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张胜兵品《伤寒》第113讲:太阳病(136条 · 大陷胸汤鉴别证)

发布于 03-12 · 浏览 669 · IP 湖北湖北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4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13讲:太阳病(136条 · 大陷胸汤鉴别证)

往来寒热热结里,少阳阳明柴胡已,

若与水结头微汗,陷胸此汤下之矣。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11月3号,现在是晚上的08:23。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接着上结课讲,上结课讲了135条条文,关于结胸热实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讲136条条文,好,我们先看原文: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那么这个条文是个啥意思?历代医家对这条条文其实是有争议的,那么我们先通过字面意思把它白话解,然后,我们逐字逐句的跟大家分析一下。

意思就是说,患了伤寒十几天以后,邪热内结在里,又出现发热恶寒交替发作这种情况,应该用大柴胡汤来治疗,只有结胸证的表现是体表发热并不高,这是水与热互结在胸胁造成的。如果仅仅是头部有轻微的出汗,那么就要选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好,我们逐字逐句的翻译一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这是前半部分。那么后面的是后半部分,我们把它作为两个部分来解读一下。

伤寒十余日,我们上条条文135条,讲的是伤寒六七日。135条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那么135条讲的是,风寒入里化热,这个水和热结于胸,形成结胸。是伤寒六七日的时候,他既没有自愈,又没有向少阳、阳明传经。而136条呢,伤寒十余日,如果伤寒十多天了,按照道理它是要传经的,传到哪里?那么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这几个字就已经点明了,它传到了哪里。那么这个热结在里的里,说白了就是指阳明。他说的是热结,结在了胃肠,那么热结在胃肠的话,应该是阳明病,这个人就会蒸蒸发热,这个关于阳明病我们以后会讲。

那么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复,这里的复是什么意思?加上、又的意思,加上它还有往来寒热的症状,那么有的医家把它解读成反而,反而往来寒热。那就不对了。这里并没有什么反而不反而的,这里就是热结在里。热接在里指的是阳明病,又加上有往来寒热,又有少阳证。所以是少阳、阳明同时出现了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用什么?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那么他仲景仅仅只用了几个字,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这几个字就阐述了这个伤寒十几天以后,风寒传到了少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出现的问题,因此用大柴胡汤。就这么个意思。

关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我们之前都有讲过,那讲结胸为什么突然出现了大柴胡汤证呢?那是为了引入下一段,也就是后半段文字和我们今天讲的主角大陷胸汤来做比较的好,我们看后半部分。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由于这后半部分,用了两个但,前面是但结胸,后面是但头微汗出者,所以导致了有一些医家就把这两个但作为了并列句,就认为后面这一部分讲了两个意思,那其实错误的,因为这两个但不是同一个意思,它们并不是并列的。

第一个“但”不是“但是”,表示转折的这么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它其实是“如果”的意思。我们如果把它这个,这个更形象化的翻译的话,应该把它翻译成“如果”,因为它是在和大柴胡汤证做对比,但结胸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如果、仅仅、只是结胸证,可以这么理解。所以这个 “但”可以把它翻译成,如果、仅仅。如果只是,那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伤寒十余日后面就直接出现了结胸,也就是说跟135条一样,外邪入里化热,它并没有传到少阳,也没有传到阳明,更没有传到少阳阳明合病。而是什么?而是风寒入里化热,化热了。所以他出说了一个但结胸,意思就是如果仅仅出现结胸,既没有在少阳,也没有在阳明,更没有在少阳阳明合病。但结胸,如果、仅仅只是出现结胸。就会什么,就会出现无大热者,就是没有很大的热。那么这个无大热是做比较的。比较哪里?比较少阳阳明合病,和前面的大柴胡汤做比较的,因为大柴胡汤它是有热的,它既有少阳病的往来寒热,又有热结在里,阳明病的蒸蒸而热。而结胸它的热并没有表现的那么突出。为什么?因为结胸是风寒入里化热,热与水结在胸胁,那么热与水结在胸胁,那么这个胸胁是属于高位。因此,它这里的热与水结在胸胁和前面的热结在里是不同的。

