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如何消除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隔阂---让生物医学研究成果造福人类

发布于 04-28 · 浏览 921 · IP 广东广东
img

临床研究与机制研究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与相互轻视是医学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群体之间的相互“鄙视”现象,本质上源于学科目标、研究方法、评价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矛盾在科学界并不罕见,但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和理解来弥合


img

(图1 国家重大专项中基础研究的资助比例远高于临床研究[1-2]) 

具体原因分析

 

1. 研究目标的分歧

临床研究以解决具体医疗问题为核心,例如验证药物疗效、优化治疗方案等,其成果需直接转化为临床指南或诊疗规范。然而,国家科研资助体系长期偏重基础研究(如机制探索),导致临床研究者在项目申报、成果评价中处于劣势地位。例如,国家重大专项中基础研究的资助比例远高于临床研究,使得临床医生常抱怨“医学科研被异化为基础研究[1-2], 但不得不说医学研究注重更多机制中标概率更大[3]。 

研究分歧

临床研究: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导向(如药物疗效、疾病诊断),强调应用价值和患者直接受益。

机制研究:以探索疾病或治疗背后的生物学原理为目标(如分子通路、细胞机制),追求理论突破和机制解析。

矛盾点-无法快速转化与非科学发现

临床研究者可能认为机制研究“脱离实际”,无法快速转化为临床价值;

机制研究者可能批评临床研究“缺乏深度”,只是“试错”而非科学发现。


 

2. 方法论差异-临床:强调结果和统计学意义 vs 机制注重逻辑和可控性

机制研究聚焦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或系统层面的原理,其价值体现在理论突破而非直接应用。这种“从实验室到论文”的路径与临床研究“从患者到证据”的逻辑存在根本冲突。例如,机制研究者可能认为临床研究“缺乏科学深度”,而临床研究者则批评机制研究“脱离患者需求”[4-5]

研究策略不同

临床研究:依赖大样本统计、随机对照试验(RCT)、流行病学方法,强调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统计学意义。

机制研究:采用实验室技术(如基因编辑、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实验),注重机制的逻辑严谨性和实验可控性。

冲突表现-不适用于人与“不够科学”

临床研究者可能质疑机制研究的“体外结果”是否适用于人体;

机制研究者可能认为临床研究的混杂因素过多,“不够科学”。


3. 评价体系与学术文化

临床研究依赖真实世界数据(RWD)和临床终点(如生存率、生活质量),但部分临床试验因伦理或成本问题,常采用替代终点(如生物标志物)或短期观察数据,导致结果可信度受质疑[6-7]。

评价体与学术文化差异

机制研究则以实验室数据(如细胞实验、动物模型)为核心,其严谨性受控实验保障;但临床转化率不足10%,加剧了双方对彼此科学性的不信任[8]。

学术界对临床研究的评价多局限于论文影响因子,忽视其临床转化价值;而对机制研究的评价则侧重理论创新,缺乏对应用潜力的考量

@@@例如,某临床研究团队因未能阐明药物作用机制而被拒稿,而机制研究因未开展临床试验被批评“纸上谈兵”


各自认为的顶刊

@@@临床研究常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高影响力医学期刊;

@@@机制研究更倾向于《自然》《细胞》《科学》等基础科学期刊。

资源竞争激烈

双方可能争夺科研经费和学术话语权,导致互相贬低对方的重要性(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超过70% [1,2])。


4. 时间维度的压力

@@@ 临床研究:快速响应患者需求(如癌症新药研发),周期相对较短;

@@@ 机制研究:可能耗费数十年才能揭示一个机制(如CRISPR技术的理论基础)。

@@@ 争论点:临床研究者可能认为机制研究“效率低下”,而机制研究者则批评临床研究“急功近利”。


5. 教育与背景差异


@@@ 临床研究者:多具有医学背景(MD),更关注疾病表型和治疗结局;

@@@ 机制研究者:多来自生物学或生物化学领域(PhD),擅长分子机制和实验室技术。

@@@ 语言隔阂:双方对“科学问题”的定义和术语体系存在差异,导致沟通障碍。

 

6. 典型案例与争议


经典争议案例

某些抗癌药物通过机制研究被发现,但因临床效果不佳被放弃;部分临床疗法(如某些免疫疗法)早期机制不明,但通过临床观察意外有效。

互相依赖的真相

机制研究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如PD-1/PD-L1抑制剂开发);

临床现象为机制研究提供方向和验证场景(如耐药性观察推动机制探索)。

如何弥合分歧?

