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张胜兵品《伤寒》第128讲:太阳病(151条 · 误解1800年的气痞)

发布于 04-16 · 浏览 294 · IP 湖北湖北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5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28讲:太阳病(151条 · 误解1800年的气痞)

气痞自濡本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金鉴误作草泻心,隐庵竟注是虚寒,

刘老苟同是气包,无己元御当没说,

一代宗师胡希恕,谬论炎症泻心汤。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3年的2月15号,现在是晚上的09:10,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51条条文。

刚才我们的开篇诗针对于这一条争议了1800多年的条文,发表了一下我的看法,开篇诗也即是将1800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伤寒大家,对本条条文解读的各种不同的观点的一个总结,当然,我本人的观点已经在头两句诗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说白了,成无己、黄元御、《医宗金鉴》吴谦、张隐庵,刘渡舟刘老、胡希恕胡老等等,他们的观点实属我张某不敢苟同。

先把原文解读完毕,然后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这一篇开篇诗,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的。

先看第151条条文的原文: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有的版本不一样,有的版本是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这个反和复在这个地方版本的不同,这个字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争议还相当的大,如果说我们仅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一下的话,我们可以这么来把它白话解:脉象浮紧,本应该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却反而采用了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表邪趁虚入里,形成了痞证,用手触按柔软而不痛,这是无形的邪气壅滞所导致的,是谓气痞也。称之谓仅仅只是气痞耳,但气痞耳。但:仅仅、只是,仅仅只是气痞而已,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仲景在这条条文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意思就是说,脉象浮而紧,这是太阳伤寒的脉象,脉象浮紧,说明有寒邪在表,本应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解表就搞定了。但是,这个医生,他误用了下法进行治疗,误用了下法治疗,那么这个寒邪又由表入里,也就是所谓的紧反入里。那脉浮而紧,“浮”代表“表”,“紧”代表“寒”。为什么不说一个脉浮紧,而反下之。他说一个脉浮而紧?在这里,是为了强调,这里用脉象来指代它的病机,这是仲景的一贯作风。

后面而反下之,或者说而复下之,为什么会这么说?“而”表示转折,本来应该发汗的,结果用了错误的方法,用了下法。紧反入里这个紧,就不要把它理解成脉象浮紧,变成了脉象沉紧,不能这样理解。应该把这个紧理解成什么?寒!脉浮而紧,有表寒。浮是表,紧是寒。通过下法之后,紧反入里,那么这个寒邪,这个邪气,由于用了下法,错误的治疗方法,用了下法之后呢,那么这个寒邪入里了,叫紧反入里。仲景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那么紧反入里,其实是什么?是表寒入里,到了里面,那么表寒入里,到了哪里?则作痞。那么痞是哪里?痞是指心下,心下但满而不痛,称之为痞。既然是心下,心下这里是哪里?当然是指胃。也就说胃这个地方出现了什么?按之自濡的痞。按之自濡,什么意思?濡就是软的意思,柔软,这个地方有点满,但是它是柔软的,用手按一下是柔软的,就这么个意思。

所以仲景说但气痞耳,仅仅只是气机在这个地方不畅而形成的痞证,而痞证是在胃这个地方,也即是心下。

那么问题来了,寒邪入里,入了哪里?入了胃,胃属于什么?属阳明。而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一般来说,寒邪入阳明会什么?会化热。当然有一少部分,或者说有一部分这个胃寒的人,寒邪入里,也会变成寒,但是一般来说,它容易化热。这就为什么说,这个阳明气分证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就这么个原因,就是清热,清阳明热。

为什么表寒入到胃容易化热?曾经,我打过比方,在以前讲《伤寒论》的时候,我就早就讲过了。我说这个胃,可以把它看成吃火锅的这个火锅,那么这个火锅,正在沸腾着,从冰箱里无论你拿着冰的羊肉,或者牛肉,或者青菜,你把它倒到这个火锅里面,它是不是很快就变热?这个就叫什么?就是外来的寒,比较寒的东西,到了这个火锅里面它变热了。

