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想当医生了?甚至想弃医转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医生职业望而却步,甚至不少在职医生也萌生出弃医转行的想法。这一现象背后,是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医患关系等多种问题相互交织的结果。
从工作强度来看,医生群体普遍承受着巨大的负荷。顶级三甲医生问卷显示,每月加班超120小时,100%一线医生认为自己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一些基层医院,医生值班时间长、人手短缺,常常一人要承担多项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不仅消耗了医生的体力,还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Medscape发布的《医生的负担:医生自杀报告2023》显示,美国每10名医生就有1人想自杀,23%的医生感到抑郁,远超美国成年人平均水平。长期的高压工作让许多医生身心俱疲,萌生退意。
在职业发展和待遇方面,医生群体也面临诸多困境。职称评审的高门槛是横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论文、科研成果等要求,让许多专注于临床治疗的医生难以跨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晋升。与此同时,部分医生的收入出现下滑。浙江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去年主任医师平均月收入降了58%,受集采和DRG付费等政策影响,医生奖金减少,甚至还可能因治疗费用超支被扣绩效。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收入差距大,乡镇医生月薪仅4000元,与工作投入不成正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律师、金融从业者等职业,不仅工作压力相对较小,收入也更为可观,这使得不少医生产生了转行的念头。
紧张的医患关系,也是导致医生想弃医转行的重要因素。一些患者对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治疗结果未能达到预期,就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生身上。最高法发布的涉医犯罪典型案例中,患者因怀疑误诊、治疗费用报销问题等,对医生实施暴力行为,甚至杀害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医生还经常面临患者的质疑和刁难。例如,患者因在急诊挂不到号大吵大闹,或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出不合理要求,这些都严重伤害了医生的职业尊严和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AI诊疗的出现也给医生带来了新的挑战。上海AI医院的准确率高达95%,能够快速锁定病灶位置,这让许多医生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尽管目前AI还无法完全替代医生,但这一趋势仍给医生群体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医生群体的流失,不仅会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短缺。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医院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善医生的工作环境,提高医生的待遇,缓解医患矛盾,为医生群体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
最后编辑于 03-28 · 浏览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