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CT-FFR诊断性能验证-DeFACTO研究—在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中的诊断性能

发布于 03-31 · 浏览 949 · IP 北京北京

研究背景

冠状动脉疾病(CAD)的诊断依赖于解剖学(如狭窄程度)和功能学(如缺血证据)评估。CCTA虽能无创显示冠脉解剖,但易高估狭窄病变的生理意义,导致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或血运重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是判断狭窄是否引发缺血的“金标准”,但需有创性操作。

    CT-FFR是一种基于CCTA图像和计算流体力学的新型技术,可无创模拟冠脉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提供功能学信息。然而,此前CT-FFR在中度狭窄(30%-69%)病变中的诊断性能尚未明确。DeFACTO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研究(17个中心,5个国家)。

纳入人群:252例疑似CAD患者(407条血管),均接受CCTA、CT-FFR、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有创导丝FFR检查。

目标病变:CCTA判读为中度狭窄(30%-69%)的150条血管。

核心实验室盲法分析:CCTA狭窄程度、CT-FFR和有创导丝FFR结果分别由独立实验室评估,避免偏倚。

终点指标

诊断性能: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鉴别能力:ROC曲线下面积(AUC)、净重新分类改善(NRI)。

关键结果

1.CT-FFR vs.CCTA狭窄评估,诊断性能(以导丝FFR ≤0.80为缺血标准):

img

2.鉴别能力

患者水平:CT-FFR AUC=0.81 vs. CCTA AUC=0.50(P=0.0001)。

血管水平:CT-FFR  AUC=0.79 vs. CCTA AUC=0.53(P<0.0001)。

临床意义

1.高NPV(90%):CT-FFR可有效排除无缺血的中度狭窄病变,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

2.重新分类能力:CT-FFR显著改善CCTA对缺血的分类(NRI=0.45,P=0.003)。

3.病变位置无差异:近端/中段与远端病变的NPV均高于CTA(88% vs. 78%)。

4、亚组分析,狭窄程度细分:

30%-49%狭窄病变中,22%存在缺血(FFR≤0.80)。

50%-69%狭窄病变中,仅27%存在缺血。

CTA与定量冠脉造影(QCA)一致性低:仅58%的中度狭窄病变在两种方法中分类一致。

讨论与临床意义

1.CT-FFR的优势

解剖与功能结合:单次CCTA即可同时评估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意义,避免传统“解剖-功能”分步检查的弊端(如辐射累积、资源浪费)。

精准排除缺血:高NPV(90%)支持CT-FFR用于筛选无需血运重建的患者,减少过度治疗。

2.局限性

样本量较小:仅纳入150条血管,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

技术依赖性:CT-FFR依赖专用计算软件(目前仅HeartFlow公司提供),临床推广受限。

未覆盖轻度狭窄:研究未纳入<30%狭窄病变,可能低估CT-FFR的全面价值。

未来方向

1.预后研究:需验证CT-FFR指导的治疗能否改善患者结局(如减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

2.技术优化:缩短计算时间、降低成本,促进临床普及。

结论

CT-FFR在中度冠脉狭窄病变中展现出卓越的诊断性能,尤其是其高阴性预测值(90%)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性检查。这一技术有望成为“一站式”评估冠脉解剖与功能的工具,优化CAD诊疗流程。然而,其广泛应用仍需克服技术壁垒并积累更多循证证据。

img
img
img
img
img
冠心病 (394)

最后编辑于 03-31 · 浏览 949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