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不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发布于 03-26 · 浏览 607 · IP 河北河北

大脑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动脉系等,主要供应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故人体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塞、血压降低时,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或痉挛,导致其供血区血流量灌注不足称为后循环缺血[1]。后循环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25%[2],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初发的或反复发作的眩晕,常伴有面部及口周麻木、声音嘶哑、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肢体麻木及活动不利、共济失调,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头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及体征[3-4]。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病理因素复杂多样,具有难以根治、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而常规西医治疗不外乎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中枢抑制抗眩晕治疗,手段相对单一、远期疗效不佳且存在较高的复发率[5]。

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改善PCIV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疗效。采用中西医协同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眩晕症状,维持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预防脑卒中,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中成药注射液因其应用方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在改善PCIV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全血黏度、降低眩晕持续时间等指标上具有常规西药无可比拟的作用[6]。但中成药注射液种类繁多,不同药物之间缺乏临床疗效对比的依据,不利于确定最佳诊疗方案。本研究充分利用现有临床研究数据,采用网状Meta分析对13种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干预PCIV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并对疗效指标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为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V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2)研究对象为PCIV患者,符合《眩晕诊治专家共识》[7]、《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8]、《实用神经病学》[9]关于PCIV的诊断标准,年龄、病程不限,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颅脑核磁共振(MRI)或头、颈部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3)干预措施:试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其他基础疾病的治疗须保持一致,包括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参考指南推荐的抗眩晕、扩血管用药等;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一种上市中成药注射液;剂量、疗程不限。(4)主要结局指标:眩晕障碍量表(DHI),得分越高表示眩晕症状越重;次要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其中速度越慢表示后循环供血越差,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其中黏度越高表示血管风险越大、发生狭窄概率越高;不良反应。

1.1.2 排除标准:干预措施为非药物、非中成药注射液、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或者联用其他中医适宜技术;数据不完整、错误或重复发表的文献;诊断不明确或其他引发眩晕的疾病;文献类型为Meta分析、动物实验等非RCT;试验组样本量少于30例或纳入的中成药RCT不足2篇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05-07。检索方案为主题词、自由词相结合。中文检索词:眩晕、头晕、头昏目眩、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动脉缺血、椎动脉缺血、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功能不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中医、中成药、注射液、随机对照、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研究、临床试验等。英文检索词:vertigo、spinning、spinning sensation、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basilar artery ischemia、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vertebral artery ischemia、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injec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patent medicine、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randomize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linical trial。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根据研究方案,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若产生分歧由第3位研究者协助判定,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准确性。首先将初检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并执行自动及人工去重,然后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剔除不符合的文献,最后阅读全文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Excel 2022提取所需数据,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样本量、平均年龄)、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

1.4 文献质量评价

2名研究者使用RevMan 5.4软件配置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risk of bias,RoB)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式、盲法的设计、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其他风险偏倚。结果判定分为低风险(low risk)、风险不明(unclear risk)、高风险(high risk)。另有第3位研究者协助探讨。

1.5 统计学分析

基于频率学方法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安装Network和Mvmeta程序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网状Meta分析进行两两比较,证据网络表现各干预措施基线水平,圆点大小代表样本量多少,连线粗细代表文献数量的多少;使用netleague命令来报告两两比较之间的结局指标的结果,计算95%置信区间(CI),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值,包含1代表差异无意义,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差(MD)作为效应值,包含0代表差异无意义。依据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对干预措施的有效率并进行排序,SUCRA越大代表疗效越优。绘制“比较+校正”漏斗图来检验发表偏倚及评价小样本效应。因本研究的网状证据结果均未形成闭合环,故无需进行不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