而表寒入里化热,也就是说脉浮而紧,而反下之,或者说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寒邪入里,入到胃了之后什么?寒邪入胃化热。那么化热,它是一种实质性的东西吗?不是,它是一种弥漫性的,它是一种热量,一种热气弥漫在心下,也就是弥漫在胃这个地方,形成了一种但满而不痛的痞,而这种痞,是热气弥漫在胃部,所以按它的时候还很柔软,它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东西堵在那里,而只是热气堵在那里,所以仲景才说但气痞耳,仅仅只是气痞,是气机壅在这个地方引起的不通,叫气痞。

那么什么样的气痞是按之自濡的?因为痞证基本上都是中焦气机不通,有寒热错杂的。那么寒热错杂的,是不是按之自濡?那纯粹是寒的,会不会是按之自濡?那么就要联系上下文,通过以经解经,用《伤寒论》张仲景他本人的条文来解读151条条文,就清楚了究竟151条的气痞,它是什么情况,用什么方子。

因为我认为它是热痞,这个诗的头两句:气痞自濡本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什么我认为151条条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认为它是热痞?我肯定是有我自己的见解,我还是有依据的。

看《伤寒论》第154条条文的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发现了没有?第154条明确的指出心下痞,如果按之柔软的话,按之濡,补充了一条说,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其脉关上浮,其实是什么?是为了从脉象上指出心下痞,按之濡是因为中焦有热弥漫在这里,因为寸关尺的关脉候中焦。现在是右关脉候脾胃,左关脉候肝胆,那么关脉如果说是浮脉,就证明有阳邪,证明中焦有阳邪。那么心下痞,这个地方中焦就是有热邪,有热邪,按之濡,大黄黄连泻心汤,只要把热泻下去就行了,就这么简单。而154条和本条151条所讲的是相通的。只不过151条讲了这个热痞,是因为太阳伤寒误下之后,表寒入里化热,热气弥漫整个胃部,或者说弥漫心下,形成按之自濡而作痞的气痞,这里的气痞是指热气,邪热弥漫在中焦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如果认为这条条文解读的还不够,那么再举一条来佐证一下。《伤寒论》第164条条文: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个已经明确的指出伤寒用了误下和发汗之后形成的心下痞,可以是寒邪入里化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第164条和第154条共同佐证了第151条就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如果认为论据还不够的话,那我再跟大家接着解读,把所有的这个《伤寒论》里所提到过的痞证都跟大家剖析一下,赤裸裸的展示在各位面前,大家自己会判断。

看一下《伤寒论》里面提到的痞证有哪些?痞证,仲景提到了有热痞、寒热交错痞、胃虚痰阻痞。

热痞,154条用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如果热痞出现了汗出恶寒的用附子泻心汤,也就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这个热痞在条文上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什么?按之濡,就是按这个心下,这个胃部是柔软的,这就是热痞的共同点。

再看痞证里面的寒热交错痞证,分别是149条的半夏泻心汤,它的原文是心下满;以及157条的生姜泻心汤,它的原文是心下痞硬;以及第158条的甘草泻心汤证,它的原文是心下痞硬而满。这三个泻心汤,通通都没有说按之濡或者按之自濡,这样的字眼,它们是心下满,或者心下痞硬,或者心下痞硬而满,不可能是按之濡,这是寒热交错痞。

胃虚痰阻的旋覆代赭汤证,也即是《伤寒论》第161条条文,它描述的是心下痞硬。

另外,除了这些痞证以外,仲景还说了痞证的类似证,比方说治疗水痞的五苓散证,治疗心下硬满的大柴胡汤证,治疗脾虚兼表的桂枝人参汤证,治疗水饮停聚胸胁之悬饮的十枣汤证,以及痰饮阻滞胸膈之瓜蒂散证,以及心下痞硬,下利不止,利在下焦的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但是这么多的痞证里面,只有热痞才出现了按之濡这样的字眼,因此可以推断第151条的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的就是第154条所说的热痞之大黄黄连泻心汤。而确定151条它是大黄黄连泻心汤,除了有第154条佐证,更有第164条下之后出现的风寒入里化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做证,之所以把《伤寒论》仲景所说的所有的痞证以及痞证的类似证通通列举出来,是为了证明符合151条的只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可能是其它情况。

看一下历代伤寒大家的解读。

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他说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则作结胸,浮不入里而紧入里者,阴邪入里则作痞,说了等于没说。

