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6解读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胡老授课笔记】
此条头痛、脉浮形似太阳病,而主要证是“渴”——内热盛也,属白虎汤证里热之病,不恶寒。人身之条件反射,此种刺激过于兴奋时,彼种刺激则被抑制。
此属于巴甫洛夫学说:用狗试验,起初用一种很烫的电线刺激狗,狗的痛觉反应厉害,甚至咬人,喂食不吃。然每要一烫,其人便给狗好食物来转移兴奋点。日子一长,狗一见到热电线便流口水,届时即使皮肉烫破也不会影响狗的食欲。道理是由于食欲过于亢奋,而对烫疼的刺激反被抑制。
本条就是此理,里热盛极,恶热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刺激反被抑制,不恶寒但恶热,温病即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属内热。
提法亦不同,前面是“名”中风“名”伤寒,此是“为”温病。彼是太阳病的一种“证”,此“为温病”指太阳病言,只是太阳才可称“病”,换言之,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而是应等量齐观的,即有另一种叫“温病”的病。正因此,故治法应与太阳病证治不同。太阳病法宜汗解,温病属里热,里热不能发汗,里有热最怕发汗,越发汗津液越伤,内热越盛。
“身灼热者”指身干热犹如火烤,此由温病变成风温,“名风温”是据下面的证候。前面讲太阳中风时有发热、汗出症,此亦有“发热”“自汗出”,属类似太阳中风情况,而性质属于温病,故名“风温”。“脉阴阳俱浮”,浮者这里主热,身灼热自汗出者,其热是蒸蒸而热,属里热外出之势;“身重”乃肌肤中有湿,蓄湿。此表明,虽里有热,同时有湿,说明里热尚未成实。由于热上壅,故“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属程度加重。此切忌用桂枝汤,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亦不可用,唯一治方——白虎汤。
误下后伤津,则“直视失溲”。一般使用汗、下法后易伤津液,且此病里并不实,却用下法则津越伤而“失溲”。下药的作用,在于把胃肠水谷之物,不管消化吸收过程是否完结,即刻催下排出。这种作用是一定要失津液的,汗、下易伤津血,津血过伤则失溲,进而影响脏器功能,目失血之濡润则“直视”。同时,下药伤脏器,若里为阳明热实,下不伤人;若里不实,下则脏器虚,不但小便不利,且不能固密,肾失收涩之用而“溲”;若以火救火更不行,见“微发黄色”,微者轻也,黄属萎黄,不是黄疸;“剧”,厉害之意;“一逆”指误下,“再逆”指火攻。
此条清楚告诫人们,温病不能发汗,亦不能泻下,更不能火攻。只有清解,别无他法。此条用白虎汤。陈修园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黄配合白虎汤加大黄。临床证明效果非常之好。所言“实”,指谵语、大便难。但因属温病实证,单纯攻下不行,宜攻下中加入强壮、滋阴、解热之品,即麦冬至少用一两,加地黄或玄参。
此温病条放入太阳病篇,不是要让人们当作太阳病去治疗,而是为了与太阳病做鉴别提出的。后面阳明病篇中“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所谓“外证”即指此“温病”。治宜白虎汤,渴者加人参。温病与太阳病区别要点是:渴而不恶寒。这与太阳提纲证“而恶寒”迥然有异。所谓提纲证,是指某种病的基本证候,若无,则病不能成立。
最后编辑于 03-17 · 浏览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