本“天书”,至于这些名词下的“细节”,有兴趣的同行们可以自行“补充”,当然上述7点逃逸机制,绝不是“所有”,肯定还有其他逃逸机制,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而已,简简单单7条,消耗了多少科研机构及人员时间、精力、经费,才得出仅仅7条,目前为止还无法解决这7条问题,研究它“干嘛”?找“闹心”吗?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7条免疫逃逸就一定可以“逃逸”吗?
三、免疫逃逸并不是绝对免疫逃逸
以下是现代医学对免疫逃逸是否“绝对”免疫逃逸的研究。
即使癌细胞具有免疫逃逸能力,机体的免疫系统仍然有机会识别和清除它们,但这一过程可能受到限制,需要额外的干预来增强免疫反应。以下是关键点分析:
1. 免疫逃逸≠完全隐身
癌细胞虽然能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监视(如下调抗原呈递、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但免疫系统仍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作用:
A.残留的免疫识别:部分癌细胞可能因突变或微环境变化暴露出抗原,被T细胞或NK细胞识别。
B.免疫编辑理论:
a.清除阶段:免疫系统最初可能成功消灭部分癌细胞。
b.平衡阶段:残存的癌细胞通过免疫逃逸机制与免疫系统僵持(可能持续多年)。
c.逃逸阶段:最终部分癌细胞完全逃逸,形成临床可检测的肿瘤。
2. 免疫系统反击的机会
即使进入逃逸阶段,以下情况仍可能恢复免疫系统的杀伤功能:
A.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癌细胞的“刹车”信号,重新激活T细胞。
B.肿瘤微环境调节:如抑制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或MDSC(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的功能,解除免疫抑制。
C.新抗原疫苗:针对癌细胞特有的突变抗原,增强特异性T细胞反应。
D.过继细胞疗法(如CAR-T):体外改造T细胞,使其靶向癌细胞表面抗原。
3. 现实中的限制
A.异质性:肿瘤内癌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逃逸机制,单一疗法可能无法覆盖全部。
B.免疫耗竭:长期暴露于肿瘤抗原的T细胞可能功能衰竭,难以恢复活性。
C.微环境屏障:如纤维化或低氧环境,可能阻碍免疫细胞浸润。
4. 临床证据支持免疫系统的潜力
长期肿瘤患者缓解案例,提示免疫系统一旦被重新激活,可能持续控制癌细胞。
从二、三我们已经了解到,现代医学在免疫逃逸分子领域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成果是有,但没有解决“成果”,从三还知道,免疫逃逸并不是“绝对”免疫逃逸,这符合“自然规律”,但要从“分子”水平改变“免疫逃逸”,这明显违反了“自然规律”,就像用“抗生素”解决“细菌”一样,最终只有“失败”,当然分子水平研究也是必须的,“微观”研究有指导“宏观”研究作用。现代医学分子水平研究至少告诉我们一点:没有绝对免疫逃逸,这一点对于宏观医学研究“免疫逃逸”来讲,足够了,而且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来看看宏观医学对免疫逃逸的“研究”,说是“宏观”“研究”,其实谈不上是“研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逻辑”推论,更为合理。要逻辑推理,先来看看恶性肿瘤基础情况。
四、肿瘤内酸环境
肿瘤内酸环境是实体瘤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由缺氧和糖酵解代谢增强导致。以下是其形成机制分析:
一、形成机制
(一)糖酵解主导:
1.即使氧气充足,肿瘤细胞仍优先通过糖酵解产生能量,导致大量乳酸堆积(瓦氏效应)。
