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张胜兵品《伤寒》第130讲:太阳病(153条 · 争议条文)

发布于 04-21 · 浏览 657 · IP 湖北湖北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5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30讲:太阳病(153条 · 争议条文)

太阳发汗表仍在,误下成痞表里虚,

阴阳两伤仅里证,误用烧针伤心液,

心神被扰见胸烦,土虚木乘面青黄,

阳虚失养肤瞤难,真武加减可去寒,

如若微黄手足温,土气渐复病易愈。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3年的4月3日,现在是晚上的09:53。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53条条文。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这条条文,是很难讲的,为什么?因为这条条文的争议太大。古往今来,很多医家认为这条条文,前言不搭后语,矛盾重重,认为这条条文不需要学习,因为很多医家都认为,解读这条条文的医家只是为了解读而解读,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比方说清朝的曹颖甫,在《伤寒发微》里面,他说:

太阳病发其汗。犹曰太阳病当以汗解也。无问在表之用麻黄。在肌之用桂枝。一也。所难解者。遂发热恶寒耳。岂未经发汗之前。本不发热。本不恶寒。因发汗之故。遂致发热恶寒乎。若初不见发热恶寒。何以知为太阳病乎。此不可通者一。医虽至愚。谁不知发热恶寒之当发其汗。何至误用硝黄。则因复下之句因字。全无着落。不可通者二。今细玩本文。特于恶寒上遗脱不字耳。如此则因字方有着落。盖太阳发热恶寒之病。一汗之后。遂致发热不恶寒。此时颇类传入阳明。因其似阳明而下之。太阳水气。已由一汗而衰。不能再做结胸。于是虚气无所附丽。因结于心下而成痞。盖发汗则卫气虚。阴液伤于上也。下则营气虚。脾阳陷于下也。阴阳气正并竭。更以烧针损其已伤之阳气。耗其已伤之阴血。遂致胸中烦热。血凝则面色青。湿聚则面色黄,烧针动经。故肤瞤血凝,湿聚周身皮肤跳动。皆正气不支之象。故曰难治。但见面色萎黄。手足温者。初不过脾虚湿盛。故曰易愈。于太阴中求之足矣。愚按阴阳气并竭下。忽著无阳则阴独五字。殊难解说。前即云阴阳气并竭矣。何所见而指为阴独乎。自来注释家。往往囫囵读过。故所言并如梦呓。仲师何以不言阴阳并竭。盖气为阳。汗后肺阴外泄而卫气一伤。下后脾阳下陷。而营气再伤。营卫之阳气两耗。而痰湿结痞于心下者。乃独存无气之浊阴。故曰无阳。无阳者。无气也。试观胶粘成块之白痰结晶体者。方在咯出之时。咽喉中已觉冰冷。此即浊阴无阳气之明证。心下之痞。正如是耳。

那个曹颖甫,最喜欢更改《伤寒论》原文,有的时候讲得有道理,有的时候呢,实在是误人子弟。

那么为什么我在这里要引用曹颖甫关于本条条文的发挥呢?因为他代表了很多医家认为153条条文前言不搭后语,不可通其一,不可通其二,等等。

那么,是不是我就赞成曹颖甫的观点呢?非也。曹颖甫在这里的观点,简直就是,可以说是文句不通,对汉字的理解,功力浅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原文,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这个遂字,他就把它解读成,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于是,就,解读成这个意思,如果解读成这个意思的话,那我对曹颖甫,他的这个文字功底呀,实在是持相当的怀疑态度。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遂还有其他意思的话,你可不可以查一查《说文解字》呢?《说文解字》关于遂这个字有很多个意思,而普通老百姓所知道的是“于是、就”,这么个意思,于是发热恶寒,就发热恶寒。如果仅仅是这样去解读的话,那么肯定是于理不通,但是遂这个字仅仅只有这个意思吗?当然不是。

我们看一下《说文解字》对遂这个字,还有哪些解读呢?遂,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执迷不悟,也可以叫遂迷不悟,就这个遂。那么遂迷不悟,执迷不悟怎么解读?意思就是说坚持,继续保持,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而不觉悟,这叫做遂迷不悟,执迷不悟。那么这个遂是什么意思?这个遂是因循、继续的意思。遂迷不悟就是继续执迷不悟的意思,继续。这个遂是继续,可以作继续讲,因循,因循、继续的意思。