初步检索共获文献2 323篇,去重后剩余1 559篇,阅读题目及摘要初步筛选出136篇,阅读全文进行终筛,最终纳入49篇[11-59]研究进行数据分析。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49项RCT[11-59],样本总量4 556例,对照组2 257例,试验组2 229例。干预措施涉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1-13]、丹红注射液[14-17]、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8-19]、参麦注射液[20-22]、天麻素注射液[23-36]、灯盏花素注射液[37-38]、疏血通注射液[39-40]、红花黄色素注射液[41-42]、舒血宁注射液[44-46]、苦碟子注射液[47-49]、葛根素注射液[50-53]、醒脑静注射液[54-56]、银杏达莫注射液[57-59]13种中成药注射液。所有研究试验组为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对照组为常规西药。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在随机序列的产生方面,19项RCT研究[12-14,18,23-24,26,28,30,33-34,39-40,42,44,47,52,55,5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项[45]选用抽签法分组评价为低风险,4项[15,21,27,43]选用就诊顺序或日期、1项[46]选用奇偶数分组评价为高风险;其余研究仅说明随机分组,未详细描述随机方法,评价为风险未知。所有文献未提及分配隐藏及盲法,评价为风险未知。所有文献数据完整,结局评价可靠,未发现选择性报告,评价为低风险。其他偏倚评价未知。

2.4 主要结局指标(DHI评分)

2.4.1 证据网络:11项[20,23-24,26,28,33-35,45,55,57]RCT报道了DHI评分,包括6种干预措施: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和单用常规西药。网状关系图结果显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研究最多(7项)。

2.4.2 网状Meta分析:共产生15项两两比较,其中5项具有统计学差异。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与单用常规西药相比,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的DH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比较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的DHI评分低于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3 SUCRA排序:根据SUCRA值对各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醒脑静注射液+常规西药(87.2%)>参麦注射液+常规西药(73.5%)>舒血宁注射液+常规西药(59.6%)>天麻素注射液+常规西药(56.9%)>银杏达莫注射液+常规西药(19.0%)>常规西药(3.8%),见附表(附表请扫描文本二维码查看)。

2.5 次要结局指标

2.5.1 临床总有效率:6项研究[16,30,40,52,58-59]报道了临床总有效率,共包括6种干预措施,具体分别为丹红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和单用常规西药。网状关系图结果显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研究最多(2项)。

共产生15项两两比较,其中3项具有统计学差异。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天麻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SUCRA值对各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排名前3为银杏达莫注射液+常规西药(88.3%)、天麻素注射液+常规西药(63.3%)、葛根素注射液+常规西药(57.6%)。

2.5.2 左椎动脉血流速度:35项研究[12-15,19,21-22,24-28,32,34-44,46-47,48-54,56,59]报道了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包括14种干预措施: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和单用常规西药。网状关系图结果显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研究最多(9项)。

共产生91项两两比较,其中22项具有统计学差异。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更能提高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比较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红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SUCRA值对各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排名前3为醒脑静注射液+常规西药(96.2%)、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西药(90.2%)、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常规西药(69.3%)。

2.5.3 右椎动脉血流速度:35项研究[12-15,19,21-22,24-28,32,34-44,46-47,49-55,57,60]报道了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包括14种干预措施: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和单用常规西药。网状关系图结果显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研究最多(9项)。

共产生91项两两比较,其中17项具有统计学差异。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更能提高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比较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SUCRA值对各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排名前3分别为醒脑静注射液+常规西药(99.2%)、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西药(85.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常规西药(79.4%)。

2.5.4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35项研究[12-15,19,21-22,24-28,32,34-47,48-54,56]报道了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包括13种干预措施: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和单用常规西药。网状关系图结果显示,天麻素注射液联用常规西药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研究最多(9项)。

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产生的78项比较中有27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更能提高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比较结果显示,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红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红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SUCRA值对各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排名前3分别为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西药(97.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常规西药(85.8%)、醒脑静注射液+常规西药(80.6%)。

2.5.5 全血高切黏度:24项研究[11-13,15-18,21,23-25,29-31,34,37,40-42,50-51,56-58]报道了全血高切黏度,包括12种干预措施: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和单用常规西药。网状关系图结果显示,天麻素注射液联用常规西药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研究最多(7项)。

 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产生的66项比较中有15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更能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比较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天麻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SUCRA值对各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排名前3分别为参麦注射液+常规西药(85.6%)、丹红注射液+常规西药(80%)、疏血通注射液+常规西药(77.5%)。

2.5.6 全血低切黏度:21项研究[11-13,15-18,21,24-25,29-31,34,37,40-42,50-51,57]报道了全血低切黏度,包括11种干预措施: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和单用常规西药。网状关系图结果显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研究最多(6项)。

