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医案集锦(7)——丹毒一例


孔凡涵先生医案(1995-《光明中医》):
吴某,54岁,干部,1991-8-7日初诊。
患者近日因外出生活规律紊乱,饮食失调,突发右足大脚趾丛毛处皮肤鲜红色赤如丹,似云片,边缘清楚,中间有数个小水泡伴灼热其痛如绞,恶寒发热。
当地医院曾给青霉素、庆大霉素、阿尼利定等抗菌消炎止痛药,热退肿痛未消。行走艰难,由家人搀扶而来就诊。
刻诊:患者精神疲敝,面色红赤,形体丰腴,口苦欲呕,饮食欠佳,5天未解大便,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腻,舌两边尤甚,脉弦滑数。
《灵枢·经脉篇》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其人病之患处,与肝经的巡行区域吻合,结合四诊所见,乃断其为湿热之邪瘀滞于肝经足大脚趾起始处,毒火炽盛,宜治以清肝解毒利湿、凉血散血、消肿止痛。处方:
玳瑁8克(先煎),紫花地丁、金银花、土茯苓各20克,龙胆草10克,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冲服),牡丹皮12克。水煎服。
嘱患者连服3剂,另外用牛黄解毒片20片研末与新鲜蒲公英汁调糊外涂。
8月10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解下数个似枣大小的粪团,红肿消退,疼痛减半,胸胁渐舒,舌苔如往,上方减去大黄、芒硝,继服8剂,诸证悉除,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毛以林教授认为:按照经络辨证,进行归经选药用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不仅是下肢的感染性疾病之治疗需要“辨经”论治,对于痛风病,我(即指毛教授本人)也常常予龙胆泻肝汤加减而取效,为什么呢?因为痛风属于嘌呤代谢紊乱,血中尿酸增高,沉积于关节滑膜处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而大部分这类的患者,其发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发则局部红肿热痛,若按“经络辨证”来看,此处恰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起始之处,从肝经入手论治则正和其病机,余(指毛教授)每以龙胆泻肝汤加大剂量土茯苓、山慈菇组方,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排尿酸,山慈菇含有天然秋水仙碱,消肿散结,恰恰符合中医辨证选药的要求,所以取效甚捷!
最后编辑于 04-11 · 浏览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