那么,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遂有这么个意思的话,这里的解读,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太阳病,医发汗,发汗之后呢,遂发热恶寒,继续发热恶寒,是继续,可以作继续讲。

那么如果作继续讲的话,曹颖甫所说的这一个不可通,第一就是个错误的,是他自己不可通,不是别人不可通,那么这个遂应该作继续讲,因循的意思。

也就是说,太阳病本来就应该发汗,太阳病,医发汗,医生本来用了发汗的方法,遂发热恶寒,那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继续发热恶寒。说白了,就是太阳病用了发汗之后,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太阳病用了发汗的办法,并没有得到解决,在《伤寒论》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条文呢?当然有,而且还普遍存在于《伤寒论》我们之前学过的条文当中。

好,我们看《伤寒论》第12条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那么,在这个条文的后面列举了桂枝汤的方,然后,在这个方子的说明里面,他说,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句话很重要,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你用桂枝汤去发汗解表,即使你用对了,如果你让其如水流漓,这个表证也解决不了。所以说你用对了方子,都不一定能把问题解决。那么这一个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有何不妥呢?用了发汗的方法,仍然还继续发热恶寒,有可能是你用桂枝汤没用对。

我们再看第16条条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你看太阳病三日,成了坏病了,那桂枝汤还不能用了。

我们再看第25条条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也就是说,吃了桂枝汤,它仍然还有汗,出了大汗,脉洪大,我们仍然可以用桂枝汤来继续地服用。所以说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是有可能出现的。有可能你用对了桂枝汤,它还发热恶寒,这个时候你可能还要用桂枝汤。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我们再看第57条条文。57条条文,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说明什么?说明,伤寒发汗已经搞定了,这个病已经解决了。但是过了半天,它又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桂枝汤。

那么我们举这么多条文说明什么?只是为了说明,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这个遂是继续的意思,因循、继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因此说,这条条文的前面不通,这个曹颖甫所说的,请恕我张某人实难苟同。

好,那么太阳病,医发汗,用了发汗的方法,仍然还有发热恶寒的这个表证。但是这个医生呢,他并没有继续用解表的方法,而是什么?因复下之,采用了下法来治疗表证。很显然这是个错的,因为这是误用了下法。

那么误用了下法之后呢?伤及脾阳,而表邪内陷,表邪乘虚内陷,而脾阳又被伤,因此就结于心下,而形成了心下痞。结成心下痞,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用了发汗的方法,发汗的方法可以伤表,又用了下法,下法又伤里,因此就出现了表里俱虚。

所以表也伤了,里也伤了,就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什么意思呢?这个阴,发汗是可以伤阴的,而误下是可以伤阳的,所以发汗伤阴,误下伤阳,那么这个阴阳气就都虚了,那么阴阳气并竭的这个竭,并不是没有了的意思,而是虚竭。虚就是竭,竭就是虚。古人他用字的时候,不喜欢重复用字,重复用的话,显得文章读起来重复,没有文笔不够美。你看表里俱虚,表里俱虚,前面有个虚,后面如果又搞个阴阳气并虚,又是一个虚字,就显得重复。

因此,阴阳气并竭的竭也就是虚,所以表里俱虚是指,是指针对于内外而言,外面也虚了,内面也虚了。阴阳气并竭是指阴阳,针对阴阳而言,发汗伤阴,误下伤阳,那么这里的阴阳气是指阴和阳都被伤了而虚,所以说白了,这里应该是表里俱虚,阴阳气皆虚,就是表里阴阳都虚,就这么个意思。因为采用了发汗,又采用了误下,所以表里阴阳都虚。这个竭就是虚的意思,它只是为了在文笔上和前面得表里俱虚得虚不产生重复,因此他用了一个竭字。

后面无阳则阴独。这个无阳则阴独和前面的阴阳气并竭的阴阳不是一个意思。仲景为了区分前面的阴阳和后面的阴阳意思不同,因此特意在前面阴阳气并竭加了个气字。如果他说阴阳并竭,无阳则阴独,那么读起来很容易误解成这两句自相矛盾,因此曹颖甫说无阳则阴独和前面的阴阳气并竭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并不矛盾,为什么?前面的阴阳气并竭的阴阳气是指阴阳两伤,发汗伤阴,误下伤阳,而后面的无阳则阴独的阳和阴并不是阳气和阴气,而是什么,而是指表里。

