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张胜兵品《伤寒》第117讲:太阳病(140条 · 太阳病误下总结)

发布于 03-21 · 浏览 636 · IP 湖北湖北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5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17讲:太阳病(140条 · 太阳病误下总结)

太阳误下多变化,患者体质因素大,

脉促不结为欲解,浮者或结陷胸汤,

化热紧者可咽痛,肝寒脉弦胁拘急,

细数表在头仍痛,沉紧少阳必欲呕,

有饮沉滑协热利,湿热浮滑必下血。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11月12号,现在是晚上的08:12。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40条条文好,这条条文,争议了1800多年,被有一些著名的伤寒大师,著名的医家名垂青史,可以影响中医走向的一些著作和专家解读的是乱七八糟,改的是面目全非。

由于这一条条文非常不好理解,所以,最喜欢改条文的《医宗金鉴》这本书,吴谦等人直接把这条条文,按照他本人的意思改的是面目全非。可以说,《医宗金鉴》对这条条文改的面目全非,他就是始作俑者,后世的很多著名的医家。都遵照他所改的条文进行解读,包括我国著名的伤寒泰斗胡希恕胡老、刘渡舟刘老,无不遵从《医宗金鉴》的面目全非版的《伤寒论》140条条文。

我看到他们改的这些条文,还解读的非常的顺溜,其实我本人是感觉好笑的,如果是在传抄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误差,也不至于错的这么离谱。所以我个人认为,《医宗金鉴》、胡希恕胡老、刘渡舟刘老,他们所认为的改后的条文完全是自己的臆想而已,根本就没有还原到张仲景本人对本条条文的真实意图。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八零后,八零后肯定有八零后的印记。那么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特别喜欢看港片,也就是香港产的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那么我看到《医宗金鉴》对140条条文改的面目全非之后,突然使我想到了周星驰和巩俐主演的一部电影,叫《唐伯虎点秋香》。里面有一位夺命书生,将这一个华府的所有美女,用了一种独特的脚法叫面目全非脚,这个《医宗金鉴》呐和夺命书生的这个面目全非脚,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把这个秋香打成了一个猪头,一个美女打成了一个丑八怪。还好周星驰用了失传已久的绝学,还我漂漂拳这些人打回了原形。今天我们看一下140条条文能否用失传已久的还我漂漂拳来还张仲景140条条文的本意。

好,我们先看140条条文的原文:

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那么针对于这条条文的原文,我是一个字都不改,就通过这个原文的这个本来的意思,一字不改的,通过我的理解,把这条条文完整的解读一下。至于《医宗金鉴》把这条条文改的面目全非,在这里我就不想讲了,因为浪费时间,大家如果想知道他改的面目全非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参看《医宗金鉴》对140条条文的这一个解读。那么在这里,我只解读我本人对这条条文的理解。

好,那么这条条文,它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总论部分是太阳病,下之,那么太阳病,下之这五个字,后面的是下了之后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他说了几种情况?说了其脉促、脉浮者,脉紧者,脉弦者,脉细数者,脉沉紧者,脉沉滑者,脉浮滑者一共有八种情况。

那么为什么太阳病,下之。太阳病误用了下法,出现了八种不同的情况?很简单,其实是八种不同的人,不同体质人的不同的反应和结果。那么既然他出现了这八种情况,这八种情况的患者的体质是肯定不同的。如果体质相同,邪气的强弱相同,用了同样的下法之后,它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太阳病,既然感受了太阳病,误用了下法,产生了八种不同的情况,八种不同的脉象,八种不同的结果,那么一定是有八种不同的体质。

好,那么我们下面针对这八种情况一一进行剖析和解读。

第一种情况,太阳病,下之,下了之后出现什么?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这种情况是个啥意思?其脉促这个促脉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脉数,时有一止,这种促脉,而是指什么?而是急促的意思,什么是急促?就是快。

那么为什么一个太阳病的患者误用了下法出现了快?脉象变快?就是其脉促?那是因为患者的正气被误下之后所激,正气被激而引起的抗邪更加强烈的情况。正邪相争,有太阳病,那么正邪相争于表,那么误用了下法之后,这个正气由于比较强,下法之后,它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与邪气相争是更为激烈,因此出现了其脉促。

