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Diabetes | 2024年第8期中文导读

点击此处获取完整论文原文
论著/Original Article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结局的联合作用:多中心队列研究
Qinxue Li, Ying Song, Zheng Zhang, Jingjing Xu, Zhenyu Liu, Xiaofang Tang, Xiaozeng Wang, Yan Chen, Yongzhen Zhang, Pei Zhu, Xiaogang Guo, Lin Jiang, Zhifang Wang, Ru Liu, Qingsheng Wang, Yi Yao, Yingqing Feng, Yaling Han, Jinqing Yuan
【摘要】 背景 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分别是胰岛素抵抗和全身炎症的常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讨TyG和hsCRP的联合作用对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CCS患者9 421例。主要终点定义为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MACE复合终点。 结果 2年随访期间共发生MACE 660例(7.0%)。根据TyG水平将受试者平均分为3组。与TyG T1组比较,TyG T3组发生MACE的风险明显增高。在TyG最高三分位组中,hsCRP>3 mg/L与MACE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而在TyG中、低三分位组中,上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hsCRP和TyG水平将患者分为6组, Cox回归分析显示,TyG T3组和hsCRP>3 mg/L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显著高于TyG T1组和hsCRP≤3 mg/L组。但未发现TyG与hsCRP对MACE发生风险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 同时评估TyG和hsCRP可能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并指导CCS患者的管理策略。

点击此处获取完整论文原文
论著/Original Article
美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相关死亡率的趋势: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Xinyuan He, Amy Huaishiuan Huang, Fan Lv, Xu Gao, Yuxin Guo, Yishan Liu, Xiaoqin Hu, Jingyi Xie, Ning Gao, Yang Jiao, Yuan Wang, Jian Zu, Lei Zhang, Fanpu Ji, Yee Hui Yeo
【摘要】 背景 据报道,在疫情期间需要紧急处理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显著增加。本研究旨在调查疫情期间DKA和HHS相关死亡率和超额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方法 使用全国数据库估算2006年至2021年期间DKA和HHS相关的年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根据疫情前数据进行预测分析,以预测疫情期间的死亡率,通过比较观察死亡率和预测死亡率计算超额死亡率,并对人口统计学因素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2006年至2021年期间,共发生DKA相关死亡病例71 575例,HHS相关死亡病例8 618例。DKA发病率在疫情前呈稳步上升趋势,疫情期间出现明显的超额死亡率(2020年为36.91%,2021年为46.58%),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29.4%(95% CI 16.0%~44.0%)。虽然2006年至2019年期间HHS的超额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2020年(40.60%)和2021年(56.64%)的超额死亡情况非常严重。儿童的超额死亡率最高。DKA导致的超额死亡中有一半以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2020年为51.3%,2021年为63.4%),而由HHS导致的超额死亡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与COVID-19相关。不同种族间超额死亡率差异明显,女性高于男性。 结论 疫情期间DKA和HHS相关的超额死亡率以及相关差异强调了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减轻这类人群风险升级的迫切需求。

点击此处获取完整论文原文
论著/Original Article
益生菌治疗产生α-半乳糖神经酰胺的脆弱拟杆菌可降低雌性非肥胖糖尿病小鼠的糖尿病发病率
Camilla H. F. Hansen, Danica Jozipovic, Line F. Zachariassen, Dennis S. Nielsen, Axel K. Hansen, Karsten Buschard
【摘要】 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生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Cer)的脆弱拟杆菌是否可以在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中诱导自然杀伤T(NKT)细胞,并降低其糖尿病发病率。 方法 5周龄的雌性NOD小鼠经口给予脆弱拟杆菌治疗,监测胰岛病理和糖尿病发病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多重技术分析免疫应答。在小鼠脾细胞上离体检测紫外线杀伤的产α-GalCer的脆弱拟杆菌及其培养基对恒定NKT(iNKT)细胞的影响,并通过过继移植至NOD/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来检测脆弱拟杆菌处理的NOD小鼠脾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 结果 脆弱拟杆菌将糖尿病发病率从69%降至33%,胰岛炎症发生率从40%降至7%,与药物治疗对照小鼠相比,血清胰岛素水平提高了1倍。此外,早期治疗减少了血清中的促炎介质,而CD4 + NKT细胞群的比例增加了33%。脆弱拟杆菌培养基在体外对iNKT细胞和抗炎M2型巨噬细胞有刺激作用,而对紫外线杀灭的细菌则无此作用,强烈提示α-GalCer的介导作用。过继移植脆弱拟杆菌处理的NOD小鼠脾细胞诱导的糖尿病发病率与移植未处理的NOD小鼠脾细胞诱导的糖尿病发病率相似。 结论 脆弱拟杆菌诱导iNKT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减少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这种保护作用似乎更集中于肠-胰腺相互作用,而非全身性免疫抑制。对于患有1型糖尿病风险的个体,应考虑使用脆弱拟杆菌作为益生菌。

