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的中医治疗
主动健康不仅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也追求精准的健康管理。其倡导综合运用健康促进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并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全面评估个体健康风险,提供高效、安全、经济的服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健康效益。传统的中医学倡导“治未病”理念,主张因人施治,辨证化个体治疗,这与主动健康的特点高度契合。目前基于中医药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国内指南多推荐采用中药复方、中成药、代茶饮、针灸、八段锦、太极拳等应用于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同时这些干预方式大部分可以人群自主实现,但是国外指南尚未推荐或提及任何中医的疗法。
1 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重要策略之一,国内各指南推荐处方基本统一。对于湿热蕴结型,多推荐半夏泻心汤加减(推荐级别B);脾虚痰湿型,多推荐六君子汤加减(推荐级别B);肝郁气滞型,多推荐四逆散加减(推荐级别B)。半夏泻心汤是出自《伤寒论》的经典名方,基于120例IFG患者的RCT表明,其可以明显改善糖脂代谢指标。基于160例脾虚痰湿证糖尿病前期患者的RCT发现,六君子汤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及血糖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陈翔飞基于2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RCT发现,与单纯生活方式相比,联合四逆散加减治疗3个月,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糖正常化率(30.8%比18.2%),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
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前期患者,2017年《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推荐采用七味白术散(弱推荐)(黄芪、沙参、山药、白术、葛根、陈皮、麦冬)加减,2021年《糖尿病前期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推荐采用玉液汤(黄芪、山药、知母、五味子、葛根、天花粉)加减(推荐级别B),尽管具体处方略有不同,但实则方药组成和功效相近。基于80例肥胖型T2DM患者的RCT表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七味白术散可以明显降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hours plasma glucose,2 hPG)、HbA1c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一项基于68例糖耐量受损患者的RCT发现,玉液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糖脂代谢水平,延缓糖尿病发生。
此外,2021年《糖尿病前期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在强调辨证分型治疗的同时,也注重结合症状、体征、指标等综合治疗。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通路治疗疾病的优势,在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疗效。然而,整体而言,尽管中医指南推荐了相关中药复方,但是其临床研究质量普遍较低,缺乏设计严格、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因此,未来有待开展更多、更大规模的RCT以充分证实和评估中药复方在糖尿病前期治疗中的疗效。
2 中成药
中成药具有简便、易携带、副作用小等优势,是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基于RCT结果,国内多个指南推荐中成药,如金芪降糖片、天芪降糖胶囊、降糖消脂胶囊、越鞠丸、参术调脾颗粒、津力达颗粒、参芪降糖颗粒(胶囊)、天麦消渴片、糖脉康颗粒等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以期丰富、优化治疗途径,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尽管中成药在疾病防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由于中药复方在临床研究上普遍面临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缺乏,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低的问题,无法对中医药的疗效做出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评估;此外,一些中药,特别是动物来源和具有毒性的药物,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这些限制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和使用。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和发展中医药在糖尿病前期治疗中的优势,除了需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RCT,完善中药的安全性评估也必不可少。
3 中药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是遵循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配伍原则制备而成的一种传统剂型,具有饮用方便、口感较佳、药效平和等优势,同时,代茶饮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主动健康的理念,将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行为活动。国内已有多个指南推荐中药代茶饮,如健脾消瘅茶、益气生津袋泡茶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建议每天泡服,每日2~3次,以12~16周为1个疗程。同时,中药代茶饮以便捷的使用方式和较高的安全性,成为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的一个潜在优势选择,值得广泛推广。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相关疗效验证的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4 非药物治疗
除口服中药复方或中成药外,辨体化裁、灵活选用针灸、穴位埋线、传统功法等手段,对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脂代谢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多项指南推荐糖尿病前期患者合理运用针灸、穴位埋线、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多推荐使用脾俞、胃俞、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疗程不等。此外,《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也推荐采用艾灸(温和灸或隔姜灸,1次/d,每次20~30 min,2周为1个疗程)以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体质,调节代谢。2021年《糖尿病前期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将传统功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练习3~5 d/周,练习60 min或2~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推荐用于糖尿病前期的预防。而国内诸多其他指南将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推荐用于糖尿病前期的干预。
一项基于11项研究、970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表明,针灸治疗明显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FPG、2 hPG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常选用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肾俞、胃脘、天枢等穴位。另一项综合8项RCT、791例受试者数据的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有效率、降低FPG、2 hPG和HbA1c等水平。基于80例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RCT发现,太极六合穴位埋线明显降低FPG和2 hPG,且具有长期效应。同样,中医经络按摩在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其转变为糖尿病的风险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一项基于6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的RCT表明,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艾灸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腰、臀围比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另一项基于1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RCT表明,与步行和健康宣教相比,八段锦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BMI,调节血糖和HbA1c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综合15项病例对照研究或RCT,1 159例受试者的临床数据结果表明,太极拳明显改善血糖异常患者的糖代谢功能(FPG、2 hPG、HbA1c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然而,虽然针灸、穴位埋线、艾灸和传统功法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在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具有明显疗效,但应用存在一定条件限制。如针灸、穴位埋线和艾灸需要特定的环境(适当的设备和专业医师)来实施;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虽不需医师介入,但需要专业带教组织练习,同时需要动作熟练、标准才能发挥有效作用。此外,这些方法的相关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样本量较少。其中,太极拳已获得国际认可,是改善认知功能和睡眠障碍等问题的强有力治疗手段。而糖尿病前期作为一个庞大的患病群体,且处于疾病早期阶段,在其防治中推广应用中医非药物干预措施极具临床意义。为了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化治疗环境,配备专业的医师团队必不可少。
最后编辑于 03-19 · 浏览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