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见真武汤证?——黄煌教授医话一则

2012年10月,黄煌教授治疗了江阴的一位老太太:体瘦肤黄,行走蹒跚;述说头晕头昏,右手震颤,手脚欠灵活年余。病情始于老伴去世后,心情抑郁,平时易悲伤掉泪,入夜难眠,怕冷。
西医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起初,黄煌教授给患者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患者服用3周,无效,病人依然头晕欲扑。
复诊时,黄煌教授根据真武汤证的“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澼地”,用真武汤如下:制附子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7剂。
患者服真武汤后,诸证悉减,气色也大为好转。
事后,黄煌教授反思此事,得出如下结论:
起初,为何不见真武汤证呢?是思维定时作怪!先前,之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因为考虑患者因精神创伤而有抑郁倾向,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解郁安神健脑,所以忽略了患者头晕、震颤的突出主诉。
头晕、震颤是病;而失眠、抑郁是体质状态。应当先治病,病去,再调体质;或者治病而病不去,也能调其体质。这亦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后来,为何又见真武汤证了呢?是仔细诊察后,及时调整了治疗思路。
黄煌教授认为:看病需要一种“状态和激情”,才能将医生头脑之中储存的信息调出来,看病不是买菜,需要认真而细致,每一位患者的情况,对医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认真对待。
最后,黄煌教授还引用了常熟名医曹仁伯先生的话“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证,如有死证,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兴会。”
另附:真武汤方剂歌诀: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
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最后编辑于 04-04 · 浏览 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