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多项心血管病研究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

发布于 03-08 · 浏览 913 · 来自 Android · IP 北京北京

中华医学会2025年1月6日公布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名单,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40项,另外授予10项成果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学技术奖,心血管疾病领域多项高水平研究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于2001年设立,是经原卫生部、科技部批准的由中华医学会设立的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的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旨在奖励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心衰外科治疗步入人工心脏时代

心力衰竭(心衰)是全球医学的重大挑战,我国心衰患者逾千万,晚期心衰的死亡率与癌症相当,以往仅能通过心脏移植来挽救生命,但心脏供体有限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assistdevice,VAD)也被称为人工心脏,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晚期心衰的标准治疗手段,而我国长期缺乏临床可用的VAD。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教授团队与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开展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推广”项目,集成多领域前沿技术,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CH-VAD,完成了临床前转化评价、人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以及植入技术改进优化,并于2021年1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术,在国内率先掌握了各种应用场景下的全周期患者管理技术,无一例血栓、致残性卒中或主要器械故障,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达到93%、92%、89%,远期疗效世界领先。

研究人员在国际首创分立式全磁悬浮血泵结构。针对超小型全磁悬浮泵临界转速裕度不足,大流量下悬浮稳定性差的世界性难题,采用电机与磁悬浮独立的分立单元设计和永磁偏置推挽式电磁力调制的磁悬浮工作原理,创造性地开发了具有独特工作原理和相应机械结构的血泵,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CH-VAD泵转速显著降低,血液相容性更好。在国际首创血泵流道结构及流体力学设计优化技术。通过将先进的支承技术与先进的血泵流体力学设计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发出长叶轮离心式血泵,解决了磁悬浮离心泵内存在严重流动分离、漩涡、滞留等问题,把泵内血液破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在国际首创人工心脏经皮电缆设计技术。针对经皮电缆在皮肤出口部位易感染的问题,通过运用微型化电子技术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创新成为经皮电缆导线数量最少的VAD,极大地降低了感染可能性。该研究显著提升了我国危急重症心力衰竭救治水平,标志着我国心衰外科治疗迈入人工心脏时代。

显著提升血管疾病治疗水平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主任郭伟教授团队聚焦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腔内治疗关键器材和核心技术缺失、手术适应证范围严重受限等问题,历经十余年致力“血管腔内系列创新器材的研发与国内外推广应用”研究,完成了主动脉系列分支血管腔内重建器材研发,创立了主动脉夹层裂口精准修复颠覆性治疗方案,突破了外周动脉狭窄与再狭窄治疗困境,解决了血管疾病腔内治疗管理的同质化问题。研究成果形成了4大类13项国际领先的血管腔内诊疗创新器材与方案,显著提升了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水平。

研究人员研发的主动脉分支支架系统,突破了主动脉分支血管腔内重建禁区;创立的主动脉夹层裂口精准修复新型治疗方案,解决了夹层术后瘤样扩张的世界性难题;研发的新一代外周动脉药物涂层球囊,创立了血管狭窄性疾病腔内治疗新模式,在国际首创的以硬脂酸镁为赋形剂的新一代紫杉醇药物球囊,解决了“药物搭载牢固”和“快速充分释放”难题;基于深度学习研发的全球首款血管疾病人工智能云平台(AORTIST),助力血管诊疗新技术推广,提高了不同层级医院诊疗水平均质化。该项目研发了涵盖全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的一系列创新器材,相关技术已推广至国内2216家医院及16个国家,救治患者超过60万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张力教授团队聚焦“血管损伤修复及重构的新机制和干预策略的转化应用”新策略研究,开发的新型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揭示了血管壁干/祖细胞是修复及再生血管组织的关键种子细胞,解答了血管“干细胞学说”的关键争议问题,提出了血管壁干/祖细胞的核心作用,为血管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方向。构建了血管疾病模型,揭示了血管修复及重构的关键分子机制,为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研究人员积极推动新型血管支架等介入器械的改良,率先提出改良基于内皮修复的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新思路,阐明了三氧化二砷药物洗脱支架起效的作用机制,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推广应用。基于血管修复及再生这一治疗思路将有望逆转病变,改变“血管病变均是慢性病”的现实,实现血管疾病临床防治方法突破。

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LEVO)是最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轻者造成难愈性溃疡,重者引发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和慢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攻克下肢静脉手术关键技术,解决静脉腔内手术器械“卡脖子”难题,构建LEVO综合诊疗体系是目前全球外周血管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陆信武教授团队开展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推广”,在LEVO外科治疗模式、综合管理体系、器械研发等方面取得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一、创新腔内手术模式。聚焦传统开放手术疗效差、并发症多的核心难题,开拓静脉腔内治疗新方法,成果被列入6部国际指南与共识,推动我国静脉外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创新综合诊治体系。聚焦LEVO临床综合治疗的瓶颈,开发疾病诊断、术后管理、预后评估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成果被列入2部国内外最新临床共识,促进全球静脉外科的规范化发展。三、创新腔内治疗器械。聚焦缺乏合适静脉腔内治疗器械问题,研发的静脉专用血栓清除装置与支架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如针对亚急性期DVT缺乏合适腔内治疗器械的问题,国际率先研发出了一款无需溶栓药物的主动保护型血栓清除装置,显著提升亚急性期血栓清除效率,降低肺栓塞和血栓复发的风险。