无阳是没有表证了,阴独则有里证,这个阳是指表证,阴是指里证,所以无阳则阴独。那么为什么他不说无表则里独呢?因为前面有一个表里俱虚,已经有表里这两个字了,他在这里不想重复,所以无阳则阴独。而无阳代表没有表证,在我们前面的条文当中长期多次出现在这里,我就不啰唆了。所以这里的阳代表表证,阴代表里证,无阳则阴独,是没有表证,只有里证。

那么,为什么没有表证,只有里证?因为表证,因为你的误下以及内陷,只有里证了。这个里证出现的是心下痞。心下痞,它不是表证,它是里证。

出现心下痞之后,本来应该用泻心汤之类的去治疗的,结果这个医者可能认为他汗出不彻,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复加烧针,开始用烧针,那用了烧针之后,大家知道我们前面有很多条文关于有火劫啊,烧针这些,那么我们看一下关于烧针它可以导致人出现什么情况?

112条条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117条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条条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19条条文: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说明什么?说明用温针、用烧针、用火针是一种迫汗,强迫发汗的方法,可以伤及心液,伤及心阳而出现心神被扰的这一个胸烦,甚至惊悸、惊狂等等。

因此,条文中说“复加烧针,因胸烦”加了烧针之后出现了胸烦,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另外一种情况是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那么,这两种肤色以及肤瞤者和手足温者,它们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这个面色青黄,青为肝色,黄为这个脾色,青黄是土虚木乘之色。而且还有肤瞤者,这个肤瞤者,这里就有讲究了。什么叫瞤?我们之前学习过,瞤是什么意思?瞤是指跳动,肤瞤是指肌肤,肌肉跳动。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肌肉的跳动?有两条条文,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我们先看第38条条文。

第38条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克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也就是说,这一个脉象比较弱的人,如果服了大青龙汤,就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瞤。

好,我们再看第82条条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你看,这里都出现了这个字,仲景用字,它是很有讲究的,那么这两个地方都用了这个瞤字,而瞤是跳动,不受控制,不自主地跳动。

那么根据这两条条文分析,第38条条文的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因为发汗太过,它是发汗峻剂,那么它会大汗亡阳,损阴亡阳,经脉失去温养,请注意经脉失去温养,而真武汤是阳不制水,泛溢肌肤。那么同样是肾阳虚,经脉失于温养,也就是说仲景在用瞤这个字的时候,是阳虚失养,这个才会出现瞤动,才用瞤这个字。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阳虚而寒引起的肌肉的不自主地运动,或者说跳动,仲景称之为瞤动或者瞤。而如果是因热而引起的不自主的一种抽搐,那么仲景用的是瘛疭这个词。所以瘛疭和瞤动都代表肌肉不受自主的一种运动,但是它们却因寒因热有不同。阳虚经脉失养的运动,用的是瞤这个词,而因热或者热极生风,热而伤阴引起的肌肉抽搐,仲景用的是瘛疭。

比方说《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所以在这里,我们跟大家把这一个瞤动和瘛疭把它区别开来,因此有瞤这个词的时候,是指阳虚失养,那么它的肌肉、筋肉才会瞤动。

因此,这里的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其实是指这一个木邪乘土,又有阳虚,这个经脉失养而出现瞤动。那么仲景说难治,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但是根据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难治,它有阳虚失养这种情况,或者阳虚,甚至阳虚水泛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考虑到第82条条文有真武汤能治疗这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用真武汤来加减,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加减一下,温阳祛寒来治疗,所以,这里的难治不是不能治,可能需要一点时间调理。而仲景给出了第82条条文,给出了关于肤瞤动的治疗大体方向。

那么如果说这个面色它是微黄,不是青黄,手足温者。我们刚才已经说了,肤瞤者,它是阳虚失养,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面色青黄,肤瞤者应该是手足不温,而今色微黄,手足温者说明什么,说明土气渐复,脾土之气渐复,渐渐地恢复了,因为手足温了。说明他什么?说明他的阳虚不厉害,脾胃功能还不错,脾阳得以温煦,经脉得到通和,这个病就容易治疗,或者说容易痊愈,如果他手足温,慢慢的自己都能好,因此他说易愈。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条条文,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前言不搭后语,这条条文形同虚设,没有必要学习呢?当然不是。

