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医案集锦(48)——四白穴痛,为何弃阳明而取厥阴?

关思友医案(《河南中医》):
许某,男,60岁。1998年8月2日初诊。患者的一侧鼻翼旁四白穴偏外处疼痛20日,日轻夜重,痛处不移,痛如火灼,瞬间即愈。患者性情急躁易怒,怒则痛甚。经中西医调治半月,有时疼痛减轻,然移时其痛如故。刻诊:症如上述,见其舌质红,苔黄腻,舌下络脉色紫,切其脉弦而有力。循经辨证,认为系湿热瘀阻肝经,致使经气不通,治宜清肝利湿,佐以活血通络,理气止痛。处方:
甘草10柴胡13栀子12黄芩12木通7泽泻30生地30当归30丹参30龙胆草15车前子30(包),水煎服。
另取全蝎15克、蜈蚣3条,共研细粉,分为6包,每服1包,日服2次,温水送服。
患者服上方后,一剂知,二剂已。
原按:从循经辨证着眼,足厥阴肝经,“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考虑到肝经经过鼻旁,其循行路径正好经过疼痛处,而非足阳明经所循行之处。再审查其兼证,患者性情急躁易怒,怒则痛甚;其舌质红,苔黄腻;切其脉弦而有力。因此,认为是湿热瘀阻肝经,致使经气不畅所致。是以从清肝利湿热着手施治,投以龙胆泻肝汤;又因其舌下脉络色紫,且阵阵灼痛,痛处不移,故加丹参以活血化瘀,疏通经脉。
临床所见,此法对于痉挛性疼痛,而予止痉解痉止痛,每获卓效。
本案循行辩证,标本兼治,用药贴切,是以效捷。
最后编辑于 04-20 · 浏览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