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这样算“医学奇迹”还是“医学Bug”?
主任正捧着保温杯,美滋滋地喝着龙井,诊室门突然被撞开,小医生风风火火冲进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片子:“主任!那个肱骨粉碎性骨折的胖大哥,三个月了还没愈合!片子跟打了马赛克似的!”
第一章:复位成功的“虚假繁荣”
主任慢悠悠放下杯子:“急啥?看看之前的片子,先说说当初怎么给他复位的?”


“当时患者在外地跌倒致左上臂畸形,肿痛,活动受限,拍片一看肱骨变成了三节棍,当地医院肯定建议手术治疗呀,但患者可不想手术治疗,所以跑到我们医院来寻求保守治疗。”


外院石膏固定,到我院拍片复查示断端仍错位明显。

“当时那手臂肿得比大腿还粗!”
小医生手舞足蹈:“我按您教的杨氏三步复位法进行复位!患者坐稳,把患肢摆放在屈肘九十度前臂旋后位,我一手拉胳膊沿上臂纵轴方向牵引,一手在断端挤压骨头,‘咔嗒’一声,复位完美!他还夸我手法比推拿师傅还温柔!”
主任点头:“然后呢?”
小医生得意洋洋的说:“然后当然是小夹板固定,绷带缠得严严实实,活像个‘木乃伊快乐臂’!患者开心得当场要请我吃火锅——当然我拒绝了,毕竟得保持医生形象。”


整复固定后拍片复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主任幽幽补刀:“然后他出门就偷偷用‘木乃伊臂’夹了片毛肚是吧?”
小医生一脸郁闷“这个就不知道了呀,我也不能24小时守着他吧?”


伤后半个月拍片复查对位对线依然良好,我还想着一个经典病例又诞生了呢


伤后一月随访拍片复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线感觉稍模糊,但局部体查还是有压痛和纵轴叩痛。


伤后近2月患者自行拆除外固定来院复查显示骨折断端较前移位。告知患者继续配合外固定治疗。


伤后2月余拍片复查示骨折线稍模糊,局部压痛明显减轻,活动较前好转,小医生除了反复强调注意保护患肢也只能默许患者自行拆除外固定。
第二章:三个月后的“打脸时刻”


小医生哭丧脸:“这次复查片子一看,除了断端向前成角外,骨折缝比我的工资条还清晰!患者还乐呵呵说‘没事,我骨头懒,随我’!”
主任叹气:“早告诉你,这患者是‘骨折不愈合高危人群’——肥胖、粉碎性骨折、肱骨中段血供差,还天天用‘佛系心态’对抗医嘱!”
小医生不服的轻声嘀咕:“可咱们当时固定得很稳啊!”
主任敲黑板:“稳?他体重200斤,肱骨承受的剪力比你房贷压力还大!再加上他偷偷用患肢拎外卖、撸猫……小夹板早变成‘心理安慰剂’了!”
第三章:主任的“不愈合因素”小课堂
主任边泡茶边开讲:“影响愈合的五大‘坑’:
患者因素:胖=骨头负担大;自创‘康复疗法’=不恰当的功能锻炼;自行拆除外固定=不配合治疗。
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像拼乐高,少一块都拼不上。
血供问题:肱骨中段是‘血荒地带’,愈合速度堪比蜗牛跑马拉松。
固定不稳:夹板再紧,也架不住患者‘作死’。
感染或代谢病——幸好这大哥没有,不然雪上加霜。”
小医生懊恼的问:“那咋避免?”
主任瞪眼:“首先,别选‘佛系患者’!其次,加用肩肘吊带分散应力,配合直角托板加强固定;最后,每天微信轰炸他‘别乱动!’”
第四章:四年后的“意外结局”


四年后的某天,小医生狂奔进门:“主任!那大哥终于被我请来复查了!骨折还是没完全愈合,但他居然能单手提桶装水!”


主任淡定喝了口茶:“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显示‘纤维愈合’——这叫‘骨折界的亚健康’,何必强求骨性愈合?”
小医生感觉有点懵:“那……不用处理了?”
主任高深莫测的说到:“我们杨氏骨伤科讲的就是‘功能至上’。他若安好,便是晴天;若强求手术,可能晴天霹雳——骨萎缩、感染风险了解下?”
尾声:医学与哲学的碰撞
患者突然探头:“主任,我这样算‘医学奇迹’还是‘医学Bug’?”
主任微微一笑:“算‘医患合作典范’——你负责佛系,我负责淡定。”
小医生默默在一旁嘀咕:“合着咱俩白操心了四年……”
主任递过茶杯:“来,喝口10块的龙井压压惊。”
小医生怒道:“这明明是我送的200块一斤的!”
后记: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安慰”——偶尔,还得学会和骨头“妥协”。
肱骨干骨折因为对于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的要求不高,一般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依然存在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各位老师在临床中还是需要提前跟患者进行沟通,特别是横断型肱骨干骨折、肥胖患者、合并感染或代谢疾患的患者及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避免纠纷发生。



最后编辑于 04-26 · 浏览 1.9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