前面的热结在里是指的阳明、指的胃肠。而但结胸,无大热者,这个无大热,是指患者没有表现出很热的临床表现。那么这个很热,后面做了解释,后面说但头微汗出,如果表现出很热的话,那么他的汗应该会很多,而且是全身流汗。而如果仅仅是结胸,那么是风寒入里化热的热,热与水结于胸胁,水和热结在一起之后,热不得发越,仅仅只是有小热,而这些小热蒸腾发越炎上而出现了什么?仅仅只是头上出点小汗,所以无大热。

无大热是与太阳病也好,少阳病也好,阳明病也好,它们的热在表面,在这个病人患者针对于有汗,无汗或者是汗的多少而言的,所以它叫无大热。因为热在哪里?热与水结于胸胁,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在这个身体的表面,所以他说但结胸, 如果仅仅是结胸无大热者,就是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热量,是为什么?他自己做了解释,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啥意思?是因为水本身就结在胸胁,与热合在一起,相当于什么?水热互结了,已经形成结胸,那么这个水热互结就难以表现在体表,而是表现在体内胸胁部了,所以热不得越,因此就出现但头微汗出者。

那么这个但头微汗出者又是啥意思?这个但,这个但就是什么?只是、仅仅只有头部出一点小汗,更加的证明了这个热邪与水结在胸胁的这一部分水邪合在一起是热不得越而出现的,仅仅只是头部出了一点点小汗,那么这种情况应该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所以前面那个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个但是如果是结胸,如果只是结胸,如果、只是的意思。如果只是结胸,与前面的大柴胡汤证,是做对比的。而后面这个但头微汗出是仅仅只有头上出一点汗,所以这两个但意思不同,一定要区分开来,如果把这一点没有搞清楚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什么?就会出现以下错误,哪些错误?

有的医家就认为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是一个部分。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又是另外一个部分。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他们认为用十枣汤来治疗,就是水邪,没有热邪。但头微汗出者,是因为有热邪再加水邪,水热互结,所以用大陷胸汤。这种解读看似有理,实则是毫无道理。他把两个“但”,前面的但结胸的但和后面的但头微汗出者这两个但,以为它们是并列的,其实它们是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古代汉语它的博大精深。

那么有的人就会问了,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里只有水结,十枣汤就是来治疗这个悬饮,水结在胸胁的,怎么不对?当然不对!为什么?我们要联系上下文,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也。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无大热者,它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省文。省了什么?就是风寒入里化热到了体内,结果发现它既没有传阳明,也没有传少阳,而是什么?而是到了胸胁部,在胸胁部,它却不怎么热,没有出现很大热的表现。此为水结在胸胁也的意思是解释为什么没有大热,是因为水结在胸胁,这个热被水所遏制了,所以才表现出无大热,因此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是对无大热者的解释说明。

而且后面的但头微汗出者,也是此为水结在胸胁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但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大陷胸汤主之。如果把它换一下位置,那么就好理解了。说白了,此为水结在胸胁,它既是一种解释说明,也是一种什么?插入语。你这么上下文联系就可以很容易理解的,不会搞错,不会认为这就是个十枣汤证,这是个悬饮.那不是。如果认为这里是悬饮,这肯定是古代汉语没学好。你可能学医学的不错了,汉语没学好,语法没掌握好,结果就会搞出一些贻笑大方的一些错误。

好,现在我们明白了啊,这条条文。伤寒十余日,伤寒过了十几天,那么出现了传经,传到哪里啊?热结在里,属阳明。复往来寒热是属少阳。少阳和阳明合在一起,怎么办啊?那就少阳、阳明一起治喽。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好,这容易吧。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啥意思?如果只是结胸,那么患者就不会表现出有大热的表现,仅仅只会头上有一点小汗,这是因为水饮结在胸胁,把这一个热邪所遏制,使其不得上越而形成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那么这条条文我们就解读完毕了,解读完毕之后,那么问题来了。有的人问,那为什么136条条文把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在这里做比较?它们有哪些可比性?

