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伤寒论》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方四。(用前第二方。)
伤寒吐下治疗未奏效,病情转为阳明病,阳明热盛导致发热、谵语者反应阳气尚盛、阴液已伤。如果出现不识人、微喘直视则更是危重,弦脉反应血管张力较好,仍有正气,有治疗希望;涩脉提示阴阳两虚,基础问题突出,病情危重,很难挽救。只是发热、谵语的情况直接用大乘气汤驱邪补阴就可以了。
此条文描述的是大承气汤证的形成和转归过程,阳盛阴亏不仅引起管腔内容物干燥,同时还导致血液浓缩,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的症状。所以大承气汤是全身阴液不足,而不仅仅是消化道,治疗也不仅仅是通燥屎。
正气不支、排泄差、高渗脱水、病原浓度大增均会出现谵语等神经系统表现。大黄作用深刻,不仅刺激粘膜蠕动,还能缓解亢盛阳气,辅助阴液恢复,并且对血液血管的作用也很强大。
人体功能越强,越不容易出现机能不足,持续抵抗时间越长,越不依靠医疗介入。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基础问题的人体不容易出现大承气汤证,所以临床大承气汤更常见的是有基础问题但体质尚好的病例,如身体强壮伴有脾约问题的个体。如果有血管硬化、血粘度偏高等问题则会使得阴液亏竭表现得更严重,治疗选为桃核承气汤,治疗重点向循环瘀滞倾斜。机能状态更差的病例合并阴液不足,也会出现更多更严重的临床症状,抵当汤含有更多缓解血管硬化、血粘的药物,自然就成为首选。
大承气、白虎汤阳盛阴亏属于不稳定状态,处理的当,阴阳和合,人体迅速驱邪外出病愈。处理不及时,迅速发展至阴亏导致阳气衰竭,脉涩大危。所以判断要准确,处理要及时,病机就是战机,稍纵即逝。
最后编辑于 03-25 · 浏览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