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医案集锦(38)——难以理解的龙火浮越!

“龙火”亦称“龙雷之火、无根之火”等等,与《西游记》里面哪吒使用的“三味真火”极为相似!
人体的“龙火浮越”是指命门火衰,阳虚不能内守所致!多见患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烦热,脉大而空,或形寒、下肢冷甚、小便频数、滑精早泄、脉沉细无力等下焦肾虚寒证,同时又有头痛、齿目咽喉疼痛,吐血衄血咳血、面赤、低热、口舌生疮,烦躁失眠等虚火上浮的证候。
如石志超、安照华医案:
患者,女,72岁。患口腔溃疡10年余,被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曾长期服清热解毒药物,效果不明显。2003年5月5日来诊,刻诊:形体消瘦,营养不良,倦怠乏力,饮食不振,口腔两颊、舌边均可见多个溃疡点,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周围充血,自觉灼痛,舌体薄,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予:熟地15山药15山茱萸6茯苓15制附子10(先煎)肉桂1克(后下)党参20白术15甘草10当归15白芍20百合15鸡内金20僵蚕15.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口服。
半个月后,患者饮食增加,乏力减轻,口腔溃疡基本消失,继服7剂以巩固。随访1年未复发。
毛以林教授评析: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糜、口疳等病的范畴,临床以口腔黏膜发红、溃烂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火气大”所致,常常服用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或牛黄清胃丸等清热解毒药物,但是往往不能奏效,反而会耗伤正气,导致肾阳亏虚,水寒太盛,龙雷之火难以潜藏,上越高位,变为无根浮游之火,扰动上窍。因此,凡是治疗五官疾病症见下焦虚火者,多可用引火归元之法。
为何下焦阳虚导致的浮游之火,易产生上焦诸窍的疾病呢?其实,这还是通过经络发生的病变。
《灵枢·经脉篇》说: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
又说: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
还说:在窍为耳;
又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由于肾阳亏虚,肾水失于温煦,导致水寒暗生才是此问题的实质!
浮游之火本应潜藏于寒水之中,而今却浮游于上,因此患者多见口含凉水以使浮火有所凭依;喜食凉食以使浮火得以暂时安静。若热食则容易引动浮火妄行,因此不喜热食;但一般来说,患者都有下焦虚寒的表现。一旦看清这个问题的本质,着眼于患者元阳亏虚的本质而进行治疗,往往会效如桴鼓!
在治疗方法上,《景岳全书》说:若寒极生热而火不归原,即阴盛格阳,此假热证也;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
《医学心悟》说:肾气虚寒,逼迫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即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但附子、肉桂之用,却别有深意!
张元素说: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湿之圣药!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本草汇言》说: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炎,咽喉不利,饮食不入。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肉桂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使阳长则阴自消……。
方剂之中少量应用附子、肉桂,引火下行,治疗虚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效果显著!
但在应用肉桂时,一定要注意用量,肉桂的常用剂量为1克或更少,一般不超过3克!否则易致温燥!
亦可使用附子、干姜、肉桂打粉,用水、蜂蜜或醋调制,外敷于涌泉、关元等穴位,取其温肾固本、引火归元、上病下取、导火下行之意。
在治疗肾中阴阳的方剂之中,以少量的附子、肉桂为佐使以导龙入海、引火归宅,是为引火归元法。
毛以林教授指出:浮游之火系无根之火,与肾阴虚之“虚火”上炎,在临床上有明显的不同,阴虚火旺者虽亦有肾虚症状,但不会见到虚寒表现,多有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等表现。
<谨注:引火归元,李可老先生亦有精彩医案;此病系肾阳亏虚,虚火上炎,肾脏藏真阳,其火沿经络上炎,肝脏在其中关系重大。或认为肾阳为“灶中之火”,而肝脏则为“拨火”之木棍。此语颇有新意!
亦有“水浅不藏龙”,或“水寒不藏龙”之说,亦颇有新意!
“火神派”所推崇的“潜阳丹、封髓丹”证,其意在此乎?>
最后编辑于 04-18 · 浏览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