(二)缺氧诱导:
1.肿瘤快速生长导致血管异常,局部缺氧激活HIF-1α,进一步促进糖酵解和乳酸生成。
(三)乳酸转运与质子积累:
1.乳酸通过单羧酸转运蛋白排出细胞,同时伴随H⁺释放。肿瘤组织清除能力差,导致细胞外pH降至6.0-6.5(正常组织约7.4)。
二、酸环境对肿瘤的影响
(一)促进侵袭与转移:
1.酸性环境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浸润。
2.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逃避免疫监视。
(二)治疗抵抗:
1.弱碱性化疗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质子化,降低细胞膜穿透性,导致耐药。
2.放疗效果下降。
(三)代谢适应:
1.肿瘤细胞通过上调MCT4(排出乳酸)和MCT1(摄取乳酸作为能量)维持生存,而周围正常细胞因酸中毒死亡。
五、肿瘤内血运情况
肿瘤组织的血运循环具有高度异常、紊乱和不稳定的特点。这种异常的血管系统直接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治疗效果。以下是肿瘤血运循环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1. 肿瘤血管的结构异常
(1)形态扭曲、结构不完整
A.血管迂曲扩张:肿瘤血管常呈现不规则扭曲、螺旋状或囊状扩张,血流方向混乱。
B.基底膜不完整: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松散,基底膜断裂,导致高渗透性(易漏血)。
C.周细胞覆盖不足:正常血管由周细胞支撑,但肿瘤血管周细胞覆盖少,稳定性差。
(2)血管生成失衡
A.促血管因子过度表达: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过度分泌,刺激血管过度增生。
B.抗血管因子不足:如血管抑素、内皮抑素作用被抑制。
2. 肿瘤血流的动力学特点
(1)血流灌注不均
A.高速与低速血流并存:部分区域血流过快(因血管短路),部分区域血流停滞(因血管迂曲或堵塞)。
B.间歇性血流:血管可能因压迫或塌陷暂时关闭,导致局部缺氧。
(2)高渗透性与间质高压
A.“渗漏”现象: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和液体外渗,形成水肿样间质。
B.间质液压升高:由于淋巴回流受阻(肿瘤缺乏正常淋巴管),间质液压可升至20–50 mmHg(正常组织<10 mmHg),阻碍药物输送。
3. 肿瘤血运异常的后果
(1)促进肿瘤恶性行为
A.缺氧诱导转移:缺氧激活缺氧诱导因子,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
B.化疗/放疗抵抗:
a.血流不足导致药物无法有效递送。
b.缺氧降低放疗敏感性。
(2)免疫抑制微环境
A.阻碍免疫细胞浸润:T细胞难以穿过高间质压和紊乱的血管到达肿瘤核心。
B.促进免疫抑制细胞:缺氧环境招募抑制性免疫细胞。
从四、五看得出,恶性肿瘤内处于绝对“酸环境”,提示我们肿瘤细胞“喜酸厌碱”,而“酸环境”又是正常细胞、免疫细胞讨厌的环境,这会导致免疫细胞无法正常活动,这也是宏观角度看“免疫逃逸”的“罪魁祸首”;而其复杂多乱的血管,又是酸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推手,在“畸形血管”、“酸环境”狼狈为奸下,自然就没有免疫系统发挥功能了;肿瘤内血管异常,还带来肿瘤内“高压”,这势必加重外来“物”(如营养、免疫细胞等)进入肿瘤内,进而加重“无氧代谢”(肿瘤细胞喜欢的一种代谢方式),进一步“酸”化;酸化环境,更大大降低现代药物作用,甚至使其无效;肿瘤间质在这样的酸环境下易于纤维化,这又加重物理屏障;肿瘤组织内血管“壁”异常,导致其结构不稳,易于破溃,结果是肿瘤细胞扩散等。这些一系列的不利因素,正是免疫逃逸的基础,也是恶性肿瘤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宏观医学认为:
宏观医学认为免疫逃逸2方面,肿瘤原因和免疫系统原因。免疫系统原因引起的免疫逃逸,对于宏观医学而言解决起来简单,宏观治疗完全可以修复、稳定好免疫功能,具体治疗这里不述,当然读者也不用钻牛角尖“遗传性免疫缺陷”修复得好吗;现在具体谈肿瘤原因,免疫逃逸最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酸性内环境太差导致(原因简单,免疫细胞怕“酸”),而不是现代医学“分子”领域的原因,当然分子领域原因确实存在,但不是解决“免疫逃逸”的“关键”;分子领域研究,只是研究其“机理”,以供宏观研究方向,分子领域研究再透彻,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免疫逃逸”,因其从一开始就错了,它违背了“自然规律”,你甭想通过“改变”、“改进”“机体分子”来治疗疾病,即使你改变成功了,也将为你的“改变、改进”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像当年“抗生素”的发现一样,最终还会“死在”“抗生素”上的;然宏观医学认为免疫逃逸原因是恶性肿瘤酸性内环境导致的,这提示我们只要改变“酸环境”就好了,这必是一条正确之路,一是肿瘤细胞喜酸怕碱,纠正酸环境,就是要肿瘤细胞命,而人体组织是喜欢偏碱环境的,这一思维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也不会遭到机体的反噬;分子领域的研究,必要性这里不讲,但我们要知其“错误”性和不可行性,至少说,当下科技水平不可行,首先要知道,分子太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分子”的汪洋大海,全球一个人研究一个“分子”,都未必研究完一个“细胞”,所以在“量”而言,是不可行的,其次有违“自然规律”不可行;即使在“分子水平”解决免疫逃逸了,其“产物”还是要面对恶性肿瘤的变态“酸环境”,(酸环境阻止了“产物”的进入,即使“进入”,也会因“酸”无效,免疫细胞也是这样),酸环境对“产物”的影响是“产物”无效,但你要是发明一个“耐酸、喜酸产物”出来,对不起,这个产物进入机体就死翘翘,免疫系统不会放过“耐酸、喜酸产物”(它不符合机体自然规律)的,所以“分子”水平研究“免疫逃逸”具有先天不足;宏观医学认为纠正恶性肿瘤酸环境,才是解决“免疫逃逸”的关键,因为免疫细胞怕“酸”呀,解决了恶性肿瘤的酸环境,免疫细胞就有进入肿瘤组织内先决条件,有了免疫细胞的进入,就有了免疫细胞绞杀癌细胞机会,免疫逃逸问题自然解决了。下面就是恶性肿瘤的治疗问题了,恶性肿瘤治疗的关键在于“酸”,如何解决肿瘤组织内“酸”问题,才是研究治愈恶性肿瘤的关键,而不是解决“免疫逃逸”问题,“免疫逃逸”和“酸环境”应统一为一个问题,解决了“酸”,自然就解决了“免疫逃逸”,这是一对“组合”,“酸”是“因”,“免疫逃逸”只是“果”而已。所以说分子领域研究免疫逃逸,其方向是错误的。
有了免疫逃逸解决机制,治疗就简单多了,当然其治疗方法因“免疫逃逸”关键因素“酸”影响,其方法也肯定有别于现代“根治术”,这里不谈具体治疗方法,只谈宏观医学治疗恶性肿瘤思维,说实在话,笔者也没有多少具体治疗方法,只有治疗方案,毕竟笔者治疗的病例数在那里,屈指可数呀,但仅有的病例数,治疗还是成功的。方案很简单,就是:稳定自身内环境、稳定免疫功能、碱化肿瘤组织酸环境、忽略“免疫逃逸”。
事物的发展,必是两个方向,宏观医学是站在现代西医的对立面,西医就像“微观医学”,宏观医学就是其对立面的“宏观医学”,当然宏观医学还是现代的中医,然发展的方向问题,反对宏观医学就像反对中医一样,势必会遭到西医学者的反对,这不容置疑,从笔者以往发表的文章看,就略知一二。然笔者仍然坚持其正确性,至少说在笔者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看:天下无癌,必将实现!然宏观医学和微观医学是互补的“表里”关系,并没有谁优谁劣问题,轻重谁,都不可取,因为“谁”也解决不了“所有”,各有利弊,这一点要承认。
最后编辑于 5 天前 · 浏览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