也就是说,这个脉象变快了,那么脉象变快之后会有哪些情况?如果脉象变快,有一部分下药或者说下药伤及了一部分胸中之正气,也说这个误用了下法,这些下药如果伤及了胸中之阳气,导致胸阳不振的话,就可以出现什么?胸满。而出现胸满呢,由于表邪尚在,因此表邪与正气相争,仍然会出现脉促。好,那么这一条解读是有条文做支撑的,我们请看《伤寒论》条文第21条。

第21条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可是《伤寒论》的原文,也就是说太阳病误用了下法之后,脉象出现了促,就是快的意思,那么如果有下药伤及了胸阳,导致胸满的话,这个时候我们用桂枝去芍药汤来治疗。

为什么用桂枝去芍药汤?大家可以回过头去听我们讲的第21条条文,在喜马拉雅可以听到,或者回过头去看我们翻译的文字也有,因为这个芍药,它敛阴、敛邪,所以在胸满的这种情况之下,仲景一般是不用芍药的,由于表邪还在,因此这个桂枝汤还要保留,只是把芍药去掉而已,所以叫桂枝去芍药汤。

但是我们这条条文的这个部分不一样,为什么?其脉促,但是并没有胸满。脉促说明他的表邪和正气斗争的很激烈,而并没有产生胸阳不振,而且他紧接着说不结胸者,不结胸,啥意思?就是证明并没有把邪气引入到里面化热与水邪相结,因为结胸是这个水热互结。但他不结胸就证明没有水热互结,说明什么?说明邪气,表邪没有入里化热与与水邪相结。既然表邪没有入里,胸阳又没有被伤,脉象变得快了,其脉促,说明正气有能力抵抗外邪。

因此,被激荡之正气,就是被下药下之,被激荡之正气与邪气抗争愈烈,并没有将邪气引入到里,入内,也没有伤及胸阳,说明这个人体质很强,因此此为欲解。也说明这个人快好了,他可以自愈,哪怕你用了下药,不仅没有伤害他正气,反倒他还快要痊愈了。就这个意思。

第一种情况是一个强壮的人,正气很强的人,误用了下法之后,激荡了他本身的正气与邪气相抗,邪气即将被灭,所以此为欲解,也就这么简单。我们一个字都不改用以经解经的方法,已经解读了第一种情况。

至于《医宗金鉴》改的面目全非,我在这里就不跟大家介绍了,大家自己去看,他说的是他说的那些情况,把它改了之后,自己改自己解释,那有何意义?那已经失去了张仲景本意,已经不属于《伤寒论》条文了,那还有什么好说头?

好,我们再看第二种情况,脉浮者,必结胸。脉浮者,必结胸,啥意思?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个必是可能的意思,是可能的意思。在前面的《伤寒论》条文当中,我已经多次讲过,这个仲景用必的时候不是一定的意思,而是可能的意思,是有可能的意思。

好,我们要解读这条条文,我们还是以经解经,我们看条文第128条。第128条原文: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寸脉是浮的,那么如果误用了下法脉还是有浮的,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什么?表邪入里化热,而此时如果患者本身就内有水邪。那么入里化热的热邪和水邪相结,就有可能形成什么?水热互结的结胸病,因此脉浮者,必结胸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用了下法,脉象仍有浮的,或者说寸脉浮。那么假设患者本身有水饮,下了之后,用了下法,误下之后,风寒入里化热与在内之水邪相结,有可能形成结胸,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如果这个患者体内没有水邪呢?因为有水邪,风寒入里化热才会出现结胸。如果没有水邪呢?请看第三种情况,脉紧者,必咽痛。那么这个脉紧者是什么意思?脉紧在这里表达的并不是寒邪的紧,而是一种紧致,说白了带有浮数的意味,有数的意思,就是快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患者得了太阳病,误用了下法之后啊,这个脉象变得更紧致了。有可能是什么?是误下之后表邪入里化热,入里化热而出现了有浮紧之势或者数的意思,这个紧我们一定要跟现在的紧相区分,这个紧其实是快,包含了快,快的很紧致而已。

好,我们也有条文做支撑。我们看条文第46条、第52条和第63条。

条文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以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看到没有,这里有浮紧,脉浮紧。

我们看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看到没有脉浮数了,所以这里的浮紧和浮数有时候是类似的,互用的,它们都用麻黄汤。

