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134讲:太阳病(157条 · 生姜泻心汤)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5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34讲:太阳病(157条 ·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解胃不和,心下痞硬食未消,
干噫食臭胁下水,腹中雷鸣下利随,
素体胃虚尚未复,强饮暴食谷难消,
郁热胃寒遂成痞,生姜泻心此汤消。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3年的5月20号,现在是晚上的08:12,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57条条文,我们还是先看条文,解读完条文之后再来解释本节课的开篇诗。
第157条条文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好,那么我们单从这条条文的字面上可以这么去理解它:患有伤寒表证的患者已经用过了发汗的方法,表证已经得到了解除,但是胃气不和,不能腐熟水谷,出现了胃脘部痞满硬结,嗳气有食物的酸腐气味儿,而且还有肠鸣音,腹泻等症状,这样的情况呢,应该用生姜泻心汤来治疗。
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以上八味药加十升水,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旧的版本上说是附子泻心汤,就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相同而名称不同。生姜泻心汤是用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白术加黄连,并用泻肝之法。
如果我们逐字逐句的来解读的话,那么是这样的。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这个心下痞和之前我们讲的心下痞有点不同,不同在哪里呢?第一,我们这个生姜泻心汤,它并不是误用了下法之后产生的,而是正常的用了解表的方法,正常治疗,没想到正常治疗呢,他的胃不太好啊,胃中不和,出现了这个心下痞硬。
那么心下痞硬这里多了个硬,说明了我们本条讲的这个心下痞和之前是有区别的,之前的我们讲的心下痞是但满而不痛,而且不硬。而本条所讲的心下痞硬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之前讲的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它们这个心下痞是胃脘部没有东西,只是气机不利,气机壅塞,所以它但满而不痛,甚至在热痞当中还有按之自濡,是柔软的。
那么生姜泻心汤证呢,它是心下痞硬,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胃里面是有东西的,是有形之物在里面。那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干噫食臭,也就是说他心下痞硬这个患者呀,出现了这一个从胃中可以噫出气体来,而这种气体有没有消化的食物的味道,叫干噫食臭。
那么这个噫字,根据《说文解字》,他说饱食臭也,就说这个人吃的太饱了,然后把食物的气味儿返上来了。
那么《金匮要略》里面也有原文,他说,中焦之气不和,则谷不能消,故食噫。在《平脉法》里面也说:易吞酸,食足不下。
那么这个干噫食臭我们就可以理解,根据我们之前刚刚提到的这一些《说文解字》、《金匮要略》啊,《平脉法》里的原文,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患者就是吃的太饱,喝的太足,酒足饭饱啊,当然没有这个酒啊,它可能是吃喝啊,我们酒足饭饱代表是吃和喝都很多,这个人吃饱了。喝也喝好了,吃也吃好了,就打饱嗝,打了之后呢,这个出来的这一个气体带有不消化的食物的味道,这个就叫干噫食臭。
那么我为什么说他吃饱了喝饱的呢?下一句话,胁下有水气,那么这个胁下有水气是指肝区的胁肋部吗?是指肝上有水气吗?显然不是。这里的胁下有水气是指水饮。水饮流走于胃肠之间,因为这个胃肠啊,它流动的过程当中啊,它弯弯曲曲啊,而且胃的一部分本身就与肝胆的地方重合了,所以就感觉是胁下有水气,其实际上就是胃肠有水饮。那么正常人来说,你口渴了喝点水,那么这个水就会代谢掉,那废水呢,就跑到膀胱从小便走。但是这个人不是,这个人呢,他胃中不和,有时候他胃不太好,所以他吃的食物停在胃里没消化,形成了心下痞硬,喝的水没有完全被消化,又流走于胃肠之间。
紧接着有腹中雷鸣,下利,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气机不利,出现雷鸣下利,而且很有可能这个下利就夹杂有不消化的食物。因为这个胃主受纳腐熟食物。
既然出现了胃肠的一系列的反应,那么有点类似于什么呢?西医的这个急性的胃肠炎、消化不良这些疾病。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在伤寒汗出解之后才出现这种临床表现呢?这个患者,为什么伤寒汗出解之前没有这个表现呢?他平时没有这个表现呢?