点击此处获取完整论文原文
论著/Original Article
估计葡萄糖处置率控制水平与中老年卒中发病率的关系
Jiangnan Yao, Feng Zhou, Lingzhi Ruan, Yiling Liang, Qianrong Zheng, Jiaxin Shao, Fuman Cai, Jianghua Zhou, Hao Zhou
【摘要】 背景 估计葡萄糖处置率(eGDR)是一种新型经过验证的胰岛素抵抗替代标志物,但鲜有研究探讨eGDR水平变化与卒中发病率之间的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eGDR控制水平对脑卒中及其相关事件的影响。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对eGDR控制水平进行分类,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eGDR控制水平与卒中发生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检验累积eGDR与卒中发病率之间的潜在非线性关联。 结果 在4 790名参与者中,304例(6.3%)在3年内发生卒中。与eGDR控制最好的组1患者相比,控制较差的组4患者的比值比( OR)为2.34[95%置信区间( CI)1.42~3.86],控制最差的组5患者的 OR为2.56(95% CI 1.53~4.30)。控制良好的组2患者的 OR为1.28(95% CI 0.79~2.05),控制中等的组3患者的 OR为1.95(95% CI 1.14~3.32)。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中,eGDR变化与卒中发生呈线性相关。加权四分位数和回归分析发现腰围和高血压是预测新发卒中的eGDR的关键变量。 结论 eGDR水平控制不佳与中老年人卒中风险增加相关。监测eGDR变化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卒中高危人群。

点击此处获取完整论文原文
论著/Original Article
中国社区糖尿病人群数据驱动聚类的临床特征和并发症风险
Binqi Li, Zizhong Yang, Yang Liu, Xin Zhou, Weiqing Wang, Zhengnan Gao, Li Yan, Guijun Qin, Xulei Tang, Qin Wan, Lulu Chen, Zuojie Luo, Guang Ning, Weijun Gu, Yiming Mu
【摘要】 背景 欧洲人通过聚类分析提出了新的糖尿病表型,但中国社区糖尿病人群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分析,探讨中国社区糖尿病人群中新型糖尿病亚组的临床特征。 方法 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对来自中国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评估(REACTION)研究8个中心的6 369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聚类分析基于年龄、体重指数、HbA 1C、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进行。采用方差分析( ANOVA)和卡方检验评估临床特征,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亚组间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果 本研究显示,2 063例(32.39%)、658例(10.33%)、1 769例(27.78%)和1 879例(29.50%)分别被归类为重度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OIRD)、重度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SIDD)、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MARD)和轻度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MIDD)亚组。MIDD亚组患者的糖尿病风险负担较低,相当于糖尿病前期,但胰岛素分泌减少。SOIRD亚组患者普遍肥胖,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和肿瘤患病率较高,且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肿瘤病史。SIDD亚组患者存在严重的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最差,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肾病患病率最高。MARD亚组患者年龄最大,存在中度代谢紊乱,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最高。 结论 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区分中国社区新发糖尿病的状况是可行的。不同聚类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并发症风险。

点击此处获取完整论文原文
论著/Original Article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管理:早期应用甘精胰岛素是否有助于改善结局?
Rebecca Ohman- Hanson, G. Todd Alonso, Laura Pyle, Ryan McDonough, Mark Clements
【摘要】 背景 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缓解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很常见,这增加了DKA复发的风险,并使转为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过程复杂化。多项研究表明,在DKA治疗早期应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安全地改善这一转变。本研究旨在探讨DKA患儿早期应用甘精胰岛素是否能在不增加低血糖或低钾血症发生率的情况下,预防反跳性高血糖和反复酮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堪萨斯城儿童慈善医院就诊的年龄<21岁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被分为早期组(与静脉注射胰岛素重叠>4 h)和晚期组(与静脉注射胰岛素重叠<2 h)。 结果 回顾了546例DKA住院患者(365例早期组和181例晚期组)。早期组的反跳性高血糖(>180 mg/dL)发生率较低(66%对85%, P<0.000 1)。在静脉注射胰岛素期间,早期组的低血糖(<70 mg/dL)发生率高于晚期组(27%对19%, P=0.042)。早期组停用静脉胰岛素12 h内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16%对26%, P=0.012)。反复酮症、低钾血症和脑水肿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DKA患者早期应用甘精胰岛素是安全的,可降低反跳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并改善向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过渡。早期停用静脉甘精胰岛素后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但在静脉输注胰岛素期间,可能需要降低静脉胰岛素输注率以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最后编辑于 03-07 · 浏览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