代谢紊乱致心血管疾病新探索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慢性炎症是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梁广研究员团队瞄准慢性炎症这个重要病理过程,以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为目标开展的“调控慢性炎症防治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和新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揭示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紊乱触发细胞膜上受配体互作介导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为代谢性炎症提出了MAMPs新定义。阐明了多个炎症调控关键蛋白介导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和机制,开展了靶向炎症反应的系列的药物设计、药理学和新药研发等转化工作,多个Ⅰ类候选新药已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发阶段。

甲状腺代谢紊乱所致心血管疾病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易被漏诊、误诊,其患病率及危害被低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教授团队以“甲状腺代谢紊乱致心血管疾病关键机制和精准诊疗策略”为切入点,率先建立了从疾病队列、机制靶点到临床干预试验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明确甲状腺代谢紊乱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深入研究了致病机制,阐明了干预靶点,相关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为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支撑了甲状腺代谢紊乱所致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和学科体系建设。开创性地将甲状腺代谢紊乱与传统危险因素相结合,研发了7个适用于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的预测预警模型,核心算法和模型推广并应用至全国242家医疗中心,极大促进了临床对甲状腺代谢紊乱所致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能力。

研究人员聚焦甲状腺代谢紊乱所致心血管疾病治疗难点,在国际上率先启动的“甲状腺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干预策略”系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成规模、成系列地探讨此类患者的最佳干预策略的临床研究,对指南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针对致病机制及代谢特点设计的新型药物,为临床提供更为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研究为甲状腺代谢紊乱所致心血管疾病建立了中国原创、国际领先的诊疗体系,以甲状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为特色组建了学术团体、医联体及交叉诊疗中心,引领全国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学科发展。

膜受体与心肌保护研究新进展

膜受体激活是启动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的始动环节,膜受体在介导心血管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核心作用,然而膜受体过度激活也是导致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膜受体是心血管疾病关键药物靶点,心血管临床用药超过90%也是靶向膜受体的,尽管靶向心血管膜受体药物在临床中取得了重要疗效,但仍存在有效性不佳、异质性大及不良反应等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子健教授团队在“膜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新机制和理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中,提出了膜受体启动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新激活模式,包括偏向激活、转位激活、细胞内激活、聚化激活和双相激活等5种新型激活模式,进一步发现了膜受体激活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新机制以及一系列的心血管膜受体新干预策略。5种新型激活模式新理论对于全面理解膜受体病理生理过程中复杂的激活过程,以及开发靶向膜受体精准药物的全新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人员还建立了“理论指导→机制探究→干预策略”的心血管膜受体研究体系,为其他膜受体在心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探索及干预提供了示范。

心肌损伤是心血管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尽管可采取一些心肌保护措施,但每年仍有数量不少的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术后心脏复跳困难、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朱平主任医师团队历时1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肌损伤的机制与心肌保护关键技术的系列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并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率先运用单细胞转录组学与新式核酸分子干扰技术阐明了心肌损伤的关键氧化应激机制,实现心肌损伤与心肌保护多元理论新突破;探索了多种药物心肌保护的疗效,开发了一系列心肌保护新技术;研究了超低温冷冻干燥保存新方法,突破了传统心肌保护技术的瓶颈;研制出新型膜式氧合器等心肌保护设备,开创了国产关键设备应用于心肌保护的先河,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研制出了以赫特金为代表的心肌保护液,实现了心肌保护关键技术及产品的国产化。系列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性能稳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心肌保护关键技术已经在480余家国内单位以及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体外生命支持学科快速健康发展。

为心血管病精准诊疗提供新策略

我国冠心病患者超过1100万,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冠心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但我国在冠心病的防、诊、控、疗、康的全流程中仍缺乏无创辅助诊断、风险评估、功能评价、精准策略指导等关键技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执行主任兼三病区主任曾勇教授团队历经20余年,围绕“冠心病精准诊疗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针对我国冠心病精准诊疗流程中一些瓶颈问题,从机制、临床到转化进行一系列攻关,围绕冠心病风险评估、辅助诊断、精准策略指导及治疗等问题建立多项创新技术。

团队开发出的便捷、无创的冠心病筛查和风险评估辅助诊断新方法及新工具,有效提高了冠心病临床诊断和风险评估的精准度,无创眼底图像的AI冠心病风险预测和辅助诊断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达到0.894和0.755。研究人员开发了评估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功能的新技术,制定了个体化介入治疗和抗栓策略,创新开创的大尺寸球囊扩张替代技术完善了冠心病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通过开展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机制研究及创新技术转化,为冠心病精准治疗体系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技术手段。上述多项创新技术已在超过2000家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完善和提升了我国冠心病精准诊疗水平。

核素心血管显像是无创功能分子影像的主要方法之一,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在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中对核素心脏显像认识不充分,功能学评价未被充分应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跃涛教授团队聚焦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断,围绕“核素心血管功能分子影像精准诊断技术创新及应用”取得系列成果。创建了基于核素心血管显像的多维度、多模态冠心病精准诊断和危险分层新技术,为冠心病精准治疗提供指导。创立了基于核素心脏显像评估肿瘤放化疗所致心脏损伤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为肿瘤放化疗所致心脏损伤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新靶点、新指标、新机制。创建了存活心肌检测新方法、新方案、新标准,精准指导冠心病血运重建。建立了核素心肌功能定量评价新方法及新应用,显著提高了心血管疾病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能力。

最后编辑于 03-08 · 浏览 913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