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桂枝附子汤

发布于 03-20 · 浏览 562 · 来自 Android · IP 内蒙古内蒙古

第20条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过多导致遂漏不止,卫气损伤固护肌表作用丧失,出现恶风。(遂漏不止,是指其发汗后遂漏不止,并不是一直出大汗不止,如一直出大汗不止,当用四逆汤以急复其阳。)汗出过多,体内阳气津液减少,出现小便难。津液阳气亏虚不能濡养四肢,出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漏汗是指异常的出汗现象,主要表现为汗液不循常规路径,如面部、颈部或身体某一部分大量出汗,而不是均匀分布。这种情况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外邪侵袭:如感冒或身体受风,导致毛孔腠理打开,无法有效关闭,从而使汗液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排出。脏腑功能失调:身体的正常调节机液的排泄,其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漏汗。

汗多亡阳,汗血同源,如失血过多,同样可以亡阳,如表情淡漠(心神失养),血压低,四肢厥冷(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故而汗多亡阳,属于急症。 需用附子,人参之类药物回阳救逆。

汗多烦渴,气阴两虚,邪入阳明,可用白虎堂加人参。

卫阳司毛孔开合,卫阳不足,则自汗,漏汗,大汗。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凡属阳虚阴极之侯,肺肾无特征者,故有起死之殊功。治疗久病体虚,阴虚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如四逆汤,升附汤,(亡阳兼气脱)回阳急救汤,(干姜,肉桂,人参)

肾阳不足,配肉桂,山茱萸,熟地黄,治右归丸,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真武汤。阳虚外感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其方用附子甘草,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伸其四肢,然损伤津液太过,用大枣,甘草,生姜补胃气生津液,桂枝通达四末。全文看似桂枝汤变方,其本质是生阳补津液治疗阳虚四肢痉挛抽搐之妙方。

多数医家认为太阳病,发汗过多,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其表证仍在,当用桂枝汤解表。此时虽有表证,但症状并不明显,远不及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凶险,当急治其凶险之处。故不用桂枝汤原方,炙甘草加至三两,再加炮附子一枚。

原文1.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金匮要略》第二篇第;十三条)

方剂组成:桂枝四两(去皮)、附于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

柯韵伯: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彼治下后脉促胸满而微恶寒,是病在半表,仍当以桂枝为君,加附子为佐。此风寒湿相合而搏可表,当从君君臣臣之制,则桂附并重可知。……方末云,初服其人身如痹,三服尽,其人如冒状,此以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然耳,法当加桂四两(《伤寒来苏集》)。

胡希恕:本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过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于附子除湿痹,桂枝利关节,增此二味用员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为桂枝附子汤,以示与前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官细寻味(《经方传真》)。而大便硬小便不利,去桂枝加白术,是因为白术附子配合使用,可以振奋机能沉衰,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使小便频数恢复正常,(张璐《伤寒缵论》:其小便利,大便坚,为津液不足,故去桂枝之辛散,而加白术健脾,加附子温寒以助津液气化生成)使得全身津液代谢输布正常而大肠得润,大便乃不干燥,小便也得以恢复正常。吴安庆:伤寒至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特感寒,且风与湿合,深入于筋骨肌肉之间。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者,表阳虚也,故用桂、甘、姜、枣辛甘生阳,以祛风邪;附子之辛热雄猛,通行十二经,肌肉筋骨,驱逐寒湿。此方药味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同,而其剂量有异,后症微恶寒,阳气虽虚而未甚,故附子用一枚,此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患,脉已浮虚而涩,足见其阳虚已甚,故用附子三枚,加桂枝50g。《伤寒》《金匮》方用附子之多,无逾于此方者,意在阳气复辟,不得不借助附子之大力也(附子一枚,准今5g弱,三枚准近14g)(《吴安庆医案医论选》【辨证要点】本方具有温阳散寒止痛之功,大凡全身肌肉关节酸胀、疼痛、重着,临床表现热象不明显者,均可酌情选用。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都可治疗阳虚痹证。桂枝附子汤主治阳虚痹证偏于寒者,病以疼痛剧烈为特点,治疗重在散寒;白术附子汤主治阳虚痹证偏于湿者,病以烦痛且重为特点,治疗重在除湿。

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桂枝多一两,附子多两枚。桂枝附子汤用于阳虚肌痹证,故重用附子三枚,桂枝四两,以温阳散寒止痛为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胸阳虚弱之恶寒脉微证,用桂枝三两,附子一枚,以温阳散寒为主。

【歌诀】

桂枝附子汤通阳,附子重用是三两;

扶阳甘草大枣与生姜,温经散寒除痹良。




【组成】


桂枝(去皮)四两(12g),附子(炮,去皮)三枚(15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6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以水六升(1200ml),煮取二升(400ml),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治则】温阳通经,祛风散寒。




【功用】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




【主治】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方义】


方中附子温壮阳气,驱逐寒湿,与桂枝相用,共同达到振奋阳气,驱散风寒湿邪的目的;


并用两药又加生姜、大枣、甘草;


其中生姜与桂枝相用,调和营卫,倍增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与附子相和,助阳而散寒,


大枣补中益气,与桂姜合用,温阳以补阳。


甘草益气补中,与大枣相用,益气助阳,


与桂、附、姜相伍,温阳益气补阳,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温阳、助阳、补阳,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功。


【运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相搏或正虚内寒所致的病证。临床应用以表阳已虚,风湿内盛,或阳虚内寒所致身体疼烦、不得转侧,或自汗出,以及虚寒性胸腹痛、喘咳、泄泻等,苔薄白脉虚浮而涩为其辨证要点。


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感冒,汗证,又用于治疗哮喘,肠炎等病证。




【加减化裁】


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元胡;


腰以上痛者,加羌活、川芎;


腰以下痛者,加独活、怀牛膝。




【使用注意】


1、阴虚火旺证,慎用本方。


2、《伤寒论方解》:“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二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因剂量调配不同,其主治则各有不同。《伤寒内科论》说:“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良方药味完全相同,仅剂量有别,且作用

最后编辑于 03-20 · 浏览 562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