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看到没有,又是浮紧了,刚才是浮数,现在是浮紧。

第63条条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里的紧可以理解成数,那么太阳病误下之后,表邪入里化热而出现了肺胃有热,可以产生什么?咽痛。那么这个地方,其实际上我们是可以考虑用麻杏石甘汤来治疗的。也就是说,外有表寒而内有热,或者说以内热为主,可以用麻杏石甘汤,它可以治咳喘,也可以治火热上攻之咽喉引起的咽痛。

所以这个条文,由于是在结胸这一章节后面出现的,所以它与结胸有关,我们第一种情况说的是不结胸,说明正气比较强,为欲解。第二种情况是体内有水邪,误用了下法之后,表邪入里化热与已有之水邪结成结胸。第三种情况是下法之后,表邪入里化热,但是体内没有水邪的这种情况,那么它就会产生咽痛。

好,我们再看第四种情况,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这是个什么情况?这种情况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误用了下法,太阳病误用了下法,出现了脉弦,那么这个患者就可能出现两胁内部拘急不舒服。那么这是个什么情况?这其实是这个患者平时本身就肝经有寒,有肝寒,采用了误下之后,表邪入里并没有化热,而是表寒入里和在里之肝寒合在一起,寒上加寒,形成了什么?肝脏结。

由于肝脏结的内容在宋本《伤寒论》里面没有,所以我在这里用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里面关于肝脏结的内容来证明此条条文。我们看一下桂林古板的《伤寒杂病论》,里面有这么一条条文,他说:假令肝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紧者,宜吴茱萸汤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第四种情况是这个患者本身就有肝寒,有肝寒的人感受了风寒,而误用了下法之后,寒邪入里侵袭到他最虚弱的地方,也就是肝寒,肝寒寒上加寒之后,本身没有两胁拘急的患者出现了两胁拘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选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为什么上面的几种情况都是风寒入里化热这一条为什么风寒入里没有化热,而是寒上加寒?问的好。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种疑问,那么寒邪入里究竟是化热还是寒上加寒?完全是跟患者的体质相关。如果患者的体质素体有热,那么寒邪入里就很容易化热。如果这个患者的这个体质本身就有寒,那么风寒入里它就不会变成热了,它就变成寒了。那么为什么变热变寒?如果还不理解,我就打个简单的比方给大家听一下。

比方说我们吃火锅。吃火锅,如果我们把火锅的这个汤,煮的很热,那么,即便是我们从冷柜里面拿出了多么冰冷的羊肉也好,这个白菜也好,金针菇也好,你只要放进这个火锅里面,它是不是很快就变热了?那么我们可以理解这些羊肉、金针菇,这些东西是外面来的寒邪,但是进到这个火锅里以后,由于火锅的温度太高,所以就入里化热,它就变成了热的羊肉,热的金针菇,你就可以吃了,这叫什么?我们可以形象的比喻成风寒入里化热是因为体内有热,寒气进来之后变成了热邪,寒邪变成热邪。但是如果说我们去吃火锅,发现我们的火没点着,我们的火锅根本就没有加热,它是凉的,这个时候你从冰柜里拿出羊肉、金针菇,你放到这个锅里面,它还会变热吗?显然不会。它只会什么?冷锅冷灶,全是冷的,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明白了吗?所以脉弦者,必两胁拘急。其实际上是素体有肝寒的人感受了风寒,寒邪通过了误用的下法,从表到里,入里了之后,侵袭了他最薄弱的环节,也就是使肝寒上加寒,出现两胁拘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好,我们再看第五种情况。第五种情况是: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这是个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太阳病误用了下法之后,这个患者的脉象出现了细数。那么细是什么意思?细其实是一种弱的表现。那么为什么会变细?因为误用了下法之后,正气有所损伤,因此就变细了。那么正气有所损伤之后呐,这个邪气就开始猖獗了。这个正邪之间不就是此消彼长吗?那么这个邪气猖獗之后,与已伤之正气进行博弈斗争,于是乎,就变得快了,就会出现数。所以这个数其实是博弈加剧,正邪斗争加剧的表现。而细是正气有所损伤。但是表邪仍在,也就是说,已伤之正气,仍然与在表之邪气进行搏斗,那么既然表邪仍在,而头痛又是太阳病的主症,所以说头痛未止。就这么简单。

误用了下法,伤及正气,但是正气仍然与表邪相斗争,所以头痛未止。那么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适当选用九味羌活汤或者芎芷石膏汤来治疗,因为他的主诉如果是头痛的话,毕竟细数的话,是正气已伤,头又痛。那么根据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九味羌活汤或者芎芷石膏汤,甚至加减葳蕤汤,等等等等。

