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111讲:太阳病(134条 · 大陷胸汤1)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4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11讲:太阳病(134条 · 大陷胸汤1)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邪热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10月24号,现在是晚上的10点过13分,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34条条文。
好,我们先看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内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这一段原文,如果从字面上白话解的话,可以这么去理解它。患者患了太阳病,脉象浮而动数。脉浮主风邪在表,脉数主有热,脉动主痛证,数脉又主虚,患者头痛发热,轻微盗汗,反而怕冷,这是太阳表证未解的表现。如果医生误用了下法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的脉象由动数变得慢一些,胸胁部疼痛拒按,胃气因误下而受到损伤,邪气扰动胸膈,因而出现短气烦躁不安,心中烦闷的表现,表邪内陷,心下硬满,这样就形成了结胸症,应该选用大陷胸汤来治疗。如果没有形成结胸证,只是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其他部位没有出汗,小便不通畅则会身体发黄。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以上三味药加水六升,先煮大黄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煮沸一两一两次,然后再加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如果很快出现了腹泻,就可以停药。
这一条条文相对比较长,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第一个部分从太阳病开始,到表未解也。这第一个部分是介绍了患者得了太阳病之后,所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第二个部分从医反下之到大陷胸汤主之,这里说的是医生误用了下法,使邪气内陷而形成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来治疗。第三个部分,从若不结胸到身必发黄,讲的是如果不结胸的情况出现的这些临床表现。但是,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并没有给出方药,在《桂林古本伤寒论》里面,它后面有一个五苓散,而后世医家认为第三个部分身必发黄的,用茵陈五苓散。
这三个部分,就先解读到这里,接下来一句一句慢慢的剖析解读一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里就是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后面的东西,都是来解读的,就是通过脉证相应,比方说浮则为风,有表邪。数则为热,说明表热。动则为痛,说明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当中,阴阳搏击,脉象动而不已。那么这个动,并不是现在的脉象里面的动脉,仅仅是描述脉象的这一个体征而已,它在动。这种动,可能会不太规律,这也是存在的。说白了,就是正气被邪气所辱,正邪相搏在脉象上的一种表现,正被邪所辱,就可以出现痛这个临床表现。那么数则为虚,前面又有一个数则为热,后面有一个数则为虚,啥意思?前面的数则为热,是从邪热的角度来讲,使这个脉象变快,而后面的数则为虚是从正虚的角度来讲,因为有邪气,正气奋而抵抗,出现了一种数,那么可以认为这种数代表了虚。所以,前面的数则为热,它是针对于邪气来讲,后面的数则为虚是针对正气来讲,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前面的数则为热,其实是邪热,后面的数则为虚是正虚,这是正邪之间的一个对比。
又说头痛发热,头痛发热病在表。比方说现在这个伤风感冒都有头痛发热,是吧?就这么个情况。在这个太阳病的第一部分的时候,在讲太阳经证的时候,那这个头痛发热就长期出现。
由于这个正邪搏斗,正邪之间的搏击,导致脉象动而不已,那么说明什么?说明正气出来抗邪的这一部分,还是耗尽了一些正气,那么正气耗了一部分之后,再就会出现一点气虚的情况。那么气虚再加上又有邪热,气不固津,邪热熏蒸,因此就会出现什么?微盗汗出。而这一片热象,患者反而会恶寒,所以有而反恶寒者,为什么一片热象患者还出现恶寒呢?表未解,也是因为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这个地方就有争议了,那么在表未解的情况之下,医生误用了下法,用了下法之后,邪气就会内陷。
