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对中西医态度与行为的比较研究
背景 近年来我国虽然重视中医药发展,但在学术研究领域缺少纵向视角下基于全国样本的中国居民对中西医态度行为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2011年和2021年中国居民对中医的态度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对中医药态度和行为,促进中医药优质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利用2011年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筛选出2011年和2021年有效回答居民中医态度与行为相关问题的样本共4326份,其中2011年和2021年样本分别为2879人和1447人。从人口特征、社会环境和医疗服务3个维度分析影响居民中医药态度与行为的因素。采用多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居民对中医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在对中医的态度方面,2011年认同“中医更有效”的人群占比最高(34.5%,994/2879);而2021年,对该观点持中立态度的人群占比最高(45.0%,649/1447)。相比于2011年,2021年对“中医更有效”说法持中立态度的人群占比明显上升,同时认同和反对该观点的人群占比均有所下降。从就诊频率来看,2011年和2021年居民中医和西医的就诊频率均有所降低,“有时看中医”降幅7.3%,“有时看西医”降幅16.1%;“经常看中医”降幅8.9%,“经常看西医”降幅18.8%。多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不认同“中医更有效”为参照,年份、受教育程度、地区、近期就医满意度、医疗卫生系统满意度是居民认同“中医更有效”的影响因素(P<0.05);年份、地区是居民对“中医更有效”持中立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以从不就诊中医为参照,性别、户籍、年龄、地区、是否患慢性病或残疾、自评健康状况、近期就医满意度是居民经常就诊中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年份、年龄、是否患慢性病或残疾、自评健康状况、社交频率、优质医疗可及性是居民有时就诊中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2011年和2021年我国居民对中医认可度略有变化,中西医就诊频率差距减小。居民对中医的态度和行为存在地区差异,中部地区的居民中医认同度更高但中医就诊频率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更认同中医比西医有效,老年、城市、患有慢病或残疾的居民中医就诊频率更高,近期就医满意度是居民对中医的态度与就诊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最后编辑于 04-02 · 浏览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