当然,我现在念的这几个方子都是时方,不是经方,但是根据这个条文的意思来讲的话,可以这么去治它。

好,我们接着看第六种情况,脉沉紧者,必欲呕。那么这一条讲的是什么?我们仍然是以经解经,我们看《伤寒论》第97条条文。

第97条条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明白了吧,这一条说白了就是指的小柴胡汤证。那么关于第97条条文我们已经详尽的解读过了。而且第97条条文本身就是一条具有争议的条文,但是我已经把各种情况都讲解过了,由于我讲第97条条文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篇幅,因此在这里我就不能再展开了。如果大家想知道这个脉沉紧者,必欲呕的第97条条文来解读它是如何在解读,请大家回过头到喜马拉雅去听第97条条文的解读,或者说去翻看我们翻译成文字的第97条条文。当然,我们这个《张胜兵品伤寒》,这本书已经马上出了,大家也可以在书上去查到有关第97条条文的这个解读。

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七种情况,脉沉滑者,协热利。这一个呢,由于我们第139条,也就上结课讲的很清楚了,因此这一条就非常简单,大家只需要听上一结课,第139条条文的第三部分就清楚明了了。那么第139条条文第三部分: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就是第140条的第七种情况。说白了,就是这个患者,本身素体就有水饮,用了下法之后,热邪入里与这一个水邪相结,从大肠而下,形成了协热利,就这么简单。那么协热利我们用什么方子?我们用的是葛根芩连汤。

好,我们看最后一种情况,也就是本条的第八种情况,脉浮滑者,必下血。这是个啥意思?脉浮滑者,必下血,那么这种情况,其实际上是与第139条做比较的。第139条的协热利,是寒邪入里化热与患者本身有的水饮相结而形成的协热利,而脉浮滑者,必下血,这种情况,是指患者本身就有湿热,是湿热体质。上一种情况是水饮体质,这种情况是湿热体质,那么湿热体质误用了下法,风寒入里化热与里面本身有的湿热在一起,就会形成什么?形成热上加热的热毒。热毒与湿气在一起,就有可能会形成毒疫痢而下血。用什么?用白头翁汤。如果说这个湿热仅仅是在于肠道,那么就用白头翁汤;如果湿热是在直肠,说白了就是痔疮,肛周脓肿,这种出血的话就要用赤小豆当归散。

那么有的人问了,白头翁汤和赤小豆当归散脉象是浮滑的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仲景在这里说脉象浮滑?其实仲景这里所说的浮滑和我们今天的浮是不同的。他这里的浮滑其实是洪数脉,因为洪脉,它也在浮脉之列,因为它轻取即得,手放上去就能摸到脉,那么浮滑,其实是为了形容洪数的。仲景的一种用词法而已,并非是指表证、里证的浮,而是指洪脉,洪大,这里的浮滑,仲景想表达的意思是洪数的意思,洪大,像洪水一样,所以你摸上去就能摸到脉。

那么脉象洪大,洪数就证明这个人体内本身就有湿热,一个本身就有湿热的人误用了下法,那么风寒入里化热,这个热再加上本身的湿热,就可以形成什么?形成毒疫痢、痢疾。痢疾就要下血,所以就形成了湿热痢的这个白头翁汤证。如果说这个湿热不在大肠,而在直肠,就会形成什么?痔疮,肛周脓肿出血的赤小豆当归散证。

我们当然有条文做支撑,请看第373条条文。

373条条文: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我们再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里面原文,他说: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所以啊,最后一句话,脉浮滑者,必下血,其实是脉洪数者,必下血。仲景用浮滑来代替洪脉,就这么个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洪脉也把它归为了浮脉和数脉内,它就是浮数,说白了,但是它又带有滑象。

由于这个历史的原因,仲景脉法他的浮滑表达的是洪数的意思,但是《医宗金鉴》吴谦等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瞎改。他为什么瞎改?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明白仲景的意思。仲景的浮滑代表的是洪数,是体内有热,湿热很重,湿热从肠道下,所以他必下血就这么个意思。那么,这里的浮脉和太阳篇的脉浮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如果你没把这搞懂,你肯定会把仲景的条文改的面目全非。

好,关于第140条条文,我就全部都解读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讲课之前我写的这首诗,我们看这首诗是否总结的到位。