邪气内陷结于胸膈,那膈内拒痛,结于胸膈,那么动数之脉,就变得相对于缓慢一点了。这里的动数变迟,绝对不是指动数之脉变成了迟脉,如果变成了迟脉,那还得了。一个躁动不安的脉象,突然变成了迟脉,一个阳热的这么一种情况,突然变成了有寒吗?当然迟脉也不一定都主寒,但是这里的迟,动数变迟是变慢,相对于前后比较的话,是相对于变慢。这里的变慢是由于邪热入里,到了胸膈。
正邪斗争已经不在体表,正邪斗争在哪里?在胸膈。正邪斗争在体表的时候就会体表痛,所以在第一部分里面有动则为痛,这种情况。但是在第二部分,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是正邪相争于胸膈,所以,就会出现膈内拒痛。也就是说,正邪斗争,从体表由于误用了下法,引邪入里,因此正邪斗争转向了胸膈之间,所以它会出现什么?膈内拒痛。
那么误用了下法之后,会出现什么?中气虚。那么中气虚就会出现什么?就会出现没有原来抵抗表邪的时候那么多正气了,因为用的下法伤及了正气,这个时候与邪气相斗争,没有那么激烈,没有象抗表邪那么激烈。因此他的脉象就没有那么动数了。因为动数是斗争激烈的表现。那么用了下法之后,正气受损,引邪入里,到了胸膈,这个时候正气受损,就没有那么多正气去抵抗,因此抵抗变的无力就出现了动数变迟,就变得缓慢了,斗争没那么激烈了。
那么用了下法之后,中气虚,中气虚了之后,客气动膈。什么是客气?客气不是现在的您客气了,客气客气,谁来跟你讲客气。这里的客气是主客相对而言的,主气是指人的正气,客气是从外来的邪气。因此,这里的客气动膈是指外来的邪气扰动了胸膈。说白了,就是误用了下法之后引邪入里的那一部分邪气,仲景在这里称之为客气。
外来的邪气入里,引动了胸膈,到了胸膈之后,气机的升降被阻碍了,因此就会出现了呼吸短促,躁扰不宁,心中懊憹。有点类似什么,有点类似于我们之前讲过的栀子豉汤证。
我们接着往下看。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啥意思?阳气内陷,这里是阳气内陷了吗?这里的阳气内陷和前面的客气动膈是一个意思。古人他在写文章的时候不喜欢重复用词,因为他觉得重复用词,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也显得这个文章过于这一个累赘,所以他们喜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那客气动膈是指外面的邪气,像客人一样进来了,但是你这是不速之客,是个外客,所以客气动膈是这一个邪气,外面的邪气内陷之后,称之为客气。而现在的阳气内陷,阳气是个啥意思?阳气它也是客气,也是外来的邪气内陷。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用阳气内陷?因为在134条里面,内陷的邪气是邪热,而热属阳,因此用阳气来代表外来邪热的内陷之气,称之为阳气。
外面的邪热之气内陷,那么邪热、阳气、阳热就会什么?阳热就会逆于已虚之中气,心下是胃,胃中空虚,邪热内陷,那么形成了什么?形成了一个实证,这个实证表现为心下因硬。胃这个地方就会很硬,可以把心下理解成胃,也可以理解成胸膈等等,总之中气也好,胃气也好,空虚,邪热内陷霸占了这个地方。那么这个邪热内陷霸占胸膈、胃部,而出现了什么?硬痛。则为结胸,那么就造成了结胸。那怎么办?仲景说大陷胸汤主之。那么怎么治疗?用大黄、芒硝、甘遂这三味药加水六升,先煮大黄至两升,去掉药渣,再加上芒硝,煮一两沸,然后再加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如果很快出现了拉肚子,那么就可以停药了,剩下的药也就不用吃了。为什么?因为已经解决了。
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会出现结胸呢?我们第一段的这些情况,用了下法之后,医生用了下法之后,是不是都会出现结胸?非也。那么仲景就补充说明了。若不结胸,如果是没有形成结胸的情况,而临床出现了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那么身必发黄。那么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形成结胸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形成结胸和不结胸的两种情况?原因只在一个,哪一个?结胸的情况是因为患者有水饮,不结胸的情况是因为患者有湿邪,这就是湿邪和水饮之邪遇到了邪热内陷之后的不同的临床反应,内陷之邪热,如果与水相结,水热互结,就会形成结胸。如果这个患者他不是有水饮之邪,而是湿邪?那么内陷之邪热与湿邪在一起,就形成什么?形成湿热。
形成湿热之后,那么这个热就被湿气所缠绕,相当于什么?因为这个湿气,它很黏腻,它可以把热包裹住,让这个热发不出去。那么这个热发不出去,它也得发热,那怎么办?热它属火性,火曰炎上,它会往上跑,因此这些湿热就会什么?特别是它这些湿还在胸胁部,在上焦,就会熏蒸。熏蒸哪里?蒸到上面。熏蒸到上面怎么样?就会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