OK,我们现在把大柴胡汤回忆一遍,因为大柴胡汤我们已经讲过,我们回忆一下以前讲过的大柴胡汤,联系一下还没有讲过的另外的大柴胡汤的条文,然后再和大陷胸汤做对比,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仲景会在这里把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做比较。

《伤寒论》103条条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165条条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另外《金匮要略》也有关于大柴胡汤的条文,因为这个《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合在一起才叫《伤寒杂病论》,所以,《金匮要略》它的条文,对于我们解读《伤寒论》,以及《伤寒论》的条文解读,《金匮要略》他们是可以互参的。

《金匮要略》在这一个腹满寒疝宿食病里面有这么一条原文,他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好,我们通过总结刚才所讲的第103条条文、第165条条文,以及我们今天所学的第136条条文,再加上《金匮要略》里面关于大柴胡汤的条文,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发现什么?发现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有很多相似之处。

哪些相似之处,比方说它会出现心下满痛,它会出现痛,那大陷胸汤也会出现痛,只不过大陷胸汤出现了痛会什么?135条说的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心下会痛,但是,按的时候会出现石硬,那么这个石硬是啥意思?我讲过多次。它是一种压痛、反跳痛,肌肉紧张的一种腹膜刺激症,是一种急性,说白了就是一种急腹症。但是大柴胡汤是不是急腹症?急腹症不是大柴胡汤,可能会出现这个《金匮要略》里面所说的按之心下满痛,但是它不会像大陷胸汤这样按之石硬,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痛也能够来鉴别大陷胸汤和大柴胡汤。

但是仲景在136条条文里面并没有通过这个痛这一点来鉴别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而是通过什么?通过热。大柴胡汤是什么?热结在里,往来寒热。那么大陷胸汤呢?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所以他是通过热来鉴别的。

那么大柴胡汤的热从表面上看,它的热量是要大于大陷胸汤的热量,为什么?因为它要往来寒热,很明显的有热。而大陷胸汤,它的热在胸胁被水所遏制住了,它的热量被水所遏,遏制的遏,就是被遏制了,所以,它发不出来,它发的只是一些小热,仅仅出现但头微汗处。

这样一来,其实鉴别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很简单,一个是通过热量来鉴别,一个是通过痛,痛的程度也好,痛的方式也好,你用按诊,一按就明白了,按之石硬者,那么就大陷胸汤,大家都痛。这个大陷胸汤和大柴胡汤都有可能出现痛,只不过大陷胸汤是急腹症,按之石硬,它有这么个特色。

另外,我们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讲的话,大柴胡汤它就是一个热与气,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热与气相交的这么一种临床病理,病因病机是气与热。大柴胡汤是气与热。而大陷胸汤是水与热结。大陷胸汤有水,有水邪,大柴胡汤没有水邪,只是气而已。

所以从它们的组方原理也能看出来嘛,大柴胡汤,它里面有部分小柴胡汤的成分,和解少阳退热,又有这一个部分承气汤的成分,有大黄啊,枳实啊,那干什么?来泄阳明热。但是它没有逐水饮的。而大陷胸汤,虽然也有大黄,它是大黄、芒硝和甘遂。

那甘遂是干什么的?甘遂是属于逐水的峻剂,峻药,很猛的,下水的。你看那个甘遂,那个“遂”如果再加个挂耳旁是什么?是隧道的隧。那么古时候种地,把这个地与地之间,他们会建有水渠。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农村的,就是引水来灌溉农田的时候有水渠,那么这个水渠,在古代就叫隧。而引水的这个渠道,如果是用这一个灌溉田地的时候,它这里的水是很充足的,那么这个水渠,就称之为隧。那么甘遂,甘遂,之所以它叫甘遂,是因为它的作用,就像这个灌溉农田的渠道一样,它可以让水很快的从这个地方经过。所以甘遂,它是属于逐水之峻药,正因为有甘遂,所以大陷胸汤才成了逐水的峻剂。

那么甘遂相当于一个逐水的渠道,往下面在逐水。大黄,芒硝,又泄热,又可以把这个水从肠道一股脑带走,所以吃了这个药会拉肚子哦,拉肚子这个水热就泄出去了,那么水热互结就搞定了,这就是大陷胸汤嘛。那么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相当于西医的一些急性的这个渗出性的胸膜炎,胆囊炎,胆管炎等等等等,只要是急腹症是水热互结的就是甘遂来把水导走,大黄、芒硝把热泄走,这不就水热都泄完了吗,像个泵一样,像现在的一个泵一样,抽水的泵一样,很快的就给搞走了。