看吴谦《医宗金鉴》,他说,伤寒脉浮紧,不汗而下之,浮紧之脉变为沉紧,是为寒邪内陷,作痞之诊也。按之,自濡者,谓之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这完全就是乱弹琴,甘草泻心汤怎么可能按之自濡?看一下甘草泻心汤证。第158条条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请注意,心下痞硬而满,怎么可能按之自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你看它都已经解释了为什么是硬的。甘草泻心汤主之。这就是第158条条文,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请问《医宗金鉴》吴谦等人,它是按之自濡吗?显然不对,说的清清楚楚,甘草泻心汤是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应也,心下痞硬而满,这才是甘草泻心汤,它不可能是按之自濡。

看黄元御《伤寒悬解》,他说:脉浮而紧,应以汗解,而复下之,紧反入里,浮紧变为沉紧,则作痞证。说了等于没说,什么观点都没提出来,这是他的《伤寒悬解》,还不等于等于没解。

再看张隐庵这个人,张隐庵是清朝的,这个中医大家自称是张仲景第多少代传人,可是他在解读张仲景《伤寒论》的时候,竟然认为这一条是虚寒之象,实在是误人子弟,贻笑千年。

再看刘渡舟刘老,他说这一条是讲伤寒表实误下而成痞,而成痞,他就太那个啥了,那个他把结胸和痞证对应的太死了,太绝对了。我总觉得刘老学医有点什么,有点教条化,不灵光,不灵活,有点学八股文的味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我并没有说批评谁。刘老,当然是一代伤寒泰斗,但是他在这里的解读,实在令我张某人难以苟同。他说:太阳病误下之后,热入因作结胸,热入,热与水结,是以阳而加入阴,因为水是属阴的,表邪化热入里了,是阳加于阴,热加于阴了,热与阴结,热与水结,所以叫结胸。而这一条提出来,脉浮而紧,紧反入里。这个紧是寒,寒属阴,误下后寒邪入里,阳气受伤,热邪入里和两个阴凝结,和水凝结,就成为结胸。误下之后伤了脾胃,外边的寒邪入里,阴来乘阳,阴加于阳,气是属阳的,脾胃之气不和,所以它成了痞,气就痞塞了。热入而与水结,这是阳加于阴,寒入而与气塞的,是阴加于阳,但是它没有实痞的东西,非实、非血、非痰,只是一个气,所以但气痞而。他这里解释的气痞不完全不全面。

那么他说了这个气痞之后,他还真说错了东西,他说什么?他说:心下痞,但气痞耳。这个话很有意思,过去在临床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以前总认为是心口下边,上腹部里的气痞塞住了,但实际上病有时候是会鼓出来的,在心下鼓个包,像鸡蛋那么大,有的像小拳头一样鼓出来,像是长了肿瘤,但是手这么一按,它又不硬,没有抵抗感,但是回手后,又鼓起来了,什么东西?但气痞耳,就是一股气,没什么东西,这个同样用泻心汤,说白了,他认为用半夏泻心汤,这个绝对不是。而且他说的太具体了,说鼓了一个包,像鸡蛋那么大,像拳头伸出来,仲景绝非此意。

仲景说按之自濡,不是说你出来了一个包,按它之后比较柔软,而是指心下这个地方,但满而不痛,按的时候,这个心下还是柔软的,心下是指中脘,或者说是指胃脘部,而不是鼓了一个包起来,按到柔软,鼓一个包起来,按的比较柔软。1800来就刘渡舟刘老一个人这么认为,如果有一个包,难道仲景不会说会起一气包,按之自濡吗?并没有这么说。

至于什么阴加于阳,阳加于阴,那就是八股文,我为什么说那是八股文呐?因为无论阴加于阳,还是阳加于阴,无论是结胸,还是心下痞,都有寒热,什么阳加于阴,阴加于阳之后,能够概括所有的吗?不能!那痞证还有热痞呐,这一个结胸还有寒实结胸,怎么能一概而论?那不是像学八股文一样吗,不灵光,不灵活。