那是因为这个患者平时就胃阳不足,但是呢,尚可正常的腐熟食物,当此人感受伤寒之后,那么发汗本是来解表的,但是在此过程当中就需要一部分正气来协助,那么在这个时候,就一部分胃气就要参与攻邪,这就是为什么桂枝汤既能解表,又能够健脾胃。你看桂枝汤里倍芍药再加饴糖小建中,小建中汤是不是能健脾胃?所以解表的过程当中需要一部分胃阳的参与,而这个患者平时本身胃阳不足,一旦参与解表,那么这个人的胃阳不足就表现的更为明显。
就比方说有很多人有基础病,特别是老年人,得了新冠之后,新冠没有让他出现太大的问题,他的基础病却引发了,他的基础病而导致死亡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身体就不好,出现一个伤风感冒,出现个新冠,来了之后,他的机体正气要抗邪,于是乎,就旧病复发,甚至有的人因此而一命呜呼。
所以体虚之人如果感受了病邪,当疾病刚刚才好的时候,一定要吃清淡一点啊,比如说吃点稀饭,喝点开水呀,就要清淡一点,清淡点干什么?养胃。
而157条条文里面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这个人伤寒汗出刚刚才好,汗出解之后刚刚才好,他就什么,他就暴饮暴食。喝的多,吃的多,但是他的胃气还没恢复啊,于是乎,这些吃的食物就堵在胃这个地方,不得消化。不得消化,那么停在这里就会什么?停在这里就会郁而发热,而本身它就胃中不和,胃阳不足,所以呢,就形成了一个寒热交错的心下痞,而他除了吃饭,他还喝了水的,那水怎么办呢?水也难以吸收。那这些水难吸收呢?就停在哪里呢?停在胃肠之间,因此就出现了胁下有水气,那么食物和水都没有消化,就出现了什么?出现了气机不利啊,脾胃气机不利,那么腹中肠鸣,下利,可以排出一些不消化的食物和水液。
那么这种疾病刚刚才好的人并不能够强饮暴食,张仲景呢,早就给我们指出了这一点。在伤寒论最后一条条文,也就是398条条文,它有这么一段原文,他说: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他的意思就是这个病人,这个疾病刚刚才好,那么你强行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这个脾胃气还比较弱,没有恢复,那消化不了,所以呢,要少吃一点,损谷则愈嘛。
那么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要损谷则愈,那么对于一个平时本身就脾胃虚弱,胃阳不足的这么一个人来说的话,那就更加的不能暴饮暴食。
那么生姜泻心汤啊,从这个方子的组成上来说,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之上,减少了干姜的用量,加了大剂量的生姜为君药而成。
它的组方原则与半夏泻心汤基本相同,都属于这个辛开苦降之法,而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它有辛味,那么重用生姜而少用干姜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干姜它守而不走,而生姜走而不守。
干姜是温脾阳的,而生姜它可以温胃阳。什么叫温胃阳呢?它不仅能够温散胃肠之水饮,而且和半夏在一起可以组成小半夏汤,能够止噫止呕。生姜辛散,能够帮助胃阳消化食物。所以这个生姜泻心汤跟这个半夏泻心汤比起来呀,它可以和胃消痞,消食散水。
那么讲到这里呢,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方子,叫茯苓甘草汤,也即是苓桂姜甘汤,它就是来治疗胃中有水饮的,那么用生姜在里面呢,就是散胃中之水饮。
那么有很多注家呀,说生姜泻心汤,这个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是因为表邪内陷与胃阳不足相和而形成的心下痞。请恕我直言啊,我张某实难苟同。
这明明是一个本身就胃阳虚的患者,刚刚好了之后,暴饮暴食所形成的心下痞硬,伤寒汗出解之后是正常的操作,他的这一个表邪怎么可能内陷形成心下痞呢?简直就是牵强附会啊,看着想笑。
他心下痞硬是暴饮暴食之后,这个食物郁而化热,他这个热是食物郁而化热,根本就不是表邪内陷,那是不可能的,表邪早就被汗出解之后,前面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好,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开篇诗。伤寒汗解胃不和,就是一个胃本身平时就不好的人,得了伤寒,用了汗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哪些问题呢?心下痞硬食未消,心下痞是他暴饮暴食的食物没有消化,干噫食臭胁下水,又是打饱嗝,打出了未消化的食物的味道,而且胃肠道呢,还有这个水饮。腹中雷鸣下利随,还有肠鸣音,还拉一些不消化的食物。
那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素体胃虚尚未复,就是本身这个患者平时就胃阳不足啊,伤寒之后呢,这个胃阳没有得到恢复。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呢,强饮暴食谷难消,强制性的喝吃,暴饮暴食,结果食物消化不了。消化不了郁而化热,而本身他有脾阳虚,有脾寒,因此郁热胃寒遂成痞。最后一句生姜泻心此汤消,那么这种情况下用生姜泻心汤来治疗。
所以通过这个条文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个得了任何病,大病初愈啊,一定不能暴饮暴食啊。
有一些老人呢,就不懂啊,带孙子的时候,孙子刚刚病好,哎呀,心疼自己的孙子,就赶紧的好吃好喝的给他吃,给他喝啊,殊不知这就是害了他,他的脾胃还没有完全恢复,你给他吃喝他消化不了,反倒能够形成其他的病。
所以说如果听到这节课的,不懂中医的这一些爷爷奶奶们啊,这些妈妈们,你们带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疾病刚刚好的时候,一定要以清淡饮食为主,等他的胃气恢复了之后,才能够吃好的,喝好的,否则你就是害了他。
好,那么讲到这里呢,这条条文是讲清楚了,但是这条条文后面有点有歧义的地方,在哪里呢?在这个方子的后面。
后面他说: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这后面加的这个这段话呢,一般认为应该是晋朝的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加上去的。所以只要说本云什么什么,那一般认为是晋朝的王叔和加上去的。
如果说是臣亿等谨按,然后后面的内容呢,就应该是宋朝的林亿等人加上去的内容,是给皇上交差的啊。因为我们学习的这个版本的《伤寒论》,是《宋本伤寒论》,是林亿等人在皇帝的授权之下整理的官修《伤寒论》版本。
那么157条后面这个本云什么什么什么,这个一般认为是晋朝的王叔和加上去的,而158条的这一个甘草泻心汤方的后面,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也就是说这一段前面有臣亿等谨按,那么我们一般认为就是宋朝的林亿等人加上去的。
那么我们还是回到第157条后面的本云啊。那么这个本云呢,既然是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加上去的,那么我们就得重视了,就得看看了,他说,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这里有一个方子,他说理中人参黄芩汤可是理中人参黄芩汤在整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并没有找到这个方子。所以我们认为理中人参黄芩汤这个方子应该是遗失了,脱落了,脱简了。
于是乎啊,就有一些人,就开始研究说这个理中人参黄芩汤,它究竟是个什么方子,甚至有人开始研究理中汤和人参汤,它们究竟有没有区别的问题?