只不过以曹颖甫为例的这些人,要么在学医的时候没有去研究古代汉字,没有研究《说文解字》,要么就没有联系上下文前后文,对这条条文进行细细地品读,他们都没有,反而自作主张地加加减减,把条文加加减减,为了让它更通顺,更能按照他的意思去理解,改得面目全非。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去解读:太阳病,医生使用了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发汗之后,患者仍然还有发热恶寒,这个时候,医生误用了攻下的办法进行治疗,导致了这一个表邪乘虚而入,脾土受伤而出现胃脘部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出现表里都虚,发汗伤阴,误下伤阳,阴阳都虚,没有表证,只有心下痞的里证的这种情况。医生又用了烧针法来进行治疗,强行发汗,出现了这个心胸部烦躁不安,面色青黄,肌肉跳动,这样的情况很难治疗;如果表现为面色萎黄,手足温暖,则较容易治疗。

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写的开篇诗,现在就都明白了。太阳发汗表仍在,发了汗表仍在,应该继续用发汗的方法,结果他采用了误下的办法,“太阳发汗表仍在,误下成痞表里虚,阴阳两伤仅里证,误用烧针伤心液,心神被扰见胸烦,土虚木乘面青黄,阳虚失养肤瞤难,真武加减可祛寒”。阳虚失养出现瞤动,仲景已经给出了真武汤,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可以通过真武汤的思路去治疗它,虽然说难治,也要去治,“如若微黄手足温,土气渐复病易愈。”如果是面色萎黄,并没有青色,手足渐渐的温了,那说明什么?说明脾阳已经得到了恢复,那么这个病,就很容易治疗,就这么简单。

这个条文很难理解吗?不难理解。有争议吗?争议不应该有那么大。刚才我们看了他这个曹颖甫的,他那是争议吗?那他自己是在瞎搞,乱改一通,那么我通过我这样解读之后,大家还认为他解读得有道理吗?很显然,他解读的完全是牵强附会,说实话,不知道他是怎么留名青史的,漏洞百出。

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特别是像《伤寒论》这样有争议的经典,很多已经成名成家的人,他们所讲的东西都不一定正确。所以,我们在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学习《伤寒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你就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越不会被别人忽悠。我时常跟人说,我说读书,它不一定能够让你发财,也不一定能够让你得到其他的很多好处,但是它一定能够让你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如果说你读了很多书,但是一点鉴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么你的书白读了。就跟网上有很多人说,哎呀,张胜兵是神棍。自从抗疫那年是神棍以后,那么张胜兵就是神棍了。那么有很多人给我留言,说网上有很多说我是神棍的,说我不好的文章,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这个删除它或者怎么样?我的回复是,如果想找我看病或者找我学习,跟我学《伤寒论》或者学中医的人,连这一点鉴别能力都没有的话,网上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的话,他也不用找我看病了,也不用跟我学习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鉴别能力。一个神棍可以写十几本书,可以讲几千节课,请问是什么样的神棍?

但是有很多人并没有看网上的一些负面消息,仍然在学习我的课程,听我的课,一些病人来找我看病,足以证明一点,他们是有鉴别能力的。而且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这一个现象,就是在学习我的《伤寒论》,或者说买我的书的人,绝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好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武大等等这一些名校的毕业的人,相反的,他们更容易接近我,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有鉴别能力。他们为什么读书好?!

而那些说我是骗子,说我是神棍的,往往是一些文盲或者说没有鉴别能力的人,所以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就说网上说什么都有,但是有鉴别能力的人,要么是高学历的,要么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那一群人,那学《伤寒论》也是这样,你学了很多医家的《伤寒论》,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鉴别能力,不知道谁说得对,谁说的错,那么只能证明要么你智商有问题,要么你知识储备太少。

好,那么我们很久没讲课了,今天讲的这节课,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这是四月份了,我们的《伤寒论》又出了两本书,这个月一定可以上市。而这个月上市之后,我可能会抽点时间跟大家见面,或者搞一个这个《伤寒论》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到时候,我想如果有幸跟大家面对面的话,来当场回答大家有关《伤寒论》的一些问题,互相地探讨提高,为这一个传承中医药做出那么一丁点儿的贡献。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伤寒 (21)
表证 (1)
里证 (-1)

最后编辑于 04-21 · 浏览 657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