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而动静脉内瘘血栓、狭窄等血管通路不良事件对全球卫生资源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1-2]。近年来研究发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作为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异常增大与血小板反应性增强[3]及体外聚集增多[4]密切相关,已被确定为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5-8]。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PV在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中的作用及价值,为预防血管通路事件提供新的线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20-09-01—1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MH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以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为血管通路;(3)行血液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透析频次2~3次/周,4 h/次。排除标准:(1)实验室数据缺失;(2)血小板减少<50×109/μL;(3)患有精神疾病、病情危重不能配合调查者;(4)拒绝参与,无法给予知情同意。本研究已通过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ky189号)。
1.2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基本特征及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透析龄、每周透析时间、尿素清除指数(Kt/V)、收缩压、舒张压、合并症、吸烟史、用药史等。采集患者透析前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MPV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白蛋白、血钙、血磷、β2微球蛋白、血钾、二氧化碳、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等指标。
1.3 相关定义
血管通路事件包含动静脉内瘘血栓和动静脉内瘘狭窄。动静脉内瘘血栓:超声可见动静脉内瘘血栓;动静脉内瘘狭窄:狭窄血管直径/附近相对正常血管直径<50%[9],同时合并以下临床表现:(1)内瘘自然血流量<500 mL/min;(2)不能满足透析处方所需血流量;(3)透析静脉压升高;(4)穿刺困难;(5)透析充分性下降、内瘘出现异常体征等。
1.4 随访与分组
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09-15。终点事件为出现血管通路事件(动静脉内瘘狭窄或血栓)或患者出现死亡。根据纳入患者MPV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Q1组(MPV:6.1~8.1 fL),Q2组(MPV:8.2~8.8 fL),Q3组(MPV:8.9~9.6 fL),Q4组(MPV:9.7~14.1 fL)。比较4组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的发病率等相关资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及R语言4.3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方差齐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方差齐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以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多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MPV与血管通路事件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95%CI)。进一步根据年龄、性别、透析龄、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分别进行亚组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纳入343例MHD患者,随访12个月,期间死亡12例,肾移植3例,有6例患者转入其他透析中心,但仍可收集到患者的相关资料。4组MHD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MHD患者血红蛋白、血钾、二氧化碳、血磷、血钙、iPTH、白蛋白、β2微球蛋白、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MHD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随访期间,共60例(17.5%)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其中19例(5.5%)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41例(12.2%)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狭窄。将MPV作为分类变量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4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91,P<0.05),其中Q4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最高,为33.7%(29/86),其次为Q3、Q2组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发生率,依次为17.8%(16/90)、12.2%(10/82),Q1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发生率最低,为5.9%(1/85)。
2.3 MPV影响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以MHD患者是否发生血管通路事件(赋值:是=1,否=0)为因变量,以MPV水平(赋值:实测值)及MPV不同分组(赋值:Q1组=1,Q2组=2,Q3组=3,Q4组=4)为自变量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模型1校正了年龄、性别、透析龄,结果显示,MPV水平升高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HR=1.58,95%CI=1.32~1.90,P<0.001),且随着MPV水平升高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P趋势<0.001);模型2进一步校正了影响动静脉内瘘狭窄因素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应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显示MPV水平升高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HR=1.69,95%CI=1.39~2.06,P<0.001);考虑各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血红蛋白水平过高是动静脉内瘘血栓的高危因素,模型3又校正了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显示MPV水平升高仍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HR=1.59,95%CI=1.28~1.97,P<0.001)。
2.4 亚组分析
为了检验MPV和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否稳定,分别以年龄、性别、透析龄、高血压、是否应用ESA、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进行分层亚组分析,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5);以是否患有糖尿病进行分层分析时,亚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22)。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透析龄进行分析显示,非糖尿病组透析龄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MPV水平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风险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MPV与血管通路事件的高发生率相关,于是进行了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透析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应用ESA、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等因素后,MPV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
尽管有各种监测技术来识别血管通路功能障碍,但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包括血管通路类型、穿刺技术和术者的影响[10]。MPV是一项临床指标,被认为是血小板活性的重要标识[11-12]。高水平MPV已被报道与多种心脑血管相关栓塞性疾病有关[13-16]。Tromsø研究发现MPV升高是静脉血栓栓塞的预测因素[6]。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深静脉血栓患者的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8.29 fL的截断范围内,MPV的诊断优势比为4.76,准确率为0.66[17]。在一般人群中,MPV已被公认为预测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因子[6,18-23]。
血管通路事件主要包含动静脉内瘘狭窄和血栓。血小板在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作用。血管通路狭窄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新生内膜增生,由内膜损伤引起。动静脉通路建立时与血流相关的壁剪切应力、手术创伤或两者均有,血小板参与内膜增生,如剪切力、缺氧损伤、炎症和血栓形成[24]。MPV高的血小板含有较密集的α颗粒,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或胶原刺激后聚集较快,并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25]、纤维蛋白原和β-血栓球蛋白[3]。PDGF和TGF-β是引起内膜增生的两个重要因素。PDGF[24]和TGF-β[26]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内膜中表达较多。此外,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血小板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血管通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较高[27]。动静脉内瘘狭窄是最常见的血管通路事件(高达90%),其限制了动静脉内瘘的血流,并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28]。既往研究显示,年龄、糖尿病、男性和心血管疾病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事件有关[29-30]。本研究为进一步证实MPV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之间的关系,对可能影响内瘘狭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等进一步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了糖尿病分层外,其他分层中均未观察到统计学上的交互作用。虽然以是否患有糖尿病进行分层分析时,亚组间存在交互作用,但非糖尿病组透析龄高于糖尿病组,考虑受透析龄影响。亚组分析提示高水平MPV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高发生率相关性稳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MPV可能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血管通路事件的高危人群。本研究的局限性:没有区分AVF的部位(前臂或上臂)和穿刺技术(本中心的异质性)的影响,这是狭窄或血栓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31-32]。而且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由于区域因素和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可能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不同。为减少这种偏差,需要进行更多的多中心大规模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MPV与血管通路事件的高发生率相关,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多种因素后,MPV水平升高仍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且随着MPV水平升高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亚组分析提示高水平MPV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高发生率相关性稳定。本研究为MPV可能是MHD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事件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了证据支持,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血管通路事件的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