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论三阴与三阳的关系

有弟子问:师父!现在有很多您的学生都认为您讲三阳较多,而讲三阴则太少!不明白您为何如此重视三阳?
师父,我猜想您年轻的时候,肯定也想过直接去补肝、补肾,您肯定也走过这样的路子,那么您又是如何转变过来的呢?
蔡师答:我当然这样想过,而且想得还很厉害!起初总想着把肾脏补上来,把年轻人、老年人都补得棒棒的,甚至补到性功能不倒!于是锁阳、鹿茸、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都常用,但患者越吃越差,尤其是年纪偏大的人,反而适得其反!当时,就想着老年人要补一补,哪个时候对热病还没有认识,最后知道是治反了!是误入歧途了!
弟子问:您想过用附子来补肾吗?
蔡师答:我当然想过,就连“天雄散”还用过呢。
弟子说:天雄散现在还有不少的人在用,据说治疗遗精很好呀!
蔡师说:哎呀!那是你们想得太简单了,若其人大肠有热,再吃一些热性的补药,吃过以后不但耗肾津,遗精还会更严重,病情严重者,走着走着路就遗精了,甚至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遗精了!最后,吃得热气把精关都关闭不上了,就成了漏精。
后来,我才逐渐对热病有所认识,脑子就开始转变了。再后来,看到张子和的火热论,发现吃过泻药也不难受,跟张子和说的差不多,因此越用胆子越大,最后就知道凉药应该怎么用了。慢慢也就明白了人体是怎么一回事了,也明白了热药是怎么一回事了。
凉药,《伤寒论》哪里用的最多呀?我们看看《伤寒论》的条文,三阳篇就占了二百七十二条条文。
当今社会,生活条件好,空调电扇、摩托电动车,成为人们的日常;又经常吃大鱼大肉,饭店酒馆不断。如此,则前者造成人们表证常常携带,后者必然化为内热,就形成了“外寒包着里热”的局面。这种情况下,若再进补,等于火上浇油,必使原有之内热,终成熊熊之火,后果必然堪忧!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解表清热,你怎么补?
弟子说:我们学医伊始,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疑问,凉药清热、解毒、通便,也有用,但若用长了,不伤脾胃吗?不伤阳气吗?不伤肾阳吗?如此一来人不就没有劲了吗?但后来亲身验证,还在病人身上验证,却发现很多人都出现了身上有劲的情况,饭量也增加了,肌肉也增长了,这时我才开始慢慢转变过来!原来人的精气神、精血,是从肠子里出来的。
蔡师说:“热结旁流”这句话,给大家点破了这一点。
比如把一个暖水袋放到被窝里,整个被窝都是暖和的;再如用炉子烧水,如果不加限制,一直烧,一直烧,不但会把水熬干,还会把水壶烧坏。
弟子说:人的先天之本肾就在大肠的上面,而睾丸和阴茎就在大肠的下面,它们和大肠都是近邻,正常生理情况下还好,若大肠有病邪之热,这些结构就会天天被烘烤,烘烤日久必然受累而病、而衰竭。
蔡师说:从第十九椎向上,从第十四椎往下,关元、气海,这些结构都是大肠的近邻啊,都会被大肠的病邪之热所烘烤而消耗。
弟子问:对于完谷不化的寒证,师父您怎么治疗呢?
蔡师答:那还是大肠功能不行了,肾气没有上来,我就用桂枝加桂汤合上小承气汤,或者用桂枝倍芍汤加大黄,这两个方子是解表和通腑泄热并行,是两边兼顾。
《内经》说“阳生阴长”,若人阳虚日久,虚到一定的程度,怎么吃也不会胖,其人感冒就不发烧了,身体的基础体温就低于正常了,如此一来其人自然就受凉,受凉后入里化热;胃功能强,能吃;如果继续发展,所化之热就会到了大肠。为此,我(蔡师)设计了桂枝加桂汤合承气汤。
这种病人,扶正是扶不起来的,只有把大肠之邪热清理掉了,大肠才能生津,胃才不受耗损,如此肺才能也不受耗损,肺才能得到津液的滋养。
桂枝加桂保住全身的阳气;小承气汤让大肠之邪热没有机会作乱,如此一来,其人慢慢就得到恢复了。
桂枝倍芍汤加大黄,这是二加汤。此种道理已经多次论述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弟子说:这还是桂枝汤的变化!
蔡师说:但是,桂枝汤证只是一个标准!一来,我们很难找到如此标准之人;二来,《内经》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哪里会有不消耗的人呢?《伤寒论》所谓“阴六日,阳七日”,这是说正常人,生活规律之人,体质好的人,感冒了可能自动就好了;若是体质弱的人,就不一样了,条文只说到十三日,就不说了,因为这样的人就是“痼疾”了。所谓“伤寒如流水,杂病如旋涡”是也。
此中乃《伤寒论》之玄机,不易被参透!
最后编辑于 03-22 · 浏览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