湿热积聚在体内,又因为下之,误用了下法之后胃中空虚,热与湿在一起,弥漫于胸膈、胃,阻断了上焦与下焦的通路。因为这个三焦能通调水道,这个邪热不得外泄,因此,火曰炎上,熏蒸,以致头部出汗,称之为但头汗出。那么这些湿热不能彻底地除去,由于胃中空,虚热入胃中,又阻断了上下两焦之交通,就出现了什么?就出现了湿邪,无法达到下焦,那么小便则不利,小便不利。湿邪在中、上两焦,湿气没有地方跑,怎么办?就弥漫于身体,出现什么?黄疸的症状。那么这一种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的一般用茵陈五苓散。这个《桂林古本伤寒论》用的是五苓散,因为这个小便利了之后,湿邪从小便利走之后,这个黄疸自然就消失了,所以用五苓散也可以,用茵陈五苓散也没问题。关于黄疸方面的问题,我们在阳明病当中将会重点介绍,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不继续延伸关于黄疸的内容了。
那么今天讲的大陷胸汤究竟是治什么的?这个大陷胸汤,它就是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渗出性胸膜炎等等,属于水热互结的。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满痛,或者是心下至少腹部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有潮热或者短期烦躁,这个脉象一般来说是沉紧的,按之有力。
所以说这个条文里面的动数变迟,有的医家把它解读成迟脉,那是不可能的,它只是没有原来那么数,那么动而已,它变成了成紧,邪气内陷那么浮脉变沉脉,动作变得紧而有力。
那么有的人说,前面不是说了吗?这个结胸的脉象是寸脉浮,关脉沉吗?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那一个寸脉浮,关脉沉的大部分是属于大陷胸丸,大陷胸丸和陷胸汤还是有所差异的。
大陷胸丸,它的病位更高,它主要是在胸部的。而大陷胸汤,它的病位会稍稍低一些,甚至它可以到达腹部。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天有人跟我说,哎呀张老师,你讲课说这个结胸证有的是属于急性肠梗阻,那到了肚子去了,那到了肚子为什么还叫结胸?我说你别慌,后面会慢慢讲的,我们只讲到了大陷胸丸,还没有到讲到大陷胸汤呢。那么大陷胸汤,它的病位可能就往下会来一些,根据它的这个临床表现的话,不仅仅是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整个腹部它都有可能出现疼痛。
所以后世医家把这个结胸分为大结胸、小结胸和寒湿结胸。那么这个大小结胸都是有热,寒湿结胸的话就是有寒。大结胸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上结胸也即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大陷胸丸证,那么它是项亦强,如柔痉状,汗出,疼痛这些临床表现,所以有葶苈子、有杏仁,因为它的病位比较上。而中结胸,有心中懊憹,心下因硬,短气烦躁,也就是今天所讲的这条条文,用的是大陷胸汤。另外还有下结胸。下结胸的临床表现,它就会有压痛,反跳痛啊,肌肉紧张之类,有一些肠道穿孔的腹膜刺激症,按照现在西医的说法,那是后面的条文要讲的。
所以上次讲的大陷胸丸是指上结胸,今天讲的大陷胸汤是指中结胸,后面还要讲下结胸。那么这个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合起来称之为大结胸。这个大结胸就是邪热与水饮结于胸膈、脘腹部。那胸部、膈部、脘腹部都有可能,那么它们都叫结胸,只是把它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所以结胸大家不要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结胸就是胸部。其实结胸它是胸、膈、胃脘以及腹部都有可能涉猎到。由于它涉猎的比较广,因此把它分为上结胸、中结胸、下结胸,那么对应的不同的疾病,比如说上结胸更像是渗出性胸膜炎,与胸腔有关的;中结胸更像是急性的胰腺炎,急性的胆囊炎等等;下结胸,也有可能是急性的胆囊炎,急性的肠梗阻等等。但是这个中结胸和下结胸都用的是大陷胸汤,上结胸用的是大陷胸丸。
所以这个大结胸是邪热与水饮,邪气结于胸膈、脘腹部所出现的这个临床表现,分别用大陷胸丸和大陷胸汤来治疗。而小结胸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它不是邪热与水饮互结了,它是痰热结于正心下,说白了就是胃。小结胸就是就是指胃脘部。后面要讲的寒湿结胸,那是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用的是三物白散。我们以后要讲的。
在这里我回答这一位读者也好,听众也好,粉丝也好,你现在明白了吗?结胸分为大结胸、小结胸和寒湿结胸。而大结胸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对应的病都不一样。但是我讲课的时候,我说结胸相当于西医的哪些疾病是笼统的,说的是整个大结胸的内容,不是指大陷胸丸的内容,明白了吗?
好,那么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讲的比较晚,我们就不延伸的太多,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再讲结胸的其他条文。
好,祝大家晚安,好梦,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03-07 · 浏览 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