交叉学科合作:推动“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建立临床与实验室的桥梁。

共同目标教育:强调两者对医学进步的互补性(例如:mRNA疫苗的成功依赖数十年基础研究+紧急临床验证)。

评价体系改革:鼓励跨领域成果的评价标准(如兼顾机制深度和临床影响)。

 

7.政策与制度环境的滞后性

科学的分工本是为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学科壁垒可能阻碍整体进步。临床与机制研究的对立,本质是“应用”与“理论”之争的缩影,而医学史上重大突破(如青霉素、基因治疗)往往源于两者的结合。只有打破偏见,才能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转化。

现行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2024年发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虽强调规范管理,但未明确临床研究与机制研究的协同机制。例如,政策要求“临床研究不得以注册为目的”,但未提供机制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具体路径[2]。

价值共创模式的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康力团队提出的“临床研究中心多主体价值共创模式”,通过整合医院、高校、药企资源,构建“决策-协同-评审-转化”全链条机制,已在英美案例中证明可提升转化效率30%以上[4]。但此类模式在国内尚未普及,导致两大群体仍各自为战

强化资源整合平台 

推广“临床研究协同网络”(如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要求机制研究团队必须参与至少1项临床研究设计,临床团队需完成机制验证实验[5,9]。

政策创新试点 

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临床-机制研究特区”,允许:临床数据直接用于机制研究的预实验;机制专利优先进入临床研究队列;

设立“临床转化医学”专业学位,要求学生在机制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各完成1年轮转,并参与1项全流程研究项目[2]。


跨学科人才培养“临床转化医学”专业学

设立“临床转化医学”专业学位,要求学生在机制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各完成1年轮转,并参与1项全流程研究项目[2]。要求学生在机制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各完成1年轮转,并

设立“临床转化医学”专业学位,要求学生在机制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各完成1年轮转,并参与1项全流程研究项目[2]。

参与1项全流程研究项目[2]。


设立“临床转化医学”专业学位,要求学生在机制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各完成1年轮转,并参与1项全流程研究项目[2]。

 

9 就业的些许建议

目前大环境,临床研究和基础/机制研究的学生尽量不要跨界。不然将出现“医学科研被异化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异化临床研究”对于不同人来说大概率“四不像”-痛苦的研究经历。本专业有点牛p的人,不要以为你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就不信邪要去闯一下,一定要相信“世代的尘埃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




每日一言:爱自己!!!做科研!!! 每文格言。《哪吒》申公豹:“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如果有用,关注楼主GBhouse,点赞+讨论,攻击型人格请请请不要关注和阅读!!!



参考文献


[1]https://www.shsmu.edu.cn/news/info/1002/5551.htm

[2]http://www.nhc.gov.cn/qjjys/s7945/202409/bdb18f33eea8462b876c155d5ba529c4.shtml

[3]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3/202304-656-661.pdf

[4]https://yizhe.dmu.edu.cn/article/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24.10.09

[5]https://yizhe.dmu.edu.cn/data/article/yxyzx/preview/pdf/10-kangli.pdf

[6]https://jirm.whu.edu.cn/jwk3/xxzyglxb/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900

[7]https://www.cirs-group.com/cn/md/ru-he-li-jie

[8] https://crc.gzzoc.com/newsDetail?content_id=1309&fid= [9]https://yizhe.dmu.edu.cn/article/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24.10.09

最后编辑于 04-29 · 浏览 921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