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产生的55项比较中有13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更能降低全血低切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比较结果显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优于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SUCRA值对全血低切黏度进行排序,排名前3分别为疏血通注射液+常规西药(90.3%)、天麻素注射液+常规西药(77.5%)、参麦注射液+常规西药(73%)。

2.6 安全性评价

11项研究[11,14,19,21,23,26,32,38,48,53,57]报道了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V的少数不良反应,涉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由于判定标准不一,本研究只做描述性分析,扫描本文首页二维码查看。

2.7 发表偏倚

以全血低切黏度为代表绘制“比较-校正”漏斗图,纳入研究总体对称分布于倒漏斗图的中上部,围绕中线左右两侧,提示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个别研究分布于底部,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扫描本文首页二维码查看。

3 讨论

PCIV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实为风、火、痰、瘀;虚为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总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PCIV的报道逐渐增多,主要从肝风、痰浊、瘀血及气血不足等方面进行临床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平肝潜阳、息风化痰、活血化瘀、益气行血、填补肝肾等[60]。当前,大量RCT与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可显著提高PCIV的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全血黏度。本研究通过网状Meta分析,从临床总有效率、DHI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全血高、低切黏度,对临床上治疗PCIV的中成药注射液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治疗PCIV的用药方案提供循证医学参考。

本研究共纳入13种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V的临床研究,其临床疗效各有优势。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最有可能成为最佳干预措施;在降低DHI评分及改善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最有可能成为最佳干预措施;在改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最有可能成为最佳干预措施;在降低全血高切黏度方面,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最有可能成为最佳干预措施;在降低全血低切黏度方面,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最有可能成为最佳干预措施。且各中成药均具有用药安全性。银杏达莫注射液是由银杏总黄酮与双嘧达莫组成的复方制剂。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及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双嘧达莫能抑制血栓素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从而起到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57]。醒脑静注射液是由人工麝香、郁金、冰片、栀子为主构成的中药复合制剂,具有清热活血、开窍醒脑之功,其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氧自由基与抗氧化功能,保护神经元微结构;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压力;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部血流供应,改善眩晕症状的作用[55]。灯盏花素注射液由灯盏花素单味中药提取物及辅料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药理研究发现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量;防止脑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缺血后脑组织的作用[37]。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为主构成的中药复合制剂,具有益气固脱、行血通脉之力,能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可抗血小板聚集;增加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升高血压;扩张椎、基底动脉分支如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内听动脉等血管血流增加明显,从而有效解除由于供血不足带来的眩晕症状[20]。疏血通注射液是以水蛭、地龙淬炼而成的一种中成药复方制剂,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水蛭中的水蛭素可有效抑制凝血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有助于调节血液浓度和全血黏度;地龙中的蚯蚓素具有抗血栓、抗凝血及溶解纤维蛋白原等一系列作用,能够从降低全血黏度及抑制血栓形成的角度改善后循环供血情况[61-62]。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基于多个结局指标系统评价了不同中成药注射液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1)经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TCD显示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降低,且眩晕症状明显时,可优先考虑运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其在改善眩晕症状及提高血流速度方面均有良好的优越性。(2)醒脑静注射液在降低全血黏度方面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可以在患者眩晕症状缓解、血流速度改善后,有选择地改用疏血通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预防血栓形成。(3)对于病程较久,眩晕症状不甚明显时,可考虑运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因其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灌注及保护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方面疗效显著。

本研究局限性:(1)部分研究质量偏低,48%的研究未阐述随机方案,所有文献未描述盲法及分配隐藏,存在一定的小样本效应和发表偏倚,可能会对成果效能产生影响。(2)因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致个别结局指标对应中成药注射液的研究较少,各中成药注射液研究数量差异较大,间接比较出现不均衡,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可信性。(3)中成药注射液的使用极少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大多泛泛而用,缺乏相关中医证候要素评价,会干扰对患者总体疗效的评估。本研究结果仅反映当前所纳文献的数据分析,不能切实反映相关疗效的优劣,需保持审慎的态度看待。研究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长期随访,且体现中医特色及优势的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朱胜杰,刁华琼,杭晓屹,等. 不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14):1795-1808.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84. (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8)

最后编辑于 03-26 · 浏览 607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