再看胡希恕胡老。胡希恕胡老他说:这个凡是无形的东西都叫气,咱们说这个天气热也是气。比方说人有勇气,勇气是什么?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可以有一定的作用,那么这古人也叫气,电气也是。所以这个气痞,它不是这个里面有气拉,那么讲也错,就是没有实质的东西。你看胡老跟刘老说的不同,刘老说有个气,有个气包出来了,胡老说啥也没有,他还把勇气、电气拿出来做比方,这都没问题。但是他接着怎么说?他说:那么现在指什么?还是有炎症,总而言之还是有炎症,他就用泻心汤嘛,完了。胡老前面的说的挺好的,突然到了后面说有炎症,就要用泻心汤。这个胡老,你没学过西医不怪你,但是你用西医的东西来跟中医来解释,未免太儿戏了。有炎症就要用泻心汤吗?难道这一个用泻心汤的都有炎症吗?在西医上,比方说我们半夏泻心汤,或者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它有的还是可以治疗癫狂证,治疗抑郁证,那得到癫狂和抑郁,它是有炎症吗?显然没有。所以说胡老在这个地方用一个炎症来说,还是有炎症,总而言之,有炎症他就用泻心汤,实难令我张某苟同。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气,这个气痞?其实它和栀子豉汤很类似。栀子豉汤是寒邪入到胸部化热。这个热弥漫在胸部,形成了心中懊憹、失眠、烦躁等等这些临床表现,用的是栀子豉汤。但是,它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只是一种弥漫性的热在里面,在胸部。而这里151条所说的其实是寒邪入胃了,不是在胸部,是在胃。而在胃这个地方,热量弥漫在胃部,影响到胃的气机,所以它出现了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个气痞是由弥漫在胃部的热量,这个热邪影响了胃的气机的升降而出现的按之自濡的热痞。因此仲景说到这个气痞,其实是由于弥漫的热量、邪热弥漫在胃部形成的按之自濡的痞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就这么简单,它的医理和栀子豉汤一样。只是栀子豉汤在胸部,热在胸部弥漫。而这个是在胃部弥漫,在胃部弥漫,就影响气机,就形成了按之自濡的气痞或者是热痞。那么,如果这个热邪弥漫在胸部,那么就出现心中懊憹,烦躁,失眠,因为它影响到了胸腔和心肺,因此临床表现不相同,就这么简单。那么,既然是由于热弥漫在胃部出现的按之自濡的心下痞,该怎么治疗?就用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把热泻了,那么气机恢复正常,这个热痞自然就好了。

关于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将会在154条重点讲解,今天仅仅只是跟大家剖析一下151条,它的仲景的本意,当然我批判性的对古代那么多的医家进行了剖析,并不代表对他们这些先贤,对他们人品有质疑,只是学术上的探讨。

就如同毛主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难道毛主席瞧不起唐宗、宋祖、瞧不起成吉思汗吗?显然不是的嘛,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变相的歌颂,不然他怎么不说其他人?能够入毛主席法眼的能有几人乎?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我的开篇诗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气痞自濡本热痞。我已经解释了它为什么是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金鉴误作草泻心,《医宗金鉴》说他是用甘草泻心汤,他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我已经跟大家解释了,隐庵竟注是虚寒,张隐庵说他是虚寒,实在是文不对“痞”,竟然还有人同意他。谁同意了?刘老刘渡舟,刘老苟同同意,他说是虚寒,而且还进一步的说,还有一个拳头大的包出来了。刘老苟同是气包,说有个包出来了。接着无己元御当没说,成无己和黄元御解读《伤寒论》解读的东西等于没说,一点自己的观点都没有,说了不如没说。一代宗师胡希恕,谬论炎症泻心汤。胡老呢之前出过错误,我在讲淋家那一节的时候,已跟大家解读过,他把淋病,说成是一种风月场所的传染病,一种性病。现在他又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部的炎症的,这实属滑天下之大稽,谬天下之大论。说是炎症,那半夏泻心汤不能治抑郁证吗,抑郁证有没有炎症?没有啊。那大黄黄连泻心汤可以治癫狂,那么癫狂有炎症吗?没有啊。那么胡老你为什么说还是炎症?总而言之还是有炎症,他就用泻心汤。

关于151条的条文就解读到这里,对条文当中出现的诸多名垂青史的医家,把你们的观点拿出来对比,只是为了更加的搞清楚张仲景的本意,为发扬传承中医药做出点贡献,对各位并没有任何诋毁之意。在此张胜兵如有得罪,先跟大家赔礼道歉!

最后以一首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来结束今天的讲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不见不散。

伤寒 (21)
结胸
抑郁症 (74)

最后编辑于 04-16 · 浏览 294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