那么既然我们讲到这里,我们就把几个方子对比一下,我们讲到了水热互结用的是大陷胸汤。如果仅仅是热弥漫在胸部,没有水,那么就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是治疗热稽留于胸膈,但是并没有水。而结胸是水热互结,所以这个大陷胸汤和这个栀子豉汤它们的区别在一个有水,一个没水。

另外我们刚才提到了十枣汤。十枣汤虽然它也会出现心下痞硬,胁下痛这些临床表现,但是它主要是水饮为患,并没有什么热与它相结,所以我们用它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癌症的腹水等等都可以用十枣汤,它就是泄水的,它并不泄热。所以十枣汤泄水,栀子豉汤泄热,而大陷胸汤是水热互结,就这么个情况。

好,现在我们来回过头来再看开篇诗。往来寒热热结里,少阳阳明柴胡已。啥意思?就是有往来寒热,有热结于阳明的,这个是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来治疗。我们已经讲过了,已经学过了,所以往来寒热热结里,少阳阳明柴胡已。这里的柴胡指的大柴胡汤。若与水结头微汗,陷胸此汤下之矣。啥意思?如果说这个热邪入里与水相结于胸胁部,临床表现有可能会出现头微微流汗,无大热,那么这种情况,属于大陷胸汤,下它就可以解决,所以叫陷胸此汤下之矣。

我想我这样一讲,关于第136条条文,大家应该非常清晰明了了。要有对比鉴别,还要对古代汉语的文法,什么插入语,倒装句,还有对汉字的多种意思的解读,比如说这个但结胸和但头微汗出的两个但字,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以及掌握的地方,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我们还要把它传承下去,告诉后学者,让他们知道这个语句怎么断句,这个条文怎么学习,而且还要给他们讲一些临床当中的案例,告诉他们如何去鉴别。

我刚才已经讲了,栀子豉汤是热直接到胸部出现烦躁的,那么比方说有些人感冒,感冒之后,好像他已经好了,但是他就是有点胸烦,心烦,有一点郁邪,好像在胸部没走,于是乎,你就用点栀子豉汤就搞定了。那么有的人感冒之后,他突然会出现什么?一阵冷一阵热的,还口苦咽干的,而且还肚子还痛的,那么他有可能就是大柴胡汤证,他已经什么?从太阳病到了少阳阳明合病了,那么如果有的人感冒之后,出现这个肚子痛,用手去摸它,像石头一样硬,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它是急腹症,那么热与水结。这个时候,就要用大陷胸汤,拉肚子它就好了,下之则愈。

那么如果有的人,他感冒之后就开始喘,一直喘,用止咳止喘的药都没有用,这个时候,他有可能严重到躺都躺不下去,只能坐着睡觉,都只能坐着,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什么?悬饮。是水邪在胸胁部,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胸腔积液,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等等等等。它仅仅就是水邪结于胸胁,既没有热,也没有少阳、阳明合病等等,所以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我就跟大家总结了栀子豉汤只有虚热的,当然这不是虚热,是这个热弥漫性的没有生成实质性的东西,只有热的,热在胸膈的栀子豉汤证,他会烦躁。那么热在少阳阳明的大柴胡汤证,热与水结在胸胁的急腹症,大陷胸汤证,只有水饮而没有热的悬饮的十枣汤证,就都跟大家这个复习了一下,因为这些东西我以前都讲过。

所以我们在学习条文的过程当中,通过已学的条文来解读未学的条文,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以及对比的方式,反复的推敲,对比临床,临床反佐这个条文,条文再指导临床,反反复复这样的话就刻在脑海里,忘也忘不掉,而且你还能如数家珍的罗列出来,这样才能够学好《伤寒论》。背条文是没有用的,要对比,对比起来学习,第一是对比条文与条文之间的差异,第二是对比临床当中与条文当中的出入,以示总结,这样才能够达到师古而不泥古,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好!感谢大家和我共同度过这美好的40多分钟,应该是讲了40多分钟了啊。那么我们请大家,推荐给一些对《伤寒论》感兴趣,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来关注我们的课程。也可以让他们关注喜马拉雅的张胜兵品伤寒,我们一起学习,努力进步,为发扬传承中医献出自己那么一点光和热,我也感谢大家把其他的人能够拉进我们的张胜兵品伤寒经方群。

好,我是张胜兵,我与你们同在,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结课我们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03-12 · 浏览 669

回复1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