好,我们先看一下理中人参黄芩汤是个什么方。其实这并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非常简单。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说了,说这个生姜泻心汤啊,是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白术加这个黄连组成。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反推过去不就得了嘛。那么我们通过反推用生姜泻心汤去掉黄连,加桂枝和白术不就成了已经遗失的方子,理中人参黄芩汤嘛。这样一来,理中人参黄芩汤啊,就应该是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半夏、桂枝、黄芩、生姜、大枣这几味药组成,这就是理中人参黄芩汤。
但是这个方子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没有出现过,我们只是找到了一个和它很为相似的方子。在哪里呢?我们看第173条条文。
第173条条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那么这个黄连汤啊,它是清上温下,交通阴阳,通过它的方义来看呢,它是有胃热,因为它有黄连嘛。而它的药物组成呢,和我们刚才所推断出来的理中人参黄芩汤何其相似,只是黄连和黄芩的不同而已。
另外,理中人参黄芩汤还多了一个白术,仅此而已,多了一个白术,把黄连变成了黄芩。那么黄芩呢,可以泻少阳热啊,而且这个少阳火郁不升,邪热内迫,下却大肠可以出现下利,那么代表方就是黄芩汤。因此啊,我们可以推断,理中人参黄芩汤和黄连汤很相似,只是清热。一个是清的少阳热,一个清的是胃热,就这点区别。
因为理中人参黄芩汤啊,它是清少阳热的,所以呢,他在这个里面写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其实就是泻肝胆热,说白了。
而173条的黄连汤呢,就是泻阳明胃热嘛,这样看来的话,所以理中人参黄芩汤和173条的黄连汤啊,应该是有很大联系。只是原本的《伤寒论》已经脱简,理中人参黄芩汤我们找不到了,我们只能推出来。
那么由于这里理中人参黄芩汤,有人怀疑这个理中人参是不是重复了,因为理中汤和人参汤是同一个方子,为什么呢?出现理中汤的地方,我们看这个385条条文。
第385条条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紧接说了汤法,也就是理中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另外给出了理中汤的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也就是说,在《伤寒论》里面出现了理中丸,后面有做汤法,所以我们认为理中丸也好,理中汤也好,就是人参、干姜、炙甘草和白术这四味药组成。
而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里面,又出现了一个人参汤。他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人参汤方和《伤寒论》里的理中丸和理中汤方组成成分是一模一样。
因此这个理中人参黄芩汤,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而不是像黄连汤那样直接叫黄连汤,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黄连汤它里面并没有理中丸的全部组成成分,因为它没有白术,而理中人参黄芩汤,它具有理中汤和人参汤的全部组成成分,它有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这是原因一。原因二,理中人参黄芩汤为什么不能像黄芩汤那样直接叫个黄芩汤呢?因为第172条本身就出现了一个黄芩汤。
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而这里的黄芩汤方是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所以说这个黄芩汤早就有了,有另外一个方子了,所以这里不能叫黄芩汤,而这个方子里面又多包含了白术较之黄芩汤,多了白术这一味,而多了白术这一味之后呢,理中汤和人参汤的成分都有了。因此啊,这个地方可能就叫它为理中人参黄芩汤啊,有可能是这么个情况啊。
我看很多伤寒大家学者都在考究理中人参黄芩汤究竟是个什么方。查了很多的资料,甚至引用了这一个《外台秘要》啊,《医宗金鉴》等等等等好多资料来佐证他的观点。
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样一反推就推过去了,再把《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对比就很明显了,没有必要去找一些啊,没有必要找一些并非张仲景作品的内容来佐证你自己的看法。你就用张仲景本人的典籍啊,你要么从《伤寒论》那里找,要么从《金匮要略》那里找。从其他的书里面找的话,那些版本它的真实性本身就存疑,你用一个存疑的东西再来去解读和推断本身就模棱两可的问题,那岂不是疑上加疑吗?
好,那么以上呢,就是我对已经失传了的方子理中人参黄芩汤的一点点看法啊,也包含了我的一些自学的一些习惯和方式。在这里呢,一并跟大家分享一下。
好,那么关于这节课呢,我们就讲到这里,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04-30 · 浏览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