太阳误下多变化,你看我们140条条文说了八种变化。患者体质因素大,第二句。那么八种情况是八种不同的体质,因为患者的体质的不同,在太阳病误用了下法之后,产生了诸多的变化。第三句脉促不结为欲解,就是说脉象如果变快了,这个促脉是指快的意思,急促的意思,脉象变快了,但是又没有结胸,那么说明这个病快好了,为欲解。第四句浮者或结陷胸汤,也就说脉象如果用了下法之后还有浮脉出现,那么如果误用了下法,一部分邪气,或者说风寒入里化热与水邪相结,是有可能形成结胸的。前提条件是,第一要有寒邪入里化热,第二患者本身就有水饮在内,有水邪。水邪与热邪相结,才可以形成结胸,就可以用陷胸汤、大陷胸汤或者大陷胸丸之类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五句话化热紧者可咽痛,也就说误用了下法之后,如果风寒入里化热在肺胃,那么火热上炎灼烧这个咽部的话,有可能会出现咽痛。那么这个情况我们选用了麻杏石甘汤,大家在这里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少阴咽痛,很多著名的伤寒大师竟然把这里误以为他是少阴咽痛。少阴咽痛,是用太阳病下过来的吗?误用了下法来的吗?我们要分清楚情况嘛。我们接着下一句肝寒脉弦胁拘急。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平时本身就有肝寒,那么感受了风寒之后,误用下法,寒邪入里与已有之肝寒雪上加霜,那么就形成了两胁拘急的吴茱萸汤证,也叫肝藏结。下一句细数表在头仍痛,也就说如果误用了下法,脉象出现了细数,那么证明了什么?已伤之正气与邪气斗争更为激烈,而这个斗争仍然在太阳,仍然在表,因此他头痛还在,因此他就说脉细数者,头痛未止。那么我编的歌诀是细数表在头仍痛。下一句沉紧少阳必欲呕,那么沉紧少阳必欲呕对应的是脉沉紧者,必欲呕,说白了就是一个小柴胡汤证。下一句有饮沉滑协热利,这一句其实是139条条文就已经解读过了,就是太阳病的患者里面本来就有水引之邪,误用了下法之后,那么热邪与饮邪随着大肠形成了协热利,就这么意思。最后一句湿热浮滑必下血。意思就是说,这个患者体质本身就是湿热体质,那么得了太阳病之后,误用下法而产生的脉象是洪数脉,那么,说明它已经形成了湿热利或者说毒疫痢,或者说形成了赤小豆当归散证,也就是肛周脓肿出血,肛周脓肿,或者是湿热痢的白头翁汤证,所以最后一句脉浮滑者,必下血。说白了就是湿热痢的白头翁汤,或者是赤小的当归散。当然他的脉象这个浮滑重点在这里的意思指的是洪脉,洪数脉。这种情况之下,这个白头翁汤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因为赤小的当归散,它的湿热可能没有白头翁汤的湿热大,它出现洪脉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好,那么第140条条文,整个我们也解读完了,诗我也写了,我自己写的诗,我自己也解读了,每一个情况我都列出了方子,而且,运用了这一个《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的条文,做了以经解经的这个解读,我相信应该是没有任何疑义,大家都应该听明白了。至于《医宗金鉴》等人改的面目全非的那是这本《伤寒论》中了《医宗金鉴》的面目全非脚,现在呢我用了还我漂漂拳已经将它还原了,还原成仲景的本意。,谁是谁非,或者说谁更有道理,各位看官,大家可以心中了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师古而不泥古。做学问一定要有真知灼见,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但我在这里并没有诋毁任何对中医有贡献的医家,《医宗金鉴》对中医的贡献是很大的,包括了即使是刚才我说的是赞同他的这个胡希恕胡老也好,刘渡舟刘老也好,他们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是说在这条条文里面出现了一些歧义和看法,我们遵循着君子求同存异的原则。不诋毁任何人,也不凸显自己有多伟大,我们仅仅是还原仲景本意而已。所以这节课我仅仅表达自己对这条条文的剖析,绝对没有对任何先贤前辈的诋毁,只是单纯的做学问而已。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那么这结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结课我们不见不散!

伤寒 (21)
结胸
普通感冒 (75)
头痛 (383)
肛周脓肿 (146)

最后编辑于 03-21 · 浏览 636

回复1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