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也是病!如何科学地对 「 网瘾少年 」 进行评估和治疗?
查看病例

一、科学评估网瘾的步骤
1. 初步筛查:
• 诊断标准(ICD-11):需满足以下3项核心特征,持续至少12个月(症状严重时可缩短):
1. 失控性:对游戏行为的控制力下降(如时间、频率、场合)。
2. 优先级上升:游戏成为生活的绝对中心,取代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
3. 负面影响持续:尽管出现学业、社交、健康或家庭关系恶化,仍无法停止。
• DSM-5参考标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提出的“互联网游戏障碍”包含9条标准(如戒断反应、耐受性增强、欺骗他人等),符合5条以上需警惕。
2. 专业评估工具:
• 量表测评:如《网络游戏障碍量表(IGDS)》《Young网络成瘾测试》等,评估游戏对生活的侵入程度。
• 临床访谈:由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进行,了解:
◦ 游戏时间、频率及是否影响睡眠、饮食等生理功能;
◦ 是否存在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社交退缩或攻击性行为;
◦ 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及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
3. 排除其他疾病:
• 需鉴别是否由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多动症、焦虑症)引发游戏成瘾,避免误诊。
二、科学治疗策略
1. 心理干预为主:
• 认知行为疗法(CBT):
◦ 帮助患者识别游戏成瘾的触发因素(如逃避压力、孤独感);
◦ 重建健康的时间管理,制定替代活动计划;
◦ 纠正“游戏是唯一价值来源”的认知偏差。
• 家庭治疗:
◦ 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减少指责和冲突;
◦ 引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建立合理的规则(如屏幕时间限制);
◦ 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户外活动,重建亲子关系。
• 团体治疗:
◦ 通过同伴支持小组,分享戒断经验和应对策略,减少病耻感。
2. 药物辅助治疗(必要时):
• 针对共病(如抑郁症、焦虑症)使用抗抑郁药或情绪稳定剂;
• 目前尚无特效药直接治疗游戏成瘾,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
3. 行为管理与环境调整:
• 制定契约:与患者协商逐步减少游戏时间的计划,设定可量化的目标;
• 物理隔离:移除游戏设备或限制使用场景(如禁止在卧室玩游戏);
• 替代活动:培养运动、艺术、社交等替代兴趣,填补空虚时间。
4. 数字戒断与健康用网教育:
• 教授患者科学使用数字产品的技巧,如“番茄工作法”、设定APP使用限额;
• 引导青少年理解游戏设计中的成瘾机制(如即时奖励、成就系统),增强批判性思维。
三、预防与长期管理
1. 早期预警信号:
• 成绩骤降、昼夜颠倒、情绪暴躁、隐瞒游戏行为等;
• 家长需避免简单归因于“懒惰”或“叛逆”,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 学校与社区支持:
•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帮助学生平衡学习与娱乐;
• 社区提供体育、文化等线下活动资源,减少青少年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3. 社会政策干预:
• 推动游戏行业落实防沉迷系统(如中国实行的未成年人游戏时长限制);
• 加强对游戏广告和诱导机制的监管。
四、注意事项
• 避免极端手段:电击疗法、体罚或暴力戒断可能造成心理创伤,已被医学界明确反对。
• 理解深层需求:许多网瘾少年通过游戏满足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归属感或控制感,需从根源解决问题。
总结
游戏成瘾的治疗需要多维度协作(个人、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以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为核心目标。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长期支持是成功戒断的关键。
最后编辑于 03-06 · 浏览 1140