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普:如何面对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很常见,绝大多数是由于病毒性感冒导致的暂时性减少,一两周后会自然恢复。但在少见情形下,白细胞减少可能就是某种疾病的信号,信号本身没啥危害,但后面的意义就是十分关键了。老天给了你信号你不重视,以后出了不好的状况就不要埋怨老天不待见你了。发现白细胞减少,吃点升白药对付过去?不过是粉饰太平的做法。最好找血液专科医生初步检查下,看看有没有严重疾病的迹象,不用要求一下子确定原因,只是初步筛查下严重疾病,可能是检查肝胆脾超声或者抽血化验肝功血沉之类的简单检查,如果没有严重疾病迹象,就可以安心等待2周,再复查血常规,如果恢复了就没事了,如果还是低甚至更低了,就要深入的进行专科检查,必要时还要做骨髓穿刺检查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深入的专科检查,既然叫专科检查,那就是需要专业理论来指导的,不是凭借常识来想当然。如果没有其它明显线索,那么只能从外周血白细胞的构成来分析,白细胞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白细胞减少,通常是其中之一的明显减少导致的,如果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比较稳妥的分析方法就是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入手,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分布于分裂池、储存池、边缘池、循环池,正常情况下在各池的半衰期是固定的,我们血常规检测的是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浓度,中性粒细胞循环池的半衰期是6.7小时,当有类固醇激素作用时半衰期会延长到10小时,这会明显增加白细胞浓度,当然还有储存池向循环池释放速度的因素,肾上腺素会将边缘池的中性粒细胞向循环池迁移,会增加白细胞数量,而内毒素会将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向边缘池迁移,会减少血常规白细胞数量,等等,这些理论指导我们可以应用肾上腺素试验来评估中性粒细胞体内分布情况、G-CSF试验评估粒细胞增殖功能、类固醇激素也可以评估骨髓储存池大小,以上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什么环节出的问题,这只是深入分析的一个途径,我们还可以做骨髓穿刺直接分析骨髓固有细胞数量形态特征,这也能帮助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分析原因,是为了找到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那个疾病的线索,只要确定了疾病,治疗起来就能有的放矢,现代医学,很多以前认为不可治疗的疾病现在都能治疗得很好。上面说的都是中性粒细胞,那么淋巴细胞减少,遵循的是另外的理论和经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科技在发展,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
最后编辑